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模装配后,必须要通过试冲对制件的质量和模具的性能进行综合考查与检测。对试冲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应作全面、认真的分析。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对冲模进行适当的调整与修正,以得到合格的制品零件。 一、冲模试冲与调整的目的 冲模的试冲与调整简称调试。其调试的目的主要在于: 1.鉴定制件和模具的质量 在模具生产中.试模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制品零件的质量和模具的使用性能好坏。这是由于制品零件从设计到批量生产需经过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模具设计、模具零件加工、模具组装等若干工艺过程。在这些过程中,任何一项的工作失误,都会引起模具性能不佳和难以生产出合格的制品零件来。因此,冲模组装后,必须首先经过在生产条件下的试冲,并根据试冲后的成品,按制品零件设计图.检查其质量和尺寸是否符合图样规定的要求,其所制造的模具动作是否合理可靠。根据试冲时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并设法加以修正,使所制造的模具不仅能生产出合格的零件,而且能安全稳定地投人生产使用。 4 Z4 D5 d4 {. ?, j
2.确定制品的成形条件 冲模经过试冲制出合格样品后,可在试冲中掌握模具的使用性能、制品零件的成形条件、方法及规律,从而可对模具能成批生产制品时的工艺规程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 ; }* w( n' C+ f6 P
3.确定成形零件制品的毛坯形状、尺小及用料标准 在冷冲模生产中,有些形状复杂或精度要求较高的弯曲、拉深、成形、冷挤压等制品零件.很难在设计时精确地计算出变形前的毛坯尺小和形状。为了能得到较准确的毛坯形状和尺小及用料标准,只有通过反复的调试模具后,使之制出合格的零件才能确定。 * j/ ^, ]+ q; K& D# _5 W
4.确定工艺设计、模具设计中的某些设计尺寸 对于一些在模具设计和工艺设计中,难以用计算方法确定的工艺尺寸,如拉深模的复杂凸、凹模圆角、某些部位几何形状和尺寸,必须边试冲,边修整,直到冲出合格零件后,此部位形状和尺寸方能最后确定。通过调试后将暴露出来的有关工艺、模具设计与制造等问题,连同调试情况和解决措施一并反馈给有关设计及工艺部门,以供下次设计和制造时参考,提高模具设计和加工水平。 然后,验证模具的质量和精度,以做为交付生产使用的依据。 二 冲模调试的内容与要求 G5 I3 k- M0 u0 c F
(一)冲模调试的主要内容 冷冲模在调试过程中,主要应包括如下内容: 6 [( E6 T, B. y% a! i% t# S5 u
1)将装配后的冲模能顺利地装在指定的压力机上。 1 L, T, ]+ P1 M; k" w8 X! a
2)用指定的坯料,能稳定地在模具上顺利地制出合格的制品零件来。 ! c) A1 u$ n6 j& h! ?" J0 ^# T
3)检查成品零件的质量,是否符合制品零件图样要求。若发现制品零件存有缺陷,应分折其产生缺陷的原因,并设法对冲模进行修正和调试,直到能生产出一批完全符合图样要求的零件为止。
2 D. Q: M+ M9 R4)根据设计要求,进—步确定出某些模具经试验后所决定的形状和尺寸,并修整这些尺寸,直到符合要求。
; B$ B+ m( m) o9 q/ r
5)经试模后,为工艺部门提供编制模具生产批量制品的工艺规程的依据。 4 y1 Z- H6 \6 r7 ^* ]% U
6)在试模时,应排除影响生产、安全、质量和操作等各种不利因素,使模具能达到稳定、批量生产的目的。 (二)冲模调试的要求 冷冲模在调试时,应按下述要求进行: : E! u- m8 J1 c2 Z1 C" y
1.冲模的外观要求 冲模在试模前,要经外观和空载检验合格后才能进行安装,在机床上试模,其检验方法,应按冲模技术条件对外观的技术要求进行全面检验。
2 F+ y2 K) F. i0 Z) q+ ]# V/ K2.试模材料的要求
在试模前,被冲材料必须要经过质检部门检验,并符合技术协议(供货合同)的规定要求,尽可能不采用代用材料。 8 s6 w( D+ h2 ] a
3.试冲设备要求 试模时所采用的设备,必须符合工艺规定,其设备(压力机)吨位、精度等级,必须要符合工艺要求。 - w$ H3 Q# \, q: l& X. t6 _+ X, v
