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6日,云南怒江,福贡县石月亮乡,邓前堆经常一个人溜索过怒江给村民看病。 : J" V* j: ^6 z, X3 S m' t( t' `
行走在怒江大峡谷深处的乡村医生——邓前堆,突然出名了,并与一根横跨在怒江上的溜索紧密相关,这是他本人和大多数当地人始料未及的。在邓前堆出生、成长、工作的怒江州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大多数村民知道他及其手机号码,主要是因为他的职业——一个病人“随叫随到”的乡村医生。在他出名前,甚至都鲜有人关注到他在乡村医生这个平凡岗位上,已经坚守了28年。
& o: ~ }1 V Z& u/ d! x0 `0 b8 q1 O9 }. P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 R/ x' a9 m7 @% X7 v3 q z , ]% m% a* }' \4 e0 K
% J3 w0 X( \ c P$ y4 ~) k j' O" @) b7 g$ o3 s4 W' G
/ x6 k* b0 C0 f* @% C
- I% J1 o5 O$ F7 C/ e( `$ _! v% C# d a% L* f, s# g# u! H$ j
* K# P8 t9 A0 P w8 W* V; T
- c% N" U0 w9 H+ Z2011年2月15日,云南怒江,峡谷西岸的山丫刚刚露出鱼肚白,拉马底村乡村医生邓前堆便和往常一样起床出门了。春节前的这次出诊,他要赶往两公里外江对岸的害扎小组给村民的小孩接种疫苗。 江对面,云雾间害扎寨子隐隐约约。一条晃晃悠悠的铁索横跨在峡谷的江面上,怒江湍流咆哮,江风刺骨。 邓前堆习惯地用一根尼龙绳拴好身腰,挂上滑轮,一声“哟呵”的习惯性吆喝溜到了对岸。沿着崎岖山间小道爬了约30分钟,分别走进村民友前妮、余福忠家,给两家刚满月的小孩打完疫苗,这时,已经是太阳当空高挂了。 看着邓医生额头上沁出了一颗颗汗珠,友前妮很感激,她说:“邓医生是好人,怕我们带婴儿过江不方便,亲自上山打针来了!” 雨果说:善良的心就是太阳。从医28年,邓前堆常年往返于深山密林延伸的崎岖小道间,穿梭在连接峡谷两岸的索道上,给乡亲们送去健康的生命阳光。邓前堆对善良、对职业、对信念的坚守,换来了乡亲们的健康。 20多年来,邓前堆养成了一个习惯:无论是到山地里劳动,还是赶集、作客、走亲戚,他都会习惯性地挎上药箱,以便随时在田边地脚、林间崖下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 28年的坚守,邓前堆无数次治愈了乡亲们的伤痛。但邓前堆至今不能释怀的是,当地由于交通不方便、医疗条件滞后,造成一些乡亲们伤后致残的现象。 邓前堆说,他治过的最“严重”的病,还是一次外伤的清创缝合。那是在2003年的一天,害扎小组村民邓扒才从陡坡上滚下来伤了眼睛,邓前堆闻讯爬了三个小时山路赶到伤者家里。病人的眼球都掉出来了,悬挂在脸上,眼角有一个大窟窿,窟窿里淤塞着一团泥。邓前堆想动员病人下山,到县级或州级医院去治疗,可是天已黑,下山、过溜、赶路、找车,再到县城,顺利的话最快也要四、五个小时,万一到江边公路上没有车?怎么办?那得耗去多少时间?时间一拖伤口恐怕会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情急之下,邓前堆立即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将眼角窟窿里的泥一点点抠出来,再将伤者的眼球塞回眼眶,固定包扎好。清洗、消毒、缝合、包扎、输液,一直折腾到深夜。病人家属打着火把,把他送下山。邓前堆回到家里仍然心有余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