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室外机设计' S! u' B: _+ }, M) ^
1. 轴流风扇与导风圈间隙一般设计为8~10mm, 间隙过小引起跌落时风扇叶碰钣金,进而损坏,风扇叶间隙过大风量会变小。$ q- n1 {! r$ e4 E! Z
2. 轴流风扇叶尖应在导风圈宽度的中间位置,太靠前靠后易造成风量、噪音偏离最佳设计值。
: S, R5 S$ ~5 y( M3. 导风圈宽度在40~50mm内,太短扩压作用小,太宽难以加工。9 b& X- R) R' {: j$ L. j
4. 轴流风扇中心在高度的中心稍偏高位置,因下部风量稍大,轴流风扇高度中心位置稍偏高可使冷凝器整个进风表面风速均匀。
, O) [. W8 R1 ?2 A5. 中隔板与冷凝器尖角应尽量大,以避免该处因空气流动不畅而造成局部风速低,造成该处易结霜现象。& s# Z. ]/ L! E7 _$ Y2 v1 Y- v
6. 压缩机配管应尽可能地小,以避免浪费空间。
) f* x0 o2 D. G2 G7. 尽量选用叶型好(高度大,直径大等 )的轴流风扇。以提高冷却风量及降低电机转速和降低振动及噪音。 e( O9 \7 a) z6 W c, e$ R4 J
8. 整体布局:轴流风扇离冷凝器的距离应尽可能地远并保持均匀一致,以得于风速均匀及减少噪音,如轴流风扇与冷凝器折弯处的距离要注意。
% R$ n. n& B& Z: r9 f$ ?9. 冷凝器离底盘的高度要保证5mm以上,以防止化霜结束后水的滞流而造成水再变成冰。
/ B- k. O! }( q2 V) Z1 B, H10.电器安装板应尽可能地不影响配管空间。8 c8 Y5 _9 u \) E3 T6 |
11.因压缩机振动而引起的钣金共鸣音可通过在钣金上贴防振胶解决。- y: ~% h4 K) l' A* w
12.为考查室外机结构的可行性,必须进行破坏性实验,跌落实验,以便发现可能出问题的设计,尽快改进。6 L3 K$ u- H( a0 R* e
二、 室内机设计准则(分体)
, P$ J/ p' P- E4 {% |1. 贯流风扇与蒸发器表面的距离最好在10mm以上,可以避免因进风流动而造成贯流风扇异音,如(突、突…)
/ E- ^2 l3 u) Q, ~, q/ B2. 尽量选用多折(2折以上)蒸发器且尽量使蒸发器表面环包贯流风扇,这样进风面积扩大,风速变低,进风噪音也就降低。/ _4 h! Y `7 Z# b
3. 出风框出风口面积要尽量小(在保证风量的前提下)这样送风速度易于保证,提高了使用适用性,使冷风和热风能尽量送到房间的每个角落。
# ^1 O; L' X4 ]& C4. 导风板与面框之间的两端间隙要保证3mm左右,以避免导风板热胀而卡死。
$ R9 O6 U8 P( U# e$ M1 V, |5. 贯流风扇的直径尽量大,以得于在保证风量的同时,电机转速低振动自然小些,同时要保证贯流风扇与底盘蜗壳间隙在3mm以上,以提高装配合格率。
8 x' j( |9 v( A6 k" a6. 进风格栅通风面积要保证并尽量大,以得于进风阻力的减少。* A( Q" Z; t3 F! a
7. 尽量采用先进的贯流风扇 ,如斜扣不等距,塔形斜扣不等距等 风扇以得于进风的连续压缩,以避免等距风扇不连续进风而造成的风扇叶噪音。
$ F" g0 F. `" o4 i8 c( t, O9 i" u8. 要经过长期运行15天及喷淋水试验以保证冷凝水的排除能力,避免水滴到地面。
0 Y" f W# Q" H U; ^: I: L/ Y9. 为考查进风机板的寿命需开启面板50~100次(用正常的力)而不损坏。: h$ y' V% o) u- B9 \- e8 H
10.查室内机结构可靠性,须进行破坏性的实验跌落实验,以尽量早发现问题及解决。% b# e9 n8 e* m a, w
. v: {$ y. _* v3 P+ j
三.室内机设计(柜机)
: ^! \' P. M& G4 V1. 送风格栅最下和最上的叶片应设计为:叶片向下倾斜时,最下部的叶片保持水平,叶片向上倾斜时,最上部的叶片保持水平,以有利于凝露问题的解决。$ x; g, `- L" h" K+ q
2. 不同时送风量(机型不同时)应尽量保证送风距离的合适,可以通过缩小或放大送风口通风面积来解决。
% J3 [. l0 q: ~3. 通过蒸发器流路更进或风道设计等使送风口处空气的温度尽量保持均匀,避免出现出风口上冷下热等现象。4 m) F1 _6 ^; k( X4 f
4. 因电机直接固定于背板上,因此须考虑背板振动引起的共振音,并尽量采用电机与背板的转联连接方式。$ g1 K6 M# d1 C0 O! S, u3 ]
5. 室内机噪音主要存在于进风口,因此应尽量减少进风格栅的进风阻力& C1 k/ e5 s7 `! x* z' C
6. 蒸发器的安装应尽量倾斜,以利于换热效果的提升及出风温度的均匀。3 s+ U; y9 J7 I
7. 因室内机钣金件尽寸较大,总装后整机形位公差难以保证,因此零配合尺寸要准确。
+ D8 K" j. `% |1 K7 k8. 须进行运输,跌落实验验证结构设计的可靠性。
& R8 w2 H/ d5 M2 o五.窗机
, V0 B1 Z* S* I3 X; `7 d" ]1. 外箱百叶窗的角度应大于45°,且通风面积够小,以利于室外风量的提高。
' u- w( t( J ]" Y1 ~2. 因为室内外风扇共用一个电机,在相同转速下室内外风量要成比列,以利于性能设计。
6 F5 g! w. |: `: f3. 室外侧甩水圈(轴流风扇 )离底盘距离约3~8mm,以利于打水,增强冷凝器换热效果。
5 r! w0 e% H5 B) U8 U+ i: t4. 由于冷凝器的送风面积小,且风量相比于分体机也较小,所以总体换热能力大幅下降,制热易于结霜,一般情况下不设计为冷暖机4 S9 W/ Y3 N2 Z6 _: h% N7 ^
六.除湿机
0 T" L( e* }2 ?7 ?1. 低温环境使用的除湿机应充分考虑除霜的可靠性,使压缩机运转除湿时间与通风除霜时间比例均衡,实验验证时应在易结霜工况下如10°C长期运转8~12小时,以验证蒸发器不被冻结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再考虑除湿的效率。$ a1 ~1 Z3 X; t" q( Z5 M% I
2. 家用性除湿机应采用低噪音设计,噪音值不应高于45db(A)。4 d6 \, d8 Y* O0 _3 o/ Q% e
七.移动的空调; h3 o0 L( i! j/ ~ f& |; y4 R
1. 移动空调相当于“冷风扇”因此送风距离的远近相当重要,在噪音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加大送风风速。
/ q; T4 T9 s6 H2. 因冷凝器迎风面积及体积受限制,且用户使用排风管将热气排于室外时,冷凝器的循环风量会受很大影响,为解决此问题应尽量强化室外离心风扇及蜗壳的设计。' K: F; E) \! u z
3. 同除湿机蒸发器防冻结设计应充分考虑送风除霜的运转时间,避免蒸发器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