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华模具培训学校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青华模具培训学院
楼主: YEQIONG2006

现在的医院真是太不负责任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3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科技时代吗~~都是市场经济的后果~~医生全是拿提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4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YEQIONG2006 发表于 2011-10-13 12:45 / p' _3 P" F( ?0 C4 j
这个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 ?. S6 s% {& p. R* {不会    这个问题应该不止是他们自身的素质问题了  就跟现在当官的不贪就不会有升官的可能  进入工作领域就不想学校了  什么都讲派系和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4 0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哎,做模具,做产品废了也就废了,那人呢,那可是活生生的人命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0-14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唉,现在的医院就是看着就气,先交钱后救人这毫无人性的不成文规矩有多少人因此而丧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5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小孩生病发烧的时候,轻易不要小孩给吃退烧药,也不要输液!小孩发烧的时候有个中医告诉我只要你给孩子输了一次液,孩子大部分会1-1.5个月就病,因为免疫功能退化的缘故。告诉各位妈妈退烧的一个方子,是在小孩生病的时候,一个老中医给的。“香菜去叶子留茎和根3-4根  白萝卜2-3片  生姜1-2片  加冰糖加水煮15分钟。待温度适中给小孩喝,小孩喝下去会出汗退热的”各位妈妈们可以试试看,效果非常好。。。
- H$ ]# a) @2 C$ s/ ]- i4 K( t9 [& `# d9 {( X
  
' X& Q) a$ n% X1 K8 f0 S1 {( ?: _# }1 i6 z; e* _2 [3 \  r, H9 a

+ p" Q6 Z& E( q9 a" I' F9 s6 w, B' D  H! O: q- g8 b" u
                            输液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r1 R8 u+ H% f) d
% n& P" E; w, ^# q! ?3 c0 S  v3 M

8 y( T5 D/ i( h% y/ p! t  X* v* o# X1 B4 Q2 Q

; h6 C# ?4 n4 |# {4 \0 Z9 o6 ` 导读:发改委最近透露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在西方国家,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而在中国,输液简直成为一种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医药一家的体制导致民众的医疗观念长期受错误引导,以致大部分人患上“输液病”。7 ?. P3 S, |% z% }
: b  T! y7 _8 F4 K6 D

/ A+ W4 M* J: r: i4 M4 g
1 k( B! Z, h6 |2 _0 P- r3 o  i
# n6 d4 u6 \( h2 \5 B' ~' \+ B( V
知道见效快,不知道风险
# y# v& j5 w$ O9 L
! N) n5 @- o# G2 ^" H  E“1991年7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在美国求医”故事,一位在美国中国人因流感发烧就诊,医生只开了一个处方让他自己买了一瓶布洛芬;该病人找医生辩论要求医院给予退烧针和输液处理,医生说“中国才作这样处理,美国没有退烧针”。处理发热的关键在于诊断而不是急于输液退热,但一些人过于迷恋消炎药抗生素,这是国内医疗体制的长期误导所致。”1 v% C, F6 |! |! b8 c
- q' }9 U4 H9 Y% U9 h4 a, ^  U
: E  U6 S' z5 j8 n4 V
7 q. ^% {" _' |, i
输液将药物直接送进血液,满足患者急功近利心理/ w! m0 y5 N- c" p8 f1 l/ |

, A, H7 A/ d5 P+ J, z2 l" l输液成为中国独有的医疗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由于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接纳的过程,最安全;打针则是将药水打针到肌肉里,逐步流到血液,产生药效;而用输液方式,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口服药物起效缓慢。此外,由于肌肉针又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对青少年来说其臀肌发育不成熟,如果打针次数越多就越导致肌纤维坏死,挛缩严重,严重者将会影响骨骼发育,所以在考虑治疗方案的时候医生会选择输液这种既能快速起效又看上去相对安全的疗法。输液之所以快,就是在于药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但也就是这种优势成了病人并不知道的风险。
4 w& r1 d# q+ U3 m$ F. F& c- u+ J4 O8 v& L' ~/ q
# w' z2 H5 u) R$ q( G) [
* @$ k2 m; i* ~
中国抗生素使用率超英美3倍,成输液兴盛推手
, r% b' G+ P  Q1 I; @- A. p
$ t2 z% V( C3 S8 q3 ]而且跟注射的药物多为抗生素有关,可以说,输液在中国的普及是跟抗生素的滥用分不开的。在中国购买和使用抗生素的门槛非常低,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把抗生素当做家庭的常备药,以至于稍有头疼脑热人们就要使用抗生素。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是30%。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院内使用率是22%-25%,近5年在中国医院的使用率在67%到82%之间。抗生素加输液带来了一时的快速和少痛苦,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吃药、肌肉注射等治疗手段,甚至在医院就医时会直接指定医生开抗生素输液用药,这往往让医生陷入容易被误解的处境。, _& K0 F# }) F( m, i( s

% \- o; x7 ]7 p9 }4 z + d( L! X( L* p, h. @1 c) g5 ~
$ f/ @4 `. b. F% ^: R9 w+ L& ^4 A
输液存在诸多安全风险0 W; L6 g9 f$ d( f& \1 Y

5 X2 ~6 u5 n$ k4 F, Q& X: E“输液方式会导致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省略了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环节,药液直接经由血液进入心脏。要是有伤害,会当即暴发并且十分凶险。据国家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目前中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而长期输液更会导致一些健康隐患,严重者还会导致癌症。”2 [& w" t- ?/ e+ Z+ o0 r9 d+ p