4.试冲制品数量 模具在试冲时,要根据用户(使用部门)要求来定试冲数量。一般情况下.小型冲模应≥50件;硅钢片≥200件;自动冲模连续时间应≥3min;贵重金属材料的制品,由需方自定。 " K! I4 t* v( v4 d# d
5.冲件质量要求 试冲后的制品,其断面光亮带分布要均匀,不允许有夹层及局部脱落和裂纹现象。试模毛刺不得超过所规定的数值;尺寸公差及表面质量应符合图样要求。
7 s2 k: b' X: W$ H6 r6.模具交付要求
冲模经调试后.交付使用的冲模应能达到下述要求 2 P8 X7 T3 ]0 M: z" [
1)能顺利地安装到指定压力机上
- H6 U8 K& n2 }1 b. P2)能稳定地冲出合格制品来;
6 \, t3 |! k8 f+ u! V9 y
3)能安全地进行操作使用。 冲模达到上述要求时,即可交付使用或入库进行保管。但入库保管的新冲模,要附带有检验合格证以及试冲后的制品冲件。在无规定的情况下,试冲件至少应是3—10件。 / T S9 W3 f$ c5 q8 T5 Y% }
(三)冲模调试与设计、工艺、制造、质检的关系 前述已知:冲压制品零件从产品设计到能批量生产一般要经过产品零件的设计、冲压工艺设计、冲模设计、冲模制造等若干过程。在上述过程中,任何一项工作中的疏忽,都会造成冲模难以生产出合格的冲压件。因此,冲模在装配完毕后的调试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般说来,调试工作是冲模制造中关键环节,它与冲模的设计、冲模的制造及冲模的最终检验有很密切的关系。 7 l S5 \) }% W4 Y" A+ B
1.调试与冲模设计的关系 冲模的设计一般由模具设计部门负责。在冲模加工的全过程中,任何人不能随意更改冲模的设计结构及增减冲模零部件数量,操作者必须按巳审校后的图样进行加工。但为了便于调试,可在不改变最后尺寸的条件下,在模具原有机构上修整间隙、改变定位力式、修改凸、凹模及零件的外形和内部尺寸。如弯曲模的回弹角、拉探模的凸、凹模圆角半径及拉深深度等,以求能调试出合乎图样要求的制件为原则。但在调整时,若发现需要一定要更改设计和更改结构设计才能冲出合格的制品时,必须要提出更改设计的理由和更改设计的方案.与模具设计部门联系,争得同意后,—起修改方案,重新画出更改设计图样,然后才能更改设计图样(底图),以便下次投模时能准确的使用、制造出合格的冲模来。
" T. S* T/ S1 `2 {6 `7 N2.调试与工艺设计的关系
工艺部门在冲模加工与制造过程中,是负责将设计图样编制出冲模加工工艺、试模材料清单和工序按排等工作。在冲模调试时.尽量使工艺设计在现有条件下达到设计要求。若因在调试时,按原有工艺规程无法生产出合格的制品时,则要征求工艺设计人员同意,重新修订工艺方案.直到调试出合格的制品为止。
: V% F* x6 L- Q1 o, a0 y3.调试与冲模制造的关系
装配后的冲模,在送交调试工序时,必须经过检验人员对冲模按图样设计要求初检合格,并且要具备齐全的模具图样、工艺卡片及制造过程中的样板及样件。在调试时,若发现冲模零件与图样规定不符,应退回钳工返修;冲模的定位零件,应按图样的要求装配,但图样无法给定尺寸时,在调整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定位。在图样所规定的需在调试后淬便的零件如弯曲、拉深、成形凸凹模,模具制作者应首先制作出非常近似的外形,并制作出螺孔及销孔,在调试时,与调试工一起边调整边修正,直到冲出合格制品零件后将尺寸与形状确定,进行淬硬处理。
3 Y( K4 Y" ^ u" X- f' K' d! j4.调试与检验的关系
冷冲模的质量与精度,一般在调试时确定。经调试后冲出的制品零件,应交付检验人员做检查及保存。冲模质捡人员,除了负责检查制件和冲模的质量外,还应负责分析废品产生的原因及责任者,制定出预防废品产生的措施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方法。在调试时,若发现模具零件报废时,调试工作应立即停止,并通知模具设计、工艺设计、制作者及调试者一起分析报废的原因,共同找出修复的办法并制定调试方案,
8 b% p N- M' O( X(四)调试注意事项
冲模在调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7 ?) }2 v0 I" K# Q6 }6 Y8 a) c
1)试模时所用的板材.其牌号与力学性能制品图样上所规定的各项要求,一般不得代用。 9 A" G& I8 p: D. R6 W1 c
2)试模所用的条料宽度应符合工艺规程所规定的要求。如连续模其试模所用的条料宽度要比两导料板之间的间隔距离小0.1—0.15mm为宜。 6 A9 ` o! s1 n8 A: d
