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做了一个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有0.6mm-1.0mm的变形,于是就做了0.6mm预变形,但是昨天试模发现产品变形的并没有那么大(还是我自己去调的机,郁闷啊....)
3 U' [6 X0 Q: ?' z9 Q
. e; n4 N. v O& r1 x自己总结了下,发现是因为在分析结果上的缩水我无法判定,所以我的保压设置得有些偏差,而试模时,由于产品表面有缩水,所以我在保压方面就加大了压力和时间,结果在变形方面就与分析结果差距大了........
' Q. J, J9 ^$ n' Q W/ I% C# M" \) U+ U0 r s j g5 _
在这里有几个问题跟大家讨论下:+ |! A) F- G1 _" S+ g* f( e
# i7 A6 a4 b3 r1.大家觉得MF分析的变形可信不?在分析时,工艺实在是很难把握,工艺的范围实际上是很宽,试模时可能因为缩水,粘模,冷却等问题变更工艺数据,导致分析结果与实际效果相差很远3 \) g k) c5 @4 G8 W+ ]
8 m# o& {0 B9 n1 Q0 a! t; E8 u
2.预变形是不是一个处理变形的最佳手段,做分析以来我做过两次预变形,可两次的预变形都做得不准确,郁闷......
# r& j9 H2 S# n) }
+ u- [- _' s0 ~: R& ]6 K3.在MF里有个成型窗口分析,大家觉得那个有用么?怎么用?我之前一直很鄙视那个功能,因为我自己也调机,这里诚心请大家提点意见- C+ v8 v7 k3 I0 C+ O
8 I# n. L" f* e) M5 G5 w4.关于产品缩水的问题,大家是怎样去把控的?也就是说怎样让产品既不表现出缩水也不会粘模
; y! g! u- v+ K0 D) |2 h9 R. V, O: V6 e( Q' x3 f7 y' W0 r
以上请大家畅所欲言,共同进步....." h# J; S. u7 E* s
' K+ L# ]0 r1 @- }) Y希望老诚老师能够指点一二,谢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