/ c" {! s: m% {; Z+ l 1 ?, T& s7 F6 n6 }# e) D( o

1 U# y" X' V$ A) [1 N7 z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蓄,常输液体内会长“肉芽肿”
; l" `% P1 I2 `6 J, U% ~
, l1 `( u& [. l) A! l- ]7 f, T+ |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 }0 c8 f" R4 ~& j4 g% t2 W
1 V; e& E4 q1 {3 I9 u
0 w) K& x5 }0 }% F( n( e2 V& R# r, ~/ _
输液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易将病毒细菌带入体内* v% J+ m! g% i
' Q3 F& }# Q# v9 `* ]& O3 }2 u
在几种给药方式中,打点滴是最危险的。打点滴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
9 W$ E6 S9 K1 @- R1 I9 N  f* L
9 T9 P( L" V' }/ z& }% |" K
) Z6 c0 y2 q9 y, H5 Q
9 t0 ~1 X8 B  C9 Y2 ?# I8 Z  H输液药物的不良反应强烈,严重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4 A# D: R/ y& x  A; R  w% T5 x+ g. e, p3 h1 F9 C' N
打点滴也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打点滴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近来媒体频频出现患者因为使用了中药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还曾有媒体曝光某医院在输液瓶中发现黑色絮状物。有医生表示“药物不良反应最终还是药物本身的原因,但是静脉滴注导致了这种不良反应的加剧。”口服药物可以先通过肠胃进行吸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而肌肉注射等注射方式,因所给药物的剂量较小,也不太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0 }  D0 G& ?8 H: n# @" T- ?

) H( N0 `' S$ H+ b4 T0 X* X9 r 7 T  S8 G* _/ M! L" y

# ]# ?. o" G: N1 J% V$ e" _7 M美国没有“退烧针”
, u4 Y% F5 E7 F# I# z/ r+ h$ P0 p3 }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但这在国内应该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而即使输液,美国医院也有严格的操作规程。”
2 B' |0 C0 n! J$ j: I- O0 a6 Z" Y' b+ L+ E- v+ r
6 ]. t% P4 k- t

# l; d7 @6 ^, F. F) l, _, H美国严守“可口服不注射,可注射不输液”/ Q, Q' h9 b# y4 E1 s! ~
* g" i$ W# Q& [5 `6 q) z6 H9 f
美国医生对用药十分谨慎,非常重视药物副作用的问题。一般医生不随便给病人输液,除非遇到不得已的情况。这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输液比较容易产生不良反应;二是交叉感染;三是为了减少病人在用药时的疼痛;四是避免病人产生抗药性。其中,第四点是考虑最多的。对于普通的感冒发烧等疾病,美国医生也严格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能口服的药尽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而且不用抗生素;在美国医院,病人不到重病或紧急抢救,都不主张患者打针或打点滴。
$ I( x! j4 \. W( W* S: k7 V1 m% ]* E  U! u+ u

" J  }1 X5 W# m* |2 t$ T$ |& s) Q; [' u9 V8 N
体温超过38.5℃高烧不退或严重缺水时才考虑输液' {6 I. {1 V2 }, X8 c

" A- _- e+ B+ @& O6 V% G3 x  C即使输液,美国医院也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如设备必须彻底消毒,使用一次性针具等。美国甚至没有“退烧针”,一般提倡非药物疗法,像休息,加强营养。很多美国人得知中国人感冒发烧动辄就要输液之后表示相当惊讶,因为当他们病了的时候,医生只是说多休息多喝水。而一般当病人的体温在38.5℃以下,才服用药物或者使用冰袋物理退热;当体温超过38.5℃高烧不退或者病患严重脱水导致体液电解质紊乱时,静脉点滴退热才是不得已的选择。
2 W$ b4 ]3 y0 Q5 W! e2 d+ K7 K  H# {, Y! N
" x' W+ q, C1 l, S) d; K
0 }/ w- X( Y; j; K/ Q9 Z" r
结语:: o+ o0 O! L/ E6 f

* U7 ~8 ~# o! v; _, E5 h$ J% t显然,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绝大多数没必要通过输液来解决。中国人治病对速度和效果急功近利的追逐,其实是建立在一种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的背景下。如今误导已经造成,而且“医”和“药”之间的利益同盟使让种输液迷信依然在延续。在这种情况下,一份国家用药分级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5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277735899 于 2012-5-5 09:42 编辑
7 B+ v* x5 O; Q8 x( k4 D* Y: d$ K: U
楼主老大,我先在上楼发了一篇我转载的日志,希望对你有帮助,我和我家人说,以后孩子轻易不要打针,吃药,更不要挂水,我们小时候长大,压根就没怎么挂过水,而现在小孩子动不动就挂水,免疫力全没了,我现在在新加坡,这里的医生很少给病人打针,全部吃药,发烧39度以上病人要求才给打,39以下就算病人要求都不给打,中 国目前很多东西质量不过关,其中包括很多医疗用品,很多情况下,本来患者是小病,但因为医生的误诊或者医疗用品的感染,所以呆在家里可能更安全
: n! t( T# ^0 y) C+ a8 ?
/ `' ]+ j# _7 P9 h顺便说一句,祝愿楼主全家一生一世不生病,不用去医院,健健康康,全家幸幸福 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sitemap|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UG网-UG技术论坛-青华数控模具培训学校 ( 粤ICP备15108561号 )

GMT+8, 2024-12-23 16:59 , Processed in 0.04554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