3)试模所用的条料,在长度方向上应保持平直无杂质。
: e) Z K- X7 \( K7 U0 I% R! H4)试模时,冲模应在所要求的指定设备上使用。在安装冲模时,一定要安装牢固,决不可松动。
1 n4 C& I1 v, s5 d# Y: O( @- p. Z& l5)冲模在调试前,首先要对冲模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检查无误后方可安装在压力机上。
2 E4 z9 I& w8 Z; |( q. |7 K
6)冲模的各活动部位,在试模前或试模过程中要首先加注润滑剂以进行良好的润滑。
' o. m! d! z v0 D, G. u2 O7)试模前的冲模刃口,一定要加以刃磨与修整,要事先检查一下间隙的均匀性,确认合适后再安装于压力机上。
& K+ W5 E+ y0 ~* Q8)试模开始前应检查一下卸料及顶出器是否动作灵活。
8 E5 @" H* {* m) g8 ~
9)试模开始的首件,最好要仔细进行检查。若发现模具动作不正常或首件不合格应立即停机进行调整。
3 U$ A7 j1 M8 x" I1 _" d* x10)试模后的制品零件,一般应不少于20件,并妥善保存,以便做为交付模具的依据。
. V0 f2 X# {+ l) H
: \; R. Z5 |4 k! l5 |* s, V2 h0 A
三、冲模的安装与试冲 前述已知:冲模在装配后,必须根据其冲裁力的大小将其安装在相适应吨位的压力机上进行试冲和调整,通过试冲才能发现所制造冲模的各种缺陷,并给以适当的调整后,冲出合格的制品零件来才能交付使用。 (一)冲模安装前的技术准备工作 冷冲模在安装调试前,必须做好如下技术准备工作: 2 B# w T, P0 x* p0 P
1.熟悉冲模的结构及动作原理 在安装调试冲模前,调试工必须首先要熟悉所要制零件的形 状、尺寸精度和技术要求;掌握所冲零件的工艺流程和各工序要点;熟悉所要调试的冲模结构特点及动作原理;了解冲模的安装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 2.检查冲模的安装条件 1)冲模的闭合高度必须要与压力机的装模高度相符。冲模在安装前,冲模的闭合高度必须要经过测定,其值要满足下式关系:
7 t* y+ d F; z# ?! L: A9 E0 [H1-5≥H模≥H2+10
式中 Hl——压力机最大装模高度(mm);
" G2 u& r. l) v- AH2——压力机最小装模高度(mm);
9 [5 n: Q0 S Q* M* k
) Q N' u6 ^* X, wH模——冲模的闭合高度(mm)。 当多套冲模联合安装在同一台压力机上实现多工位冲压时,其各套冲模的闭合高度应相同。 2)压力机的公称压力应满足冲模工艺力的要求。即所选用的压力机吨位,必须要大于模具的工艺力的1.2—1.3倍。 3)冲模的各安装槽(孔)位置必须与压力机各安装槽孔相适应。 4)压力机工作台面的漏料孔尺寸应大于或能通过制品及废料尺寸。并且,压力机的工作台尺寸,滑块底面尺寸应能满足冲模的正确安装,即工作台面和滑块下平面的大小应是以安装冲模并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一般情况下.冲床的工作台面应大于冲模模板尺寸50—70mm以上。 5)冲模打料杆的长度与直径应与压力机上的打料机构相适应。
- a2 E, p. r# J( t/ n) D3.检查压力机的技术状态
, g) g8 _( t- f# b
1)压力机的刹车、离合器及操作机构应工作正常。 5 D# j' K) H8 X. N% e
2)压力机上的打料螺钉应调整到合适的位置。 - u, A2 w( x* k! b+ y/ g$ G( ^
3)压力机上的压缩空气垫操作要灵活、可靠。
, v& y- M) O8 m4)压力机的工作形式应与冲模结构形式相吻合。例如,开式冲床(压力机)适用于左、右方向送、出料的冲压作业;自动冲床可保证较高的生产率。
4 i+ K% ~# G$ R7 ]$ j2 b
5)压力机滑块行程大小要满足冲模的冲压要求,即压力机的行程应满足制品高度尺寸要求,并保证冲压后制品能顺利地从冲模中取出(弯曲、拉深、冷挤压模);其行程次数(滑块每分钟冲压次数)应符合生产率和材料变形速度的要求。
: N! G( d6 X: F9 N* T7 p4 C$ F6)压力机的电动机功率应大于冲模冲压时所计算的功率值。
' f8 S/ k; P+ N t7)压力机应能保证使用的方便和安全性。
8 d1 i8 a4 D6 X& e' K5 \4.检查冲模的表面质量
& {" O d; {, F( s* t7 S5 R
1)根据冲模图样检查冲模零件是否齐全。
