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华模具培训学校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青华模具培训学院
查看: 1615|回复: 1

风力发电博弈大战深入解读,看谁是主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7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急速发展的中国风电市场,愈加成为国际风电巨头关注的焦点。而当国外风电巨头在中国跑马圈地之时,国内企业也把触角伸向了海外。; i3 a3 I# {) \; D: W( n0 {
: e8 r8 M  V1 O" d# u: A9 a0 C" N# {) ]
  韩俊良、武钢、吴佳梁、刘宏、祁新平。
/ b7 D$ ]/ }+ ^& |; H2 N( T6 M
# \; n0 w6 E0 w* c0 ?& r+ a  他们是中国风能故事中的主角,他们带领着华锐风电、金风科技(002202,股吧)、三一集团、GE能源、上海电气(601727,股吧)这样一批风能行业中的明星企业。
: X, O0 V% l, i( @. z& A/ U4 _4 q8 {! O& w2 h& j
  10月14日,中外风能巨头企业的当家人在国际展览中心新馆聚齐。) z: h5 Y- _% ?! c: g9 R  ~

- R( E0 @* S/ z1 M& J  坐在这些风能行业的领军人物中间,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李俊峰客串了一回主持人,同他们探讨了风电行业中存在的企业国际化、企业竞争的核心力、产业政策、项目合作、产品质量等一系列的问题,让这些行业领军者们的思想进行了碰撞。
$ e5 T0 x0 Q2 p2 ~: A
4 B1 H" Z/ N  `$ A  他们的言论和见解不仅是他们对过去各自企业发展历程的概括,也是对中国乃至世界风电行业的现状、格局以及趋势的总结和预断。他们未来的一举一动都将会对行业产生重大影响。
4 ]7 g; A9 J* e
& r  o% c& v: {. b4 C  双面风电, S6 Z% f  O8 m  |2 _# u

: i* a* e+ [4 M! w  问: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例达到15%的目标,风力装机容量达到1.5亿~2亿千瓦。面对这样一个发展形势,我们准备好了没有?我们的设备制造企业打算怎么做?目前,国内国际风电市场的现状是什么?8 j& k- E( }0 ^: U/ j
: i1 F' i) W  x5 H0 S
  唐玛勒(JensTommerup,维斯塔斯中国总裁):风能行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要实现这一点,就要在整个价值链中培养优质的供应商,生产优质的产品。所有供应商应该联手跟客户合作,找出可持续解决方案,这样才能确保未来10~20年都有稳定的回报。
3 v2 I# V: J; n9 @. W  V5 u
/ x" s; z. z4 @: h0 y/ B2 O+ T, `  同时,还要让风电成为可再生能源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们没有全面的现成的解决方案,因此风能行业的专业人士必须发挥自己的作用。另外,政府部门也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确保风能行业长期可持续发展。这至关重要,如果离开这一点,那么在中国的风能供应就不会有可持续解决方案,我们需要政府的长期指导和政策规划。2 R% q' e- Q. p# c$ z

! t+ d. [  E7 z- S1 G" q  韩俊良(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风能会在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之内成为全球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发展的重要角色,这已得到各国政治家和企业家广泛、高度的认同。有了这个前提,再加上我们所有政治家、企业家广泛的国际合作,才成就了中国在全球风能发展过程中快速、稳步和健康发展的新局面。4 @9 i& |2 N6 d% d- O+ E+ y
9 ]4 W4 P. K* R1 s* h: x* `
  不过,其中有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比如质量问题、电网问题、协调发展的问题,我相信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广泛的实践、快速的进步和突破以及持续的技术创新来解决。事实上,所有人都在全力推动中国和世界清洁能源的发展,作为企业家更有责任把中国以风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做好,真正实现一种快速的、跨越式的、持续的、高品质的发展。
9 a3 Q  A3 o" A! i
: C" j$ q2 d& Q8 e, o0 K5 k  武钢(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作为如此大的一个产业中的一员,我们希望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政策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从目前的情况看,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风电是解决替代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主力军;第二,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风电受到了如甘肃、内蒙、江苏、新疆等地方政府的欢迎。中国风电产业在短短十年中,快速发展成了一个系统、全面而且增长速度非常快的行业,确实是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它从整机到零部件,包括设计、服务、金融,是一个非常系统的成长的过程。  ( l% @! V; X1 t& t8 J

