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精神和制造文明的缺失,成为阻碍“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大痛点。涵养中国特色的制造文明,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三方合力共进。
. B5 a; J9 D+ p面对多种矛盾并存、多重形态交织的现状,“中国制造”依然在全球格局中占据主动位置——这是瞭望智库研究员在沪、浙、闽等制造业大省采访了百余名专家学者和企业负责人之后所得出的结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之路会是一片坦途。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点,便是当前中国产品廉价低质形象没有根本改变,中国企业追逐短期利益现象仍然存在。
5 L5 e! J6 x/ _+ x这些问题戳中了“中国制造”的痛点——当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许多困扰,都与工业精神和制造文明的缺失相关。
/ e" h3 a& n7 v [# g管理学者直言,在农业化向工业化转型中,中国人走得过于匆忙,对工业化中至关重要的工业精神没能足够重视。西方工业社会的重要推动力是它的工业文明,而中国目前还未形成严格意义上的工业文明。
7 B& x* f. y! l" T' l; y" b c从“将就”到“讲究”,这是中国企业打造百年老店必须要迈的一道坎。伴随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加快转变,提炼中国制造的文化精髓,涵养中国特色的制造文明,成为我国制造业由大国迈向强国的当务之急。
4 h. {$ y7 e F ]" l% i: h4 c, x, Q+ _
0 H5 _* \9 I6 ^% [$ w1制造业继续价值与精神重塑。% p! u; D+ q. [( T& C
4 e& V0 R; M& b T" m8 c f0 N
* X) T9 b G- V* ]6 K# Y9 k$ ], S! X“中国制造”与世界先进水平究竟差在哪? 0 P/ b2 b9 }: X" |7 h* _8 k# ?
在企业界看来,除了技术、质量、品牌等有形因素,一些无形的压力更让他们深受困扰。
8 h* E( U3 \% _首先,“流动”的工匠无法支撑“铁打”的企业。比如,在福建晋江市盈广公司,春节前,一些农民工要求提早回家乡,导致一批鞋延期交货,损失9万元。春节后,月工资从去年2400元提高到2600元,200多工人也只回来1/3,其他都得重新招聘。总经理一个劲地诉苦:“有一句俗话叫做‘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对企业而言,出现这种现象可是个大麻烦。”其他企业对此深有同感,福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说,晋江外来务工人员有100多万,很多农民工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连稳定的生产都保证不了,还谈什么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8 N+ O; r+ L* L8 Q
不同于以前,计划经济时期的八级工、九级工很受社会崇拜。如今,一线技工地位早已难比当年。一些企业家提醒,如何培养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愿意投身制造业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各界加倍重视。 4 t# x( { c1 m3 M1 w, o
其次,“赚快钱”的理念无法打造百年老店。苏州能讯高能半导体公司开创氮化镓应用新局面,引领我国半导体工业迈向第三代,但公司董事长张乃千却并不“开心”。“我回国创业八年,亲戚朋友经常问我挣了多少钱了。在他们看来,只有钱挣得多才算是成功。”张乃千认为,打造百年老店需要专注和深耕,但很多企业认为赚钱最重要,房地产热、互联网热、股市热让大量资金“脱实向虚”,不利于制造业健康发展。
: K7 \9 r3 q0 X( H, J, W* g企业界人士提出:许多企业总是想做大,而不是做精做专,把‘转行’当‘转型’,这种思维怎能做强制造业? + D2 F2 f6 i& T" @* B& G4 m
再者,“廉价低质”形象期待得到根本改变。不少企业负责人认为,中国制造创造了“物美价廉”的传奇,但粗暴山寨、抄袭模仿使中国产品背上了“廉价低质”的名声,既影响了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产品的定位和看法,也使国内消费者对本土品牌信心不足。今年初中国消费者赴日抢购马桶盖一事,正戳中了中国制造的痛点。
2 w! q' J" p( T _/ f一些企业家的看法是:从高铁、电气设备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到华为、中兴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再到格力、海尔为代表的家电品牌,中国制造正从“代工+低价”的模式向“核心技术、人性设计、品牌打造”的模式切换。在这一过程中,重塑中国制造的价值和精神显得尤为紧迫。
% H7 U7 X n( y0 Z
6 j% Z b2 J* p/ a2标杆企业要率先探索实践。
+ [: j, ~2 d$ i& j, K+ K, w* U! Q5 [2 o- P' @5 L
& Q& [: F# R9 p) W) u8 V; f, k
现代工业文明自17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一直推动世界工业的进程。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在此期间形成了各自的现代制造文明。
