青华模具培训学校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青华模具培训学院
查看: 1000|回复: 0

联海撷珠------对联知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2-29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联术语
) k0 q! y6 l% i$ O: F& R3 n4 x" i( C7 q4 q" p4 G7 t: M
9 R# _9 F5 v% i: D6 q" [

2 o# i1 }) [8 |, [% ]4 \& H4 s% `( I+ t; ?! O0 D

5 B2 j7 P! ?: Y4 t3 T  上联 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平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 H4 x, u# f3 w6 D4 N4 H
# Z  J' R. M7 r( c' U- z
  出句 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断,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 " ^9 W( B$ Z7 U' ^! l

1 f& h0 [" ^% b' @& [% F0 k# v2 S
出对 先出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的用语,多为上联,个别时为下联。清·陆以《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吾郡有师弟同赴省试,至武林关,天晚关闭,师出对曰:‘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弟应声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 e( I6 f# L& K

( B; V6 ^( {) U$ @  对公 即上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上联……还有人称作‘对公’……”。参见上联条。 % m) ~. O- @, u: U. b/ p
+ c3 i" t, Y" E7 A) S! |) {
  下联 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仄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 g+ j0 A4 S$ U  r7 f& {7 z2 x/ p1 O6 T: d* J3 U7 a% f% ]$ `
  对对 ①后对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常用语。多为下联,个别时为上联。②对成句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对类引端》:“对对者,整对出比之字与意也。出比三字五字,则以三字五字对之,出比七字以至十余字,则以七字十余字对之,如门之一对,履之一对,袜之一对。务使长短相齐、广狭相等,不容有铢黍之讹,故谓之对对。”
8 a# G8 X' k: |; T  z( ]$ q# L8 Z/ o) w) b1 a$ u
  全联 犹言“上下联”。吕云彪《楹联作法》:“全联之平仄,须处处调和顺达。”
$ b4 o1 a3 s* |3 U4 y4 }2 ^% g
* k% H! I2 {  O6 [# R4 d: l  半联 半副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结果。近代著名半联较多,如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本庄满清平,打出二张一万。” , \" s+ c1 m' c) \
# `4 I  ]. ?, r+ A! U3 n/ V& C& d! ?
  单联 ①即半联(上联,或下联)。②与套联相对,称一副联为单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上联(出句)、下联(对句)合为一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称之‘单联’”。 $ P0 e) _: q8 j/ L6 }/ z, M- }* x1 E1 `

* H5 w; H- X5 r$ h7 C  套联 由两副以上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用于同地的一组对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在某些情况下,作者难以用一副对联把意思说完,不得不同时创作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单联。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套联’。”套联与单联相对而言,数量极少。清人王续曾为北京“天源酱园”四字“作注”:“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这实为一组套联,即“天高”句、“源远”句为一联,“酱佐”句、“园临”句为另一联。 7 H) m/ l1 T3 I: d2 m) {, A7 @7 X

- ~, D! w& c: d, e- q' j  支 一源分流曰支。《新唐书·骠国传》:“海行五日,至佛代国,有江,支流三百六十。”取其意,对联分为两支,上联称上支,下联称下支。
! K/ n; F( A1 U! K# W5 g) W1 }" q9 v. i8 `5 Z* D
  比 本指并列部分,在对联中可表示为“支”,即上联或下联。陈方镛《楹联新语》:“长联最不易着笔,凡气势未足,无甚意识之辈,每难免堆砌支离,间有句调似时文者,虽制成两大比,熟极如流,亦奚足取。”   d! x0 O( b/ N
: n1 W2 _! L% X, f# Z* \
  副 ①量词单位,器物“一对”或“一套”。取其“一对”的含意,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古时表为“幅”,因“幅”之意常为单数(一),现已不用。②次要的。③符合,相称。
5 E; H, v9 f# I9 `6 d
( y( a' [# ^( @( J- ]  言 ①字。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②话,言论。如集禊帖字联:“极陈万言古今尽;俯视一气天地间。”③讲,说。如巧对:“鹦鹉能言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 / i  Z% X1 l8 z8 q

" I* z7 Z4 x; M; ?, O% H. R  字 ①文字。《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对联有“集字”一法。②文字的数量。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③人的表字。如梁章钜,字闳中,一字茝林。
+ S$ f  o( f+ b6 `" p* P1 C
1 X' W  c$ V" D. W9 z  扁 通匾,同额,常连用称匾额。清·梁章钜《楹联丛话》:“抚桂林时,东偏有怀清堂,为百文敏公题扁。”
4 M4 F' |9 r$ e4 S- [- H$ w( ~$ u5 m/ J1 \6 K& F! }
  颜 即题匾额处,门楣。《新唐书·马燧传》:“勒石起义堂,帝榜其颜以宠之。”
: |. s: \! X0 b! t2 g1 ?: \5 Y7 f- u( B; D& T' X
  额 悬于门屏之上的牌匾。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 + O9 b4 F- L; O
4 K- s5 k$ P2 b* l  b5 ~8 [
  幛 用于喜庆、哀挽等场合的交际礼品,有喜幛、寿幛(祭幛、祭轴)等。以整幅的丝绵织品为之,上题缀文字,一般不要求与联相配。《应世文件作法详解》:“幛有横竖的分别,横幛通俗叫作‘额子’,竖幛通俗叫做‘幛子’。”
) \% R/ U; |5 v
* r; L$ u8 e7 m3 i* ^  横披 ①长条形的横幅书画,其轴在左右两端。宋·米芾《画史·唐画(附五代)》:“荆浩画,毕仲愈(将叔)处有一轴,段缄家有横披。”②相当于横额,常与春联配合使用,多为纸制,亦称横幅、横疋、横头。 & W* F2 y' ^  ]" e. N1 O+ R5 `+ y

8 s; l! S7 h- `+ l4 q" q6 X  虚额 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
9 o) n! P; ?# X* U$ B9 ]3 `% j: x# S( H" z9 W4 C5 a! @! Z$ S+ b
  实额 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sitemap|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UG网-UG技术论坛-青华数控模具培训学校 ( 粤ICP备15108561号 )

GMT+8, 2025-2-5 01:49 , Processed in 0.05145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