8 M  C8 y% ]2 ]2 _3 b' w  吴佳梁(三一集团副总裁):风电企业本身的问题还需要企业自己来克服。  5 p3 t& G) ]. t8 |$ q) \
9 D: \9 z1 H/ ~9 D/ S
  第一,任何一个行业需要的行业竞争力都远远大于企业竞争力。如果这个行业没有竞争力,那么这个行业中的企业也就不会有竞争力。而谁来维持这种行业竞争力,主要靠行业的老大、老二,我们希望行业的领头羊们能共同承担起中国风电行业的历史责任。  / l/ J7 m! z6 y8 ?- Q0 Q
. Y" D% R3 [% }4 ?
  第二,在于合作。中国企业最大的缺点就是相互之间不太合作,欧洲的企业这一点做得比较好。我希望现场的企业家可以共同合作,甚至跟国家相关部委机构联合起来,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实验监测中心,这样既有权威性和投资实力,又可以避免企业孤军奋战。  % y! s3 G: c3 |. c" o
. K4 Z; _4 e8 y; E$ x/ ~
  第三,质量是行业至关重要的东西,是整个行业的生命力。所以三一集团的承诺就是“品质改变世界”。除了产品质量还包括服务质量,这是目前我们正在身体力行的事情。  
  j/ V: J. C- _6 j* u! T9 X1 o  a# R( z5 p
  查德礼(JesusZaldua,歌美飒中国区总裁):歌美飒是来自于西班牙的公司,进入中国大概有十年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中国的经验。中国经济发展非常迅速,如果事情做好了,一切都会非常的好;如果做坏了就会一塌糊涂,因为这个国家太大了,所以我们必须考虑这一点。  $ L, s, L! o! l3 n- m/ r6 g4 w: _
" Z  R/ H& Y; ?: U9 D
  可持续发展在我们眼里是要达成的首要目标,而且要事先避免出现问题。可持续发展有三大支柱:首先是能源,我们必须要向客户提供方案,使客户能够以有竞争力的成本来生产能源;其次是增长,我们要在中国不断地发展,在风能行业就必须有持续的发展;再次是效率,效率意味着我们的资本应该得到有效使用,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客户能够实现资金效益,能够获得资金并实现投资回报。  ( `+ k  K: W& K# h+ Y5 d* _4 _

' l  a) Q4 O" u2 c) n; U  祁新平(上海电气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节能减排工作,中国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通过这几年的发展,中国的风电又创造了一个中国速度。作为制造商来讲,自身要先练好内功,而进入国际市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 C1 Y' t( W5 ]% W# z1 j& d) g8 ~8 w
  风机制造企业最近有很多机会,很多国外的风场都有需求。在整机商走出去时,我们希望更多的零部件商也能走出去,到国外发展,提高竞争力。  
' \6 K8 s8 p# g5 I8 @# A# `: @: P/ l' b% n9 D$ y. S
  进入国际市场,对企业的要求会更高,所以我们要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同时还有文化的差异和法律差异,以及对企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这是我们风机制造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 ?. t* A6 O! p& z" F  T( }. F

, d/ z% g" i& Y8 @0 K8 r  中国市场是成功的关键  
% d0 H. o6 b  r$ k! Y: N3 v
" t4 X& G8 x: Z! e. b/ B( j  问:GE和西门子在电气装备业是一对姊妹花,但这两家企业在中国风电市场的表现不如在美国、欧洲市场那么好,下一步GE在中国风电市场有什么想法?  
5 J- \1 {$ @4 c
- J! `/ s. c! E. G/ C% D  刘宏(GE能源集团中国区可再生能源产品经理):GE在2002年进入了中国风电市场,我们很荣幸随中国市场一起成长。我同意刚才几位老总的意见,要想成为全球领先的风机供应商,就必须在中国这个世界最大的风电市场上取得相应的地位。在中国,除了保持质量和可靠性的传统优势以外,还要提供更好的服务,这样我们才有更大的竞争力。除了传统风机销售,我们也有一些其他举措。比如说我们在9月底宣布跟哈尔滨哈动力(01133.HK)一块进入风电行业,同时做大陆上风机和海上风机业务。我们非常想认认真真地做一些事情。  & [+ Q0 t; o  E