- C# |1 o' S4 Q# R2 X7 G例如,从百年前的教堂大钟、酿酒设备到今天的奔驰、宝马,“德国制造”给人以“耐用”、“安全”、“精密”的深刻印象。这正体现了“德国制造”的精神文化:“专注”、“标准”、“精确”、“完美”和“秩序”。
% r3 T) W/ T0 O6 b% T' N) P% J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金碚认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发展的道路和前途,将越来越取决于我们能否逐渐形成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心理和实业基础,积淀下植根于中国本土的实业精髓。在他看来,这座精神大厦的基石是合作精神,框架是契约精神,构造是效率观念,细节是质量意识。 3 n2 q+ K; s# R5 B. D8 o# ]
事实上,从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高铁精神,再到格力、华为、中兴等矢志技术创新、追求完美质量、提供专业服务的理念,中国并不缺乏自主创新的时代精神和树立中国品牌的价值追求。
+ a! E. q" d: z, D A$ u在上海,中国商飞公司“运十”飞机前的雕塑刻着“永不放弃”四个大字,新一代支线客机ARJ21-700即将投入运营,国产大飞机C919力争今年年底首飞,但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我国飞机制造水平要与世界先进比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航空人的使命就是“永不放弃”。 9 g: | n; v. ?6 ~% \; u
企业界人士建议:标杆企业是一个国家制造文明形成的基石和土壤,美国福特和日本丰田都分别扮演过这样的角色。在当代中国,标杆企业应当率先探索和实践,提炼中国制造文明的精髓,逐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
0 }6 U* }; ]( v1 b) k8 T* X! G; ?' C5 d: O w
3全社会重视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 V# L/ I+ N( r! C/ s
) z" v0 W2 h$ J9 `
. s4 Z, Y0 q7 F. e- |6 E$ C1 |( @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每到一处都会问及“我国制造业如何实现由大变强”。对此,众多受访人士一个共同的呼声是:希望全社会能像重视科技创新一样重视涵养制造文明,提升中国制造软实力。
6 y5 `$ ^: @4 n) C5 k& I) Z9 G) O对政府来说,应该完善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崇尚实业的体制机制,并大力营造相应的社会共识和文化氛围。
8 T8 l& n" ?/ K; g德、日制造早期也曾受到廉价质低困扰,德国通过“法律、标准、质量认证”三位一体的质量管理体系,促进了德国制造质量蜕变;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促使日本制造打开了欧美和全球市场。以此为鉴,我们应从国家层面牢固树立质量立国意识,以标准为先导强化质量管理,并在全社会引导树立质量诚信文化。
+ e4 p3 [& _) w( P德国对制造企业评价排名的标准不是按营业额大小,而是技术水准、细分市场占有率等。有企业负责人建议,中国制造型企业的转型升级也应该树立这样的导向。
, Q% F9 _2 k/ E9 y M7 T! i5 C对制造企业来说,应走出“以规模换成本、以成本换价格”的竞争模式,树立以科技、质量、品牌赢得消费者的发展理念。
3 w9 F# s5 z: X. r0 D“价格可以谈、质量没得谈”、“一是高品质,二是低成本,三才是价格,”“不求大而全,只求专特精”,这是世界各国先进制造企业的普遍理念和文化。我国制造企业践行制造文明,就应对消费者存敬畏之心,不让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要耐得住寂寞,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人才,同时还要在全社会倡导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2 f5 |) ]( v7 G, g1 l0 I6 {# Q
专心研发生产智能马桶盖已有20年的西安三花良治电器公司总经理马悦说:“从‘将就’到‘讲究’,是中国企业打造百年老店必须迈过的一道坎。”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刘绍云说:“国家标准只能规范产品的性能、稳定性、可靠性等大的方面,但小到螺丝拧几圈这样的细节,才是关系质量和品质的关键,这些都要靠企业自觉去做。”
8 U4 ?. z2 B; t此外,整个社会消费的理念,也应该从追求“价格低廉”转变为“一分价钱一分货”。
5 K @7 b% Z4 ~+ L随着中国制造告别低成本、规模化竞争和消费群体结构的变化,企业、消费者、商业营销形成的“物美价廉”主导的消费习惯诉求有待转型。
) j$ V8 B: A; ]3 a财经学者吴晓波说,“价廉物美”只能作为广告概念和阶段性促销策略,不可能把中国制造带到新层次。当前我国一大批偏好性能、愿意为高品质埋单的消费群体正在兴起,意味着消费理念的变革,也包含对“价廉物美”观念的扬弃。
S( v5 D% T" E
6 u. H9 _( s( v7 D)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