9 y5 B4 l$ d8 C( f2)检查冲模表面是否符合技术要求。
3 e+ P0 R# w% p3)检查冲模的工作部位(凸、凹模)、定位卸料部位是否符合图样要求。
: T- _' W, p% A" \0 x
4)检查导向部位是否工作灵活。 + }7 q+ ~; w, l4 G; ]8 K! w
5)检查各紧固螺钉、销钉安装的是否紧固。
9 @# c8 I) ?/ C+ w3 g+ P' ~/ S(二)冲模的安装方法
0 r& P/ Q" H( D8 F5 ?$ x
1)调整压力机,使之工作正常。 安装冲模的压力机必须要有足够的刚性、强度和精度。在冲模安装前,须将压力机事先调整好,使之能在工作状态下正常运转。即压力机的制动器、离合器及操纵机构工作要灵活可靠,其调整检查的方法是,先开启电源,踩一下脚踏板或按手柄,看滑块是否有不正常的连冲现象.动作是否平稳,若发现异常.应在排除故障后再安装冲模。 ; Q$ W& M8 i5 W+ }' e
2)清除压力机工作台面及冲模上、下底面异物,不得有任何污物及金属渣屑存在。
( u' Y1 ]) m( O4 g3)准备好安装冲模用的紧固螺栓、螺母、压板、垫块、垫板及冲模所需要的顶杆、推杆等附件。
/ F' Y" V# a# D( p
4)用手搬动压力机飞轮(中、大型压力机用微动电按钮).将压力机滑块调节到压力机的上止点(滑块运行最高位置)。
& g" Y! ]; r# r& _5 ^& ]& {+ ~5)转动压力机的调节螺杆,将其调节到最短长度。
5 g* M9 z! _+ V3 D1 H( G. B
6)将冲模放在压力机工作台上。对于无导柱的冲模,可用木块将上模托起;有导柱的冲模,直接放在工作台面上。
8 D9 {5 }! M: n' a! q; e# o/ V7 y7)用手搬动压力机飞轮,使滑块慢慢靠近上模.并将模柄对准滑块孔,然后再使滑块缓慢下移,直至滑块下平面贴紧上模的上平面后,拧紧紧固螺钉,将上模固紧在滑块上。
! h$ z. B, n+ h
8)将压力机滑块上调3—5mm,开动压力机,使滑块停在上止点。擦净导柱、导套及滑块各部位,加上润滑油.再开动压力机空行程2—3次,将滑块停于下止点,井依靠导柱和导套的自动词节把上、下模导正。然后将下模的压扳螺钉紧固。 用压块(压板)将下模紧固在工作台面上时,其紧固用的螺栓拧入螺孔中的长度应大于螺栓直径的1.5—2倍。压块的位置应摆放正确。 5 W0 F& h& l1 B d3 z! r4 n' U1 A
9)放上条料进行试冲。根据试冲情况,可调节上滑块的高度,直至能冲下合格的零件后,再锁紧调节螺杆。
4 S+ t; |+ ^& l% `( N10)如上模有顶杆时(打料杆),则应调整压力机上的卸料螺栓到需要的高度;如冲模需要使用气垫,则应调节压缩空气到适当的压力。
" i. o# c. j! M# P
(三)冲模的试冲 如前所述:冲模制造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使它生产出符合技术要求的产品(冲压件)。所以,在制造冲模时.尽管是用已检验合格的零件将冲模组装起来,但仍必须要在符合于生产条件下进行试验(试模),这样才能保证所制造的冲模质量。在冲模试验过程中,如发现所冲试件不符合产品图的技术要求或冲模使用出现故障,不管它是因制造的毛病或是因设计工艺的缺陷,均应立即纠正和改进。在一般情况下,制造者应在凹、凸模没有淬硬前用纸板进行一次或多次试模。在试切过程中,若发现问题,应边试边修,直到产品合格后再将其淬硬.组装到冲模上,然历再通过压力机正式试模。 试模时, 一定要按技术规程和要求进行,以防将冲模损坏。 四、冲裁模的调整与试冲 (一)冲裁模安装与调整 1.无导向冲模的安装与调整方法 无导向冲模的安装与调整比较复杂,其方法如下 1)将冲模放在压力机的中心处,其上、下模用垫块3垫起。 : w, [6 H4 l( O0 I* j. m
2)将压力机滑块4上的螺母松开,用手或撬杠转动压力机飞轮,使压力机滑块下降到同上模板6接触,并使冲模的模柄进入滑块中。假如滑块4调制到最下位置还不能与上模板接触时,则需要调整压力机连杆上的螺杆,致使滑块与上模板接触。如果连杆调整到下极点.仍不能使滑块与上模板接触,则需要在下模底部垫以垫块将下模垫起,直到接触为止。
. x" r" \! R) V5 N# X3 m* O! _" z3)滑块的高度调整好后,将模柄紧固在压力机滑块上。
0 ]; ]5 n9 l; m- L: W# N# i) u3 K! \9 T9 [
4)调整凸凹模的间隙,即在凹模的刃口上,垫以相当于凸、凹模单面间隙值厚的硬纸片(或铜铂片)并用透光法调整凸、凹模之间的间隙,并使之均匀。
& [2 m$ ~4 t. @3 d7 {) t2 B- A3 }5 ^