. X  |0 H- v) z; Q$ k; E  问:目前,世界风电市场主要集中在中国、欧洲、美洲,那么华锐风电在未来市场方面有着怎样的部署?同时,对于海外的海上风电市场开发你们有什么想法?  
8 D3 F! W/ ?6 u. v  [: `7 }3 V7 q5 p7 h* {; S& |) R  F* ~8 j6 r' H3 E
  韩俊良:华锐首先必须要在中国市场成功,然后才可能在全球成功。当然,如果不在美洲和欧洲成功,华锐也称不上是一个全球性企业,这是华锐的战略目标。关于战略目标问题,华锐未来的国际化份额不但要达到30%,还要向50%的目标迈进。  
& m3 r: ~# g/ W% w7 `2 P: J7 R; i8 j: D
  未来欧洲的海上风电肯定有一个爆炸式发展,欧洲,包括英国、北欧、法国都在大规模积极开发海上风电。对于欧洲海上风电,我们充满信心。为保障未来对欧洲客户的服务,华锐必须发展大型机组的商业化运行。我相信在今后五年华锐会实现一个高速增长。 
0 c8 ?2 Q/ F! {% V$ [8 b& e( l4 k, E1 Q: D5 M
  问: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中国风电市场的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这对国内国际企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那么你们在这个市场有怎样的布局?有什么经验和大家分享?  
1 N- r0 P6 }9 ~8 I0 u: K4 u: k% E- ~  h: M
  叶凯森(JensOlsen,德国恩德能源中国CEO):中国市场对恩德能源来说非常重要。加入中国市场可以增强恩德在全球的竞争能力,因为中国是最困难的市场,也是最注重创新的市场。( a0 \  w7 f6 `0 Y6 T
  我们非常自豪恩德在中国创造了很多第一。恩德公司自1995年在中国开展业务,到目前为止已经在中国安装了350多台风机。这些风机中包括由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DEG)融资建成的青岛华威风场,这是当时中国国内的第一家风场,全部采用兆瓦级风机。2006年底,恩德在银川成立了恩德银川风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主要致力于1.5兆瓦风机机舱的组装。此外,恩德还在2007年1月在东营市成立叶片制造厂,专门生产1.5兆瓦风机的叶片。恩德在中国还建立了研发中心。
  X4 Q/ O1 R- o0 L; D# g5 n% B  x1 O9 N% ~4 c
  中国市场的部署,能够增强恩德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如果不能在中国获得成功,恩德能源就无法在全球获得成功。  # p. H) m* C* `
& d0 h/ ~+ E. V: u- |+ E1 M$ w
  沃夫冈·扎森(WolfgangJussen,瑞能中国公司CEO):风能这个行业在欧洲发展得很好,特别是在丹麦、德国,有政府方案刺激这个行业发展。 2006年瑞能进入中国,甚至把自己工程师派过来提高产品质量。但我们有点遗憾,2008年年底的时候,瑞能还占有30%的市场份额,现在却只有15%, 而这个市场在不断扩大,因此我们需要确定商业目标,以便更好参与竞争。  & C" }8 j) v6 |5 l/ N

