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传快要开播了,在还没正式上映之前,就看到了各种诋毁的言论,最有辨识度的莫过于这一句:我发现现在什么人都喜欢拍西游的电影,然后,这个猴子呢,也越来越不像个猴样了。我仔细看了看,发现对于这个评论还有很多点赞的,说实话,我不是很清楚他们是从哪个角度来吐槽的,是说孙悟空的样子还是说整个电影的构思? 86版的西游记无疑是过往西游系列影视中举足轻重的标杆,孙悟空在这部剧中是最具猴王特色的猴子,因为他的扮演者的确在猴子的形象塑造上无可挑剔,但86版西游记或许是最不尊重原著的一版,这部剧很成功,成功的地方在于它给人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因为有了86版西游记,你之后看的所有关于猴王的影视都让你觉着这个猴子有点假,因为有了86版西游记,你对真善美又有了充实的期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可能不会再去看86版西游记,你会说它是个经典,但你不会再去看,更多去看的观众可能是年龄较小的孩子,而吸引他们的地方在于孙悟空的能力,他们都希望能成为拥有72般变化的猴王,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救他人。 大话西游系列的两部剧同样让许多人留下深刻记忆,而这部剧的受众也已从小孩转变为成年人,孙悟空在这部剧中成为了牺牲品,悲剧在于他失去了最爱的紫霞,只能随着唐三藏西去,也许他会成为救苦救难的斗战胜佛,可是紫霞却永远的离开了,他想要的未必是万人敬仰,更有可能是两人作伴。太多的人说自己是因为看了这两部电影而记住了那句经典台词,而事实更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对爱情抱有美好期望而忘不了爱情誓言。到这里,孙悟空其实已不再是86版西游记中那个神通广大的猴王了,我们此时称呼他为孙行者更为恰当。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是一部动画电影,这部电影与其说是拯救苍生,倒不如说是孙悟空完成自我救赎的一个过程,影视的上映期不仅收获了大量的低年龄段阶层观众,同时也俘获了一大批中年人的心。或许他的成功更在于帮助人们找回自己,回归原点,完成自我救赎。之所以喜欢这部剧,不是说它的3D效果怎么好,我更在意的是它的名字,没错,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西游伏魔和降妖篇则是周星驰执导的两部影片,有很多人看完之后说并不好看,但票房很高,主要是冲着周星驰这个名字去的,可能比起以往的西游影片,这两部剧的确有很多特殊的地方,比如,这里的猴子更加妖魔化,这里的取经之路更加冲突化,剧中更充斥着血腥暴力的成分,我妄自猜测,这大概就是周星驰想要的一个结果吧,或许星爷得罪了观众,但他更想做的则是还原一个现实,那就是更接近原著。很多人不喜欢这里面的孙悟空,因为他流露出的更多是狂暴,野蛮,是违背真善美的一面,但你忘了,孙悟空本身是个猴子,他具有兽性是理所应当。对此,引用周星驰说的话来回复那些看不懂的人:我拍的是悲剧,但大多数人却把它当作喜剧来看。
而最近要上映悟空传了,我没看过这个网络版小说,但有过一些了解,应该说这个时期的孙悟空是从猴王向齐天大圣转变的一个过程,桀傲不驯是他的主要性格,天庭毁了他的花果山,他便要冲上天庭,对抗到底。齐天大圣这个称号,其实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一时兴起随意起的名字,有了大闹天宫,有了与天抗争,这个名号才是实至名归。 归根结底,每一部西游的影视都有自己的侧重点,86版西游记更注重的是宣扬真善美,大话西游则是命运的注定,在爱情与使命同时来临之时,你终究要顺从命运安排,大圣归来或许是让我们学会自我解救,寻求本心,而星爷两部剧则是为了让我们睁开双眼清醒看世界,悟空传则更有可能是激发我们的斗志,让自己再给自己一个机会去抗争。 喜欢孙悟空的人很多,不喜欢的也不少,喜欢的总有自己的理由,比如孩子的理由可能是孙悟空能力非凡,可以做到各种不同寻常的事,青年人喜欢孙悟空则可能是受大话西游的影响,对爱情还存有美好期望,中年人喜欢孙悟空更多的则是自我的一种再认知,其实不管是因为何种因素,大多数人更侧重的应该还是大圣的那种抗争精神,即使如来你要困我,我依然会在受困之前与你争斗,即使命运来临,安排我去西天求经,我依然有爱,并且对那个她说出,即使天庭你毁我家园,杀我子孙,派来十万天兵围剿,我也决不投降,誓死抗争。或许用这样一句话更能形容,即,宁做一日齐天圣,不做永世斗战佛。 我们见悟空,事实上正是我们见自己,不远不近,他就在那里。所以,别再去吐槽孙悟空没有个猴样了,你看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附上经典对话: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