5)间隙调好后,将螺栓10插入压力机台面槽内,并通过压块8、垫块9和螺母7将下模紧固在压力机上。 ! C- d6 P+ R/ c: f9 V
6)开动压力机进行试冲,在试冲过程小,若需调整冲模间隙,可稍松开螺母7,用手锤根据冲模间隙分布情况,使下模沿调整方向轻轻锤击下模板,直到合适为止。
( R! @" A0 _3 |6 g' r2.有导向装置的冲模安装
有导向的冲模,由于有导柱、导套导向,故安装与调整要比无导向冲模方便和容易.其安装要点是: ! G0 Q! C K% e# g3 {3 g
1)将闭合状态下的模具放在压力机台面上。
% h7 w6 D( Q2 C5 r/ r/ [2)把上模与下模分开,用木块或垫铁将上模垫起。
" q/ a/ d J: ]2 G3)将压力机滑块下降到下极点,并调整到能使其与模具上模板上平面接触。
/ z, @* d$ ~, a# E! \
4)分别把上模、下模固紧在压力机滑块和压力机台面上。滑块调整位置应使其在上极点时.凸模不至于逸出导板之外或导套下降距离不能超过导柱长度的1/3为止。
; ?+ V$ M$ o1 a5)紧固要牢固。紧固后进行试冲与调整。
# H2 x2 Q, A2 R- c B6)在安装拉深模或弯曲模时,在凸凹模间最好要垫以样件,以便于调整其间隙值。
6 q" H; O- A6 o9 i
(二)冲裁模的调整要点 冲裁模的调试要点是:
( r3 B: `( `4 ]3 `1.凸、凹模配合深度调整
冲裁模的上、下模要有良好的配合,即应保证上、下模的工作零件凸、凹模相互咬合深度要适少,不能太深与太浅,应以能冲下合适的零件为准。凸、凹模的配合深度.是依靠调节压力机连杆长度来实现的。
* E; h& g" C( K# D2.凸、凹模间隙调整
冲裁模的凸、凹模间隙要均匀。对于有导向零件的冲模,其调整比较方便,只要保证导向件运动顺利而无发涩现象即可保证间隙值;对于无导向冲模,可以在凹模刃口周围衬以紫铜皮或旧纸板进行调整,也可以用透光及塞尺测试方法在压机上调整,直到上、下模的凸、凹模互相对中,且间隙均匀后,用螺钉将冲模紧固在压力机上,进行试冲。试冲后检查一下试冲的零件.看是否有明显毛刺及断面质量,不合适应松开下模,再按前述方法继续调整,直到间隙合适为止。 , A. |% ]/ `; F0 H" J9 s
3.定位装置的调整 检查冲模的定位零件如定位销、定位块、定位板,是否符合定位要求,定位是否可靠。假如位置不合适,在调整时应进行修整,必要时要进行更换。
0 w2 U1 N* D" A: N; s; ?, ?; ]$ D7 t; \3 v
4.卸料系统的调整
卸料系统的调整主要包括卸料板或顶件器是否工作灵活;卸料弹簧及橡胶弹性是否足够;卸料器的运动行程是否足够;漏料孔是否畅通无阻;打料杆、推料杆是否能顺利推出制品与废料。若发现故障.应给以调整,必要时可重新更换。 % U2 I0 X% N6 ~' X; ]+ s4 I6 A- h6 @( U
(三)冲裁模的试冲与调整方法 冲模安装后即可进行试冲,在试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毛病,这时必须要根据所产生的毛病原因.确定正确的调制与修整方法,以使其正常工作。 冲裁模在试冲时.常常出现的问题及调整方法见表1。 表1+ u4 h! E8 L, q
冲裁模试冲时出现的问题及调整方法 存在问题 | 产生原因 | 调整方法 | 冲裁件的形状和尺寸不正确 | 凸模与凹模的形状及尺寸不正确 | 先将凸模和凹模的形状及尺寸修准,然后调整冲模的合理间隙。 | 冲裁件的剪切断面的光亮带太宽,甚至出现双光亮带及毛刺 | 冲裁间隙太小 | 适当放大冲裁间隙,放大的办法是用油石仔细修磨凹模及凸模刃口 | 冲裁件的剪切断面的圆角太大,甚至出现拉长的毛刺 | 冲裁间隙太大 | 适当减小冲裁间隙,减小的办法是重新更换加大了尺寸的凸模或将凹模加热至800℃左右,用淬硬压柱压之刃口后再将其进行正常化处理,以消除热压后材料内部产生的组织应力和热应力,然后再重新精加工凹模孔 | 冲裁件的剪切断面的光亮带宽窄不均 | 冲裁间隙不均匀 | 修磨或重装凸模与凹模,使冲裁间隙均匀。冲模重新装配后仍有局部不均的地方,对于间隙小的部位应用油石进行修磨,使间隙加大;对于间隙大的部位应采用加补偿块法或局部热压法使其间隙变小 | 凹模被胀裂 | 凹模孔有倒锥度现象(上口大下口小) | 用风动砂轮机修模凹模孔,消除倒锥现象 | 卸料不正常,推不下料来 | 1.6 D8 c& `$ i( [# A6 ?6 A
由于装配不正确,卸料机构不动作。如卸料板与凸模配合过紧,或因卸料板倾斜而卡紧 2.
, |/ Z! b5 k+ \2 x* }: l弹簧或橡皮的弹力即卸料力不足 3.
& X# K$ K+ g1 L凹模和下模座的漏料孔没有对正,或退料板行程不够 4.
