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满足工作条件要求
: t* F& [! C# N j 1.耐磨性
" h7 ]% Y. I6 s6 F- S n, A3 C3 a 坯料在模具型腔中塑性变性时,沿型腔表面既流动又滑动,使型腔表面与坯料间产生剧烈的摩擦,从而导致模具因磨损而失效。所以材料的耐磨性是模具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能之一。 2 s: v6 s/ J" K
硬度是影响耐磨性的主要因素。一般情况下,模具零件的硬度越高,磨损量越小,耐磨性也越好。另外,耐磨性还与材料中碳化物的种类、数量、形态、大小及分布有关。
: g* ]/ m. l* U9 X- b# @7 w; F 1.强韧性
1 ^0 K. U1 ?7 {5 H& |0 U# r+ V 模具的工作条件大多十分恶劣,有些常承受较大的冲击负荷,从而导致脆性断裂。为防止模具零件在工作时突然脆断,模具要具有较高的强度和韧性。 8 c$ t) @, \' F) O. Y
模具的韧性主要取决于材料的含碳量、晶粒度及组织状态。 & ?% Q! \& `1 L3 r7 W4 p1 t( Z0 x
2.疲劳断裂性能 : U+ B2 L% ?) ?+ K( `
模具工作过程中,在循环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往往导致疲劳断裂。其形式有小能量多次冲击疲劳断裂、拉伸疲劳断裂接触疲劳断裂及弯曲疲劳断裂。 " ^! W4 B s8 v3 y
模具的疲劳断裂性能主要取决于其强度、韧性、硬度、以及材料中夹杂物的含量。 1 c; z) Q- z8 U* ~1 N- x; }
3.高温性能 , v/ X8 S. c+ I+ P
当模具的工作温度较高进,会使硬度和强度下降,导致模具早期磨损或产生塑性变形而失效。因此,模具材料应具有较高的抗回火稳定性,以保证模具在工作温度下,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强度。
, C& R4 \' }' g! d 4.耐冷热疲劳性能 ) U# x& [4 @3 k+ V* ?/ _
有些模具在工作过程中处于反复加热和冷却的状态,使型腔表面受拉、压力变应力的作用,引起表面龟裂和剥落,增大摩擦力,阻碍塑性变形,降低了尺寸精度,从而导致模具失效。冷热疲劳是热作模具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帮这类模具应具有较高的耐冷热疲劳性能。 + P3 e) s- Y" U! \
6.耐蚀性 # v: ?" b/ i7 u% o1 D* E
有些模具如塑料模在工作时,由于塑料中存在氯、氟等元素,受热后分解析出HCI、HF等强侵蚀性气体,侵蚀模具型腔表面,加大其表面粗糙度,加剧磨损失效。 ) r3 }; | D0 Q4 Y, I9 z4 l4 H& C
(二)满足工艺性能要求 * g3 b1 z+ d- @1 X9 L- [: @8 Y
模具的制造一般都要经过锻造、切削加工、热处理等几道工序。为保证模具的制造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其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可锻性、切削加工性、淬硬性、淬透性及可磨削性;还应具有小的氧化、脱碳敏感性和淬火变形开裂倾向。 8 w, D4 x* o' R1 n# n3 m
1.可锻性 ' j& p2 D" t8 G' q q `
具有较低的热锻变形抗力,塑性好,锻造温度范围宽,锻裂冷裂及析出网状碳化物倾向低。 / B9 u, e0 I5 o$ h) Y
2.退火工艺性
/ Y6 {$ e& S8 k+ q: ]' \+ S$ q 球化退火温度范围宽,退火硬度低且波动范围小,球化率高。
4 b8 y C5 J) e 3.切削加工性 2 V+ @; n& g+ Z3 D$ t- u- R
切削用量大,刀具损耗低,加工表面粗糙度低。
& D: j( [9 ~$ x3 D0 x: @! g; D) s0 {; ? 4.氧化、脱碳敏感性
7 s' a' O2 a+ R q. V1 e" w 高温加热时抗氧化怀能好,脱碳速度慢,对加热介质不敏感,产生麻点倾向小。
9 v2 m& z9 G# m: }& A" d 5.淬硬性 8 T: ?' \/ B8 f- C* \4 R
淬火后具有均匀而高的表面硬度。 + P2 l& [* {/ y6 l8 j' h* O
6.淬透性 ) \) q- Q# ^3 V9 J' G& I A& N7 Y
淬火后能获得较深的淬硬层,采用缓和的淬火介质就能淬硬。
5 q( O9 N) _! n 7.淬火变形开裂倾向
: X: k l9 w# w 常规淬火体积变化小,形状翘曲、畸变轻微,异常变形倾向低。常规淬火开裂敏感性低,对淬火温度及工件形状不敏感。 7 V+ y4 S& [8 C# l& R; I2 j0 y, M; d
8.可磨削性
1 O: v. G5 |- H+ E 砂轮相对损耗小,无烧伤极限磨削用量大,对砂轮质量及冷却条件不敏感,不易发生磨伤及磨削裂纹。 8 L# {% ~4 h/ u' r( Q0 e
(三)满足经济性要求
! ~% ?6 b8 d: s" ^ 在给模具选材是,必须考虑经济性这一原则,尽可能地降低制造成本。因此,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首先选用价格较低的,能用碳钢就不用合金钢,能用国产材料就不用进口材料。
$ b9 w5 m2 Z) j. I# y( V 另外,在选材时还应考虑市场的生产和供应情况,所选钢种应尽量少而集中,易购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