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巴黎人报》报道说,巴黎戴高乐机场商店的售货员几乎无法相信:近日,一个中国富翁在免税店一口气于圣诞前夜买了价值达四万六千四百二十三欧元(逾三十万法郎)的法国红酒。这位中国旅客的“豪迈”举止给寒冻疲软的法国市场增添了一条花色新闻,令法国人喜不自禁,法新社、法国电视一台和法国《快报》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12月26日中国新闻网) # D# u7 h! o2 v0 K* p' p5 t
1 H4 b' E% l0 u+ O, M5 Y( n" L S/ {! O% _& S5 D2 g% x' V
5 ?0 G9 s% s+ F& C9 W% a* C0 |我查了一下最近的汇率,这位中国顾客在戴高乐机场免税店花费的四万六千四百二十三欧元,折合人民币约在45万左右。这个数字是多还是少,真不大好说。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比起不少人在境内的一掷万金,黄金宴或者风水墓云云,似乎也谈不上有多传奇。当然,在这个时刻,在法国出手如此阔绰,显然有点伤了一些人脆弱的小心灵。但是,客观地说,他只是顾客,买多买少,在哪家商店消费,都是个人自由。大处说,也算是拉动国际消费。改革开放了这么多年,我们应该早度过了一提富翁就情绪激动的青春期。
9 {1 D9 B2 F& S/ c. c$ e1 A9 Q6 T& s( h; G3 Z3 u: Z. h) e# f$ S; G; a1 e: @: [4 z% S& E7 E6 T9 g& g( ^5 ^
倒是法国人的反应让我吃惊,人家主流媒体也不是没见过大世面,区区45万人民币的消费记录就是再神奇,何至于就轻易登了报纸、上了电视?多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也许比“人肉”富翁更有意义。 & ~6 F3 l& H( M K1 \) j/ X* j. N6 \0 o C- z2 ]* {2 F
; ^9 I3 m6 x* k2 r
- F) r C3 q( d眼下,如果说信心是黄金,内需就是金矿,是信心的源头。在外需疲软,投资边际效应递减的时候,内需就是最可信赖、最磅礴恒久的力量。这一段时间,不少经济学家都提出了一个“大国消费”概念,提醒我们检视过度依赖外贸的外向型经济结构——这也是金融危机留下的无字箴言。内需怎么拉动,经济学与政策层面固然会给出很多精妙的宏观构想,但就市场环境与消费引导来说,“一掷万金的中国顾客成了法国新闻”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 X9 _$ _' p8 K# P9 w7 U* Q( g9 _! m# _, Z# K9 ~$ w
& B( X" e! i; N' [5 L8 ~7 w" X# s- T5 T关于消费,无论是马歇尔的需求理论,还是凯恩斯的宏观分析,都建立在绝对理性的模型假设之上,抛开了消费环境、消费心理、消费愉悦的变量考量。于是,我们一致认为,消费只是一种能力,取决于两者:收入与价格。就此而言,10日闭幕的中国年度最高级经济会议提出,要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增强最终消费能力;而最近的CPI也出现了明显的回落,降价甩卖轮番上场。那么,消费就必然拉动上去了吗? - U7 H6 j% D. x0 _( Y. x; S3 ~6 @2 W# N! P. {
+ l# P6 ^7 Y5 I ?
" R5 t2 }0 \& Z5 b# v% ^5 R9 P2 k恐怕未必。在买方市场下,营造尊重消费的舆论环境,构建保障消费者权益的体制机制,可能比降价或发钱更重要。消费45万就上了法国主流媒体,也许恰好只是个例,但人家发自内心的“喜不自禁”,恐怕要让我们现在还冷冰冰的某些终端市场脸红不已。对我们的启示应该有三:一是要拉动内需,市场自身要有热度,不能以为消费就是单纯的价格博弈,骨子里莫名的傲气只会催生市场寒意;二是营造尊重消费的市场环境很重要,拉动内需,是国家的需要,但市场应该站在消费者角度,不能以“拉动”作为一切工作的维度,不然,商家与消费者的恋爱就没法谈——这就譬如老母亲指望儿子结婚生个孙子,但是儿子总不能以“为母亲生个孙子”为目的而结婚一样;三者,内需重要,消费重要,就要让消费者有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消费不仅是商品与服务,除了基本权益的保障,还应有更高层次的心理愉悦。 ( F* r& H- }! H) G) F& B: G% U. {# r- u+ n y" e. Y7 m; B3 O3 ~
/ U3 ? ?$ F% t& v2 o0 Q$ w. M! q/ D2 k2 Q什么时候我们的消费也有了发自内心的喜悦“花边”,什么时候我们拉动内需就会简单许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