: _1 e% v' @* R/ G$ _' Y凹模有倒锥度造成工件堵塞 5.# V2 W$ b# w4 l4 ?+ }. l, ?& o& a
顶出器过短 | 1. x0 K. H2 X) v: I
重新修正卸料板、顶板等零件,或重新装配 2.# h7 q8 n+ G( k- h0 Q
更换新的弹簧或橡皮 3.
) Q/ f1 s; A- z% `/ P& {: O" G修正漏料孔或加深螺钉沉孔的深度 4. J3 S- A7 `# h% P
修正凹模 5.
; x. z* x* W4 ~1 D7 I( k将顶出器的顶出部分加长 | 刃口相咬 | 1., o8 ^3 L+ K! y+ m
凸模、凹模装偏,不同心 2.
; @: i8 g- B& ~5 k导柱与导套的间隙太大 3.
9 C# t5 d; I, Q2 m7 M8 w5 I凸模、导柱等零件安装不垂直于安装面 4., t, O! }/ [& |; r& r# {
上、下模板不平行 5.
* H6 |8 C# f5 F9 f1 ?( W卸料板的孔位不正确或歪斜,使冲孔凸模位移 6.0 K+ F7 M1 q/ u" Q4 b% ^
导柱长度不够 7.: U0 J% {$ S- H: y5 }
压力机台面与导轨的垂直度差 | 1.) ]& w; F! q, Q/ A# u
重新装凸模或凹模,使之同心 2.
1 Y1 ^( f, ]) X8 ~' Q" S* x( N7 r更换新的导柱、导套使之间隙合适 3.
% _' H3 e7 {; p" h重磨安装面或重新装配凸模及导柱,使之垂直安装表面 4.2 A' z6 Q) U3 Z, ?8 r& G; _) X [' e
以下模板底面为基准,修模上模板的上平面 5.
" n7 d5 _8 S' J. T/ Q/ h$ b" Y重新修整、更换新的卸料板 6.
9 b8 G' x' U4 h5 F加长导柱长度 7.
% H/ W- J A+ i7 \& b% H. B; u0 o检修压力机 | 冲压件不平 | 1.% f+ C7 p2 k: c- Z9 q: V- M5 V
落料凹模有反斜度,冲件从孔中通过时被压弯 2.8 i( r& R# x* x8 `- F, q' a5 }
冲模结构不当,落料时没有压料装置 3.) C: ] K$ V8 y/ x" z
在连续模中,导正钉与预冲孔配合过紧,将工件压出凹陷;或导正钉与挡料销之间的距离过小,导正钉使条料前移,被挡料销挡住 | 1.9 I5 P; p4 n [: E
修模凹模孔,去除倒锥度现象 2.
4 b+ T0 ?, e5 v加装压料装置 3.
9 L) L7 m; g! E+ }% W3 v8 w# ?修小挡料销 | 落料外形和顶孔位置不正,成偏位现象 | 1.1 [3 W' C0 U6 ^4 k& Z, g9 ~) C
挡料钉位置不正 2.
! D D' @* O2 R) R落料凸模上导正钉尺寸过小 3.
1 o& E4 i' `5 f# n ?6 I& N1 @4 g在连续模中,导料板和凹模送料中心线不平行,使孔位偏斜 4.8 b' o5 j1 V% |( K5 z
连续模中的侧刃不准,侧刃的尺寸大于或小于步距 | 1.2 D9 G [/ M* m& y
修正挡料钉 2.9 \6 X* o. R' s) f& N8 ?
更换导正钉 3.; j+ ]! u; G) n' G' {
修正导料板 4.
* @# D0 w* g6 H# N4 ?5 H' p0 e修磨或更换侧刃。当侧刃尺寸大于步距时,可将侧刃的边磨去一些,并改装侧刃挡板。磨去的尺寸应等于零件的偏差除以跳步的步数 | 冲裁件的毛刺较大 | 1.: c! ^2 A' X" h* E/ x' ]2 y7 d4 Q
刃口不锋利或淬火硬度低 2.- w# F/ J: Y4 _* r; ~
配合间隙过大或过小,且不均匀 | 1.+ J* Q' k( Q; b' |, X
修磨工作部分刃口,使其变锋利 2.1 Q5 ]' m1 e6 G& ]! t* q
重新调整凸、凹模间隙,使其均匀 | 凸模折断 | 1.4 s: Q, n9 n- n" m9 [: u, v
冲裁时产生的侧向力未抵消 2.
! S k u) p( @7 o% \卸料板倾斜 | 1.
' `, [! N- F. U" N采用反侧压块来抵消侧向力 2.: ~2 X h( h! Y- T' I
修正卸料板或是凸模加导向装置 | 送料不通畅或料被卡死 | 1.. u8 d/ K3 u+ b, q: i
连续模中两导料板之间的尺寸过小或有斜度 2.
: I6 Y, n9 x- g; Q" w8 [凸模与卸料板之间的间隙过大,使搭边翻转 3.
( U8 \! ^- R' N2 ^2 b用侧刃定距的连续模,导料板的工作面与侧刃不平行,或侧刃与侧刃挡块不密合,使条料形成毛刺 | 1.& @ }# v& b! p4 H
根据情况重修导料板,其方法是锉修或重装 2.