) [" t1 s5 z0 B9 I! ?  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感到失望。瑞能会找到先进的技术跟中国分享,希望在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上能有所作为,希望在中国市场上能获得一席之地。我非常乐观地认为,我们把成熟的中国市场主体和西方的投资结合起来,就可以继续在中国开发更多优质的可再生能源,甚至到国外进行可再生能源投资和开发。电网会进一步发展,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东汽三大企业是瑞能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他们会跟我们分享中国的行业标准,我们也会从中受益。  
9 x' `/ q, Y+ X8 z0 J# U% }' L4 ?: E& _7 e
  拉里·艾伯茨(LarryAlberts,苏司兰能源天津有限公司CEO):在过去五年当中,中国风能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很快就会成为世界风能最大的市场。过去五六年,我们主要是在提高建设能力,如今这种建设能力已经达到一个峰值。  , T* h& o( M. P7 `9 [7 y" H; ]
* C2 {  k: Z* q6 }% ~
  从全球来看,风电成本呈现出下降趋势。怎样把我们的最新技术甚至是核心技术转让到中国是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问题。但现在中国整体的市场还不令人满意,主要是市场准入问题,这是我们要跨越的障碍。
; R. `; y! f/ G- p
& Y- j5 w' ~! y* Q; B) _$ _  合作将是主流  
  E) _/ `8 J$ k1 X
8 ^- P5 P1 v- X/ z) ~+ t! D  问:作为国内最大的风电零部件制造企业,在产业链方面你们对整机企业有什么要求?  * K: Z- Q- a. ~% `( ^6 x3 j, c
# B+ q; C* ]8 x+ a5 x
  张定金(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的风电这几年从快速发展到稳定发展,应该算是已经走向成熟。我非常赞同韩俊良和武钢的观点,中国风电装机容量在2020年突破3亿千瓦完全有可能。五年前没有人认为风电会这么快发展,但以后,只要技术允许,我认为3亿千瓦还是保守数。
; i& l, J) ^- C' K& P; v1 A% v/ x$ k: u1 P
  零部件商和整机商配合是大家很关注的问题。作为零部件商,我们跟国内大企业配合还是非常好的,因为主机商是在引领着我们往前走。他们有很多新要求,零部件商一定要满足这些要求,才能让这个行业健康发展下去。大家谁也不要抱怨,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真正让这个行业健康发展。  
9 n7 K& N# g# b6 W' a. H1 v' u) m+ r1 R$ H  @, u- ?) m% u
  问:金风科技刚刚在香港成功上市,投资者和金融业对我们风电产业怎么看?  
; r8 }* `( g* o5 l' g" E' q
, u8 O8 o: f4 |7 b  武钢:这次金风科技在香港上市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募集资金近82亿港币。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我们觉得并不是完全在于企业做得多好,而是投资者看好中国经济良好的前景,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尤其是对风电产业非常有信心。投资者所担心的就是政策的延续性、电网并网以及产品的质量问题。  
; ^/ r8 {* R; m
. ~0 b8 p% J, D+ n, R  n, h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风力发电是一个长跑项目,投资收益要在未来的20~25年的时间里才能得到兑现。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产品质量就非常重要,我们是通过技术创新、质量进步来确保投资者利益的。  3 `/ J* b7 T9 e4 d% x5 a

# @* A1 T4 f" h% m8 F: _  从目前电价来看,应该说投资商的投资收益还比较好,基本上达到15%~18%,有的会更高一些,这样好的投资收益前提是控制投资风险。这个任务就落在我们制造业身上,一个风电项目最大的投资风险就是产品质量,我们肩上的担子非常重。  ( A; [' i. h8 K0 r+ W5 ^

. v( P9 G! k& z: A0 ?, M7 F  问:上海电气怎么看待海上风电技术的开发,它的难度在什么地方,上海电气有什么应对措施来迎接这个很难完成的任务?  ! |3 t3 B/ L& X5 s6 n' x8 c