8 i0 M: K: }% N4 M: Y/ y2 \减小凸模与卸料板之间的间隙 3., r0 Y: p% {8 h: L$ Q
修正侧刃与侧刃挡块,消除间隙值 |
例
0 B9 {* |& `- ^, u; a1 x" N% ~, p' H- r, V& r9 I& l
根据所试冲的冲压件及条料废料所产生的毛刺方向,对冲模进行调整。
5 I) C r' f. W- @* j! u, U 在试冲过程中,冲压件可能要产生很大毛刺。这时,可根据毛刺的大小及产生方向对冲裁模进行如下调整: 4 y) Z& q, |7 z- i+ t
1.冲压件被硬拉出毛刺 在试冲时.若冲压件不易落下来,而被强硬拉出毛刺,此时模具钳工必须检查一下凹模是否有倒锥度现象,若发现有倒锥孔.则应将落料孔进行修平。
) H# C# e# v% X0 F6 z- o. o0 b" D2.条料与冲件均有毛刺
假如在条料上和所冲工件均有毛刺产生,则表明凸、凹模刃口均变钝,应刃磨凸、凹模刃口,使之变成锋利。 3.冲压件产生毛刺 冲压件产生毛刺,说明凸模刀刃变钝,这时应刃磨凸模刃口 * w+ N9 U1 ]- v
4.条料上留有毛刺 试冲后,条料上留有毛刺,说明凹模刃口变钝,钳工应刃磨凹模刃口,使其锋利。 从表1可知,毛刺的产生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上述刃口变钝只是其一种,故在调整冲模时,应从多方面来分析,直至冲出合格的冲压件来。 例如,由于凸、凹模之间局部间隙大,会使冲压件局部产生毛刺,造成冲压件质量不好。此时可将间隙大的一边另镶人一块镶件后重新做刃口,使之间隙均匀,消除毛刺。若无法镶件时,可以采用热压办法来解决.其方法是:将凹模加热到800℃左、右.用压柱在毛刺大的部位(间隙大)压之。 在热压时,压柱的面积最好要大,经压而敲出的部位最少可为0.3一O.4mm,深度为6—7mm,热压后材料内部产生组织应力和热应力,应立即将凹模进行正常化处理,然后再重新精加工此凹模孔,使之间隙合适,毛刺减小。 对于间隙不是很大情况下,也可以用挤压的方法使之间隙往小变化,即在离凹模刃口3—4mm处(未经淬火或经淬火后应退火的凹模)用压块通过手锤力使孔往中心部位挤压,来促使间隙变小,使之合适。 凹模经淬硬后发现间隙小而冲出有毛刺时,则可以用油石修磨一下,使间隙增大一点,有时孔若缩小的很多,可以用研磨杆研磨—下即可。
" i2 E$ ?) c. F# l9 U& a5 }
6 j8 A2 z4 m% X8 M0 w- M5 h五、弯曲模的调整与试冲
(一)弯曲模的安装与调整方法 弯曲模的安装方法,基本上与冲裁模相同,其在安装过程中的调整方法可按下述进行: 有导向装置的弯曲模,调整安装比较简单上模与下模的相对位置,全由导向零件决定。 上、下模的相对位置,—般用调节冲床连杆长度的方法进行调整。应使上模随滑块到下止点位置时即能压实工件,又不发生硬性顶撞或在下止点发生“顶住”或“咬住”的现象。 在调整时,上、下模的间隙要均匀。对于无导向装置的弯曲模,要用测量间隙或用硬纸板衬片调试的方法来保证。如果事先做好试件,就把试件放在模具工作位置上进行调整。 上模在冲床上的上、下位置,在粗略的调整后,再在上凸模下平面与下模卸料板之间垫一块比毛坯略厚的垫片,垫片一般是毛坯厚度的1—1.2倍(或用样件).用调节螺杆长度的方法,一次又一次地用手转动飞轮(或按钮),直到使滑块能正常的通过下止点而无阻滞或盘不动(顶住或咬死)的现象为止。这样,盘动数周,就可以最后固定下模进行试冲。试冲合格后,可将各紧固零件再紧固一次并再次检查,然后再投入生产使用。
- M; K# ?0 K% w3 _(二)弯曲模调试要点
' k1 R! x D1 B+ B" B
1.弯曲模上、下模在压力机上的相对位置调整 对于有导向的弯曲模,上、下模在压力机上的相对位置,全由导向装置来决定;对于无导向装置的弯曲模.上、下模在压力机上的相对位置.一般由调节压力机连杆的长度方法调整。在调整时,最好把事先制做的样件放在模具的工作位置上(凹模型腔内),然后调节压力机连杆,使上模随滑块调整到下极点时,即能压实样件又不发生硬性顶撞及咬死现象。然后将下模紧固。 - ^1 ^- o$ ^& a' u( e" G
2.凸、凹模间隙的调整 上、下模在压力机上的相对位置粗略调整后.再在凸模下平面与下模卸料板之间垫一块比坯件略厚的垫片( 一般为弯曲坯料厚度的1—1.2倍),继续调节连杆长度,一次又一次用手搬动飞轮,直到使滑块能正常地通过下死点而无阻滞的情况下为止。 上、下模的侧向间隙,可采用垫纸板或标准样件的方法来进行调整,以保证间隙的均匀性。间隙调整后,可将下模板固定、试冲。
) A0 Q [- g3 t. k3.定位装置的调整
弯曲模定位零件的定位形状应与坯件相一致。在调整时,应充分保证其定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利用定位块及定位钉的弯曲模,假如试冲后,发现位置及定位不准确,应及时调整定位位置或更换定位零件。
( J5 r/ d* V* B7 p0 Z
* o' `7 X/ X! q) I" G3 y& f6 ?# S9 J4.卸件、退件装置的调整
弯曲模的卸料系统行程应足够大,卸料用弹簧或橡皮应有足够的弹力;顶出器及卸料系统应调整到动作灵活,并能顺利地卸出制品零件,不应有卡死及发涩现象。卸料系统作用于制品的作用力要调整均衡,以保证制品卸料后表面平整,不致于产生变形和翘曲。 # ?. G- F, q4 W i* E3 B4 q
(三)弯曲模在调试过程中常见的弊病及调整方法 弯曲模在调试过程中常见的弊病及调整方法见表2。 表2
$ m$ b9 g8 v- v, [, I: v4 q7 U弯曲模调试过程中常见弊病及调整方法 2 J3 A5 G+ g. j6 y* [+ a
存在问题 | 产生原因 | 调整方法 | 冲压件产生回弹 | 弹性变形的存在 | 1.
: i+ z( B+ W5 g P; n改变凸模的角度和形状2.
, t# f5 @, g- q$ o8 V2 n- W/ ^增加凹模型槽的深度3.
! {8 Q# p5 \1 r# I) `1 w减小凸模与凹模之间的间隙4.
a a) s7 L4 k) t8 m2 ~2 a增加矫正力或使矫正力集中在变形部分 | 冲压件底面不平 | 1.. r/ T4 n( K7 r9 z
卸料杆着力点分布不均匀,卸料时将冲压件顶弯2.
! n( Y0 c0 D0 ~ j: R压料力不足 | 1.6 V8 V3 {- r _& a/ X
增加卸料杆并重新分布其位置2.4 O# S7 h s# K4 j
增加压料力3.
2 e+ }+ R' l/ o* E" z4 ]增加矫正力(使镦死) | 冲压件弯曲部位产生裂纹 | 1.0 c1 T# E% P; h2 K. R
板料的塑性差2.
: i! P. O! u H1 }! L) B弯曲线与板料的纤维方向平行3.2 _) i- z4 ~1 q! u1 z
剪切断面的毛边在弯曲的外侧 | 1.( C5 C, c% U! X; ?. L
改用塑性好的板料2.3 X3 ]0 N. ?3 C8 c0 V# c
将板料退火后再弯曲3.9 x- ]7 s4 F0 V
改变落料排样,使弯曲线与板料纤维呈一定角度4./ E; Z; N7 ?: G0 d; }( l# ~/ E
使毛边在弯曲的内侧,亮带在外侧 | 冲压件偏移 | 1.
7 @- A0 h' p* W: x( x, h3 O$ c弯曲力不平衡2.4 @8 q* }/ m' G$ n- T1 @/ L
定位不稳定3.
9 K& p- c/ b& C% c2 w$ E+ L5 l) u压料不牢 | 1.
, [ l4 N, V% g分析产生弯曲力不平衡的原因,加以克服或减少2.
9 W5 t$ }6 t: m) @2 p" {' ~: w- K增加定位销,定位板或导正销3.
. K/ c2 l A1 v6 c& W4 C8 E增加压料块 | 冲压件表面擦伤 | 1.
4 {- V0 o9 l7 v4 l凹模圆角及内壁的粗糙度低2.
* S- e/ G: }, s0 q# Z* A# @- l板料粘附在凹模上 | 1.
# w& s! v, v& ?+ C9 b! Z# N) E提高凹模圆角及内壁的粗糙度2.
. i w& M1 W0 {! |- u. T在凸模和凹模的工作表面镀硬铬,厚度0.01~0.03mm3.
3 M0 g( B& v% f将凹模进行表面化学热处理,如氮化处理、氮化钛涂层等 | 冲压件尺寸过长或不足 | 1.. X2 e: {7 y6 `4 W! v v2 ~# D
间隙过小,将材料挤长2./ o2 X2 d7 {1 x3 `) C; `
压料装置的压力过大,将材料挤长3.7 K" A' s) C: a+ {- D# l; K* Q, Y
设计计算错误或不准确 | 1.0 k6 i, P$ E# _% D, u1 B) w
加大间隙值2.
* V# t J z5 }: g减小压料装置的压力3./ K V$ t A5 }
落料尺寸应在弯曲模试模后确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