0 }% {2 ^" e- e& }$ ~( I+ \; c2 a, M  祁新平:上海电气是一个传统火电设备制造企业,跟在座风电的龙头企业比,我们起步有点晚,但是我们正把自主研发、核心的设计技术以及对风机主要供应链的打造作为上海电气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海上风电将是上海电气下一个阶段要重点突破的,而且要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我们在推进国际合作,加深自身火电方面的积累,在今后几年中,我们在海上风电这块会走得更快一些。  ' }) O' E. f3 B8 v* g: I" e6 |
- S( w7 b3 P% L" }
  问: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有这样一个发展问题——在中国更加关注于制造,为什么你们会做出战略或者市场规划方面的改变呢?  
+ I4 ?, G' ?1 L: S' |  @
3 u% ~2 i1 E# \4 }9 {  查德礼:五年前我们只不过是在中国土地上种下了一粒种子。现在我们要把研发变成现实,同时还要销售产品,我们知道中国市场中客户的需求,在这方面我们做得非常好,而且非常成功。  
1 G: I& W- x/ L1 P9 d8 Q; A. ^0 j% N5 L
  问:对于今后两年的全球风电市场有什么看法?
' S, p/ o; a3 t) b- s3 V. A$ v. h0 ~8 j: @/ r: f! U- }1 Q5 s6 a
  拉里·艾伯茨:在亚洲地区和中国都有一些主要的推动因素,我们当然觉得亚洲国家包括中国有很大潜力。在亚洲我们确实还有很多机会,亚洲的保护主义色彩不那么浓厚,而在欧洲一些国家和美国有很多保护主义的做法。从我个人角度看,关于贸易逆差的谈论对中国企业很不利,要克服这些困难不容易,所以我们必须要考虑市场准入的问题。市场准入也是欧洲、美国和其他地方都存在的问题。希望中国能够有透明的市场准入机制。
$ N2 x% p5 x" T* q+ U, T* t7 G- X# a8 o3 }9 C
  中国技术离世界有多远  4 B/ [$ k5 e; c
5 a* s# m% B& R* x# `
  问:现在装备制造国际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了,零部件也不例外,你怎么看待零部件的国际市场竞争? 
7 N' u# N! o; v% s7 t2 d7 v9 W# ]' G2 {. e. ?/ L
  张定金:国际化其实是所有企业都会面对的问题。作为零部件商,我们一直在走这条路,我们会随着国内整机商一起走出去,这个过程我们正在走。另外,我们正在把现在的产品跟国外整机商进行配套,包括3兆瓦产品。我觉得中国的零部件制造业还是非常有竞争力的,我相信中国企业会做得更好。  
: a, }6 \) @) k8 l& I/ C9 w
% B4 N! @. v9 l! \5 A, Q  问:2004年瑞能做了第一台5兆瓦风机,由此拉开了制造大型风机的序幕。现在大部分企业都在跟进。大型化到底是一种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的趋势,还是一场技术秀?  
8 Y; P# P. r9 D
  `% M) B2 D. s, S+ ]6 G4 o. P7 l  沃夫冈·扎森:瑞能确实安装了在深海上需要的特别大型的风机,这种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且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有新技术突破才能做大型风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项目。  
7 q1 u7 |/ T3 c0 z4 b6 a- ], M) A! `/ U+ r" r4 V" R
  我们的设备主要是要适应北海复杂的海上情况,这样庞大的风机才能够克服海上严酷的环境,6兆瓦的风机确实是有用,目前订单已经很满了。  
7 Q4 F7 N& @( ~2 V9 A+ ^/ h
/ [5 a7 ~) i. Z( a  Z  希望今后十年我们的技术会更加成熟。到2015年,欧盟就可以建立一个非常独立的欧洲能源环境,需要我们进行不断地创新投入。瑞能工程师正在致力于这些工作。这并不是作秀,这是一个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技术创新。现在亚洲海上风能开发刚刚开始,因此现在把这样的风机带到中国恰逢其时。  " _+ t3 R1 d; s/ |
; d: E, ~7 q) {; j: h( z- S8 M
  问:三一集团是一个提倡创新生存的企业,你对我们后来的风机制造商和零部件商有什么忠告?  - U: }& x1 K; f3 j
! P, b8 b5 j! |, q0 Z9 E; E  H; _
  吴佳梁:作为后来者要追赶上前面的企业,最核心的价值理念是要创新,因为风力发电行业是一个门槛比较高的行业。
, T7 h' \; @4 _! l# h# i7 [# A; T  Q- P9 T
   三一集团经过20年的发展,实力比较雄厚,有足够资金做这个事情。我们整机生产投入已经超过20亿元,这些钱可以建造一个能生产30万辆汽车的工厂,一般企业不可能有能力做这个投资,如果不能越过这个门槛就会被淘汰。  
! W5 [" E/ M; N1 g6 [- f6 y6 @) _6 Y  M) v6 G, V+ x$ G" j
  中国的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中国技术到底离世界有多远?我觉得已经不太远了,甚至有的已经齐头了。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0-11-11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sitemap|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UG网-UG技术论坛-青华数控模具培训学校 ( 粤ICP备15108561号 )

GMT+8, 2025-7-20 00:43 , Processed in 0.1989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