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十年来经历了一连串社会生活的巨变的中国人,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们手中的工资单也有了一连串的变化。令许多看惯了老皇历的中国人目瞪口呆的是:高工资的记录被频频刷新,不同职位工资的差别和距离也越来越大了!
' N1 ~! e' ]; u! d7 ^4 \ 根据记者手头刚刚拿到的广州2001年部分职业工资指导价,广州市厂长经理的最高年薪已经超过了108万元,而在上一年度,这个数字还只是57万元。另一方面,最近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的调查表明,工资已经不再是家庭和个人的单一收入来源,37%的受访者表示有不定期的意外收入,19.9%的人甚至表示有多项收入。* j) E6 p; T/ B- n# P% l
在与工资有关的变化越来越多时,工资这个概念在人们的心里,究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在这些变化背后,体现的又是什么?
! C& d. o! u. Y! w) d1 f 工资指导价与你有关:估摸一下你的市价
4 _4 |% H4 f X0 N 公布工资指导价意义重大 & H3 u8 \* i" F0 _9 q! w7 N
你该值多少?
1 E" V+ e4 `! e$ f0 _ Z 目前国内已经有88个城市开始公布工资指导价了。但可以感觉得到,知道此事的人似乎并不多,尤其是知道这事的人,好像也并不觉得这和自己有太多关系。但作为工资制度改革和劳动力市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项制度的出现绝不简单。
* a/ Q8 E4 e4 j) @ 一个参照系
% y0 _3 c* y# L; p 从1998年开始,按照社会和劳动保障部的要求,很多城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始面向社会,发布不同职业(工种)的工资指导价,提供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作为衡量工资的参考标准。这样,在市场上求职时,根据自己求职的岗位,参照这个工资指导价,你就可以知道自己大概能拿多少钱,也就是说,有了这个指导价,你就可以大概推断一下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到底值多少钱了。
6 X8 z" S* w7 X& C F8 O/ v 在评价这项制度时,国务院体改办分配司高书生处长说,从发展趋势看,工资指导价位应当成为劳动力市场的“晴雨表”,企业劳资谈判的“指示灯”,国家公职人员调资的“参照系”。 8 \2 e1 u, @! h/ I; D. M3 d# p+ s
从只能捱着年头,根据自己增加的资历,心里估摸着工资袋里该够资格再多添几块几毛了,到自己到底能值多少,市场上有了可以参考的市价。这中间走过了多么漫长的路,真是难以想象。 # X9 `' }/ |4 C
人才:从商品到资本 # v- c/ Q3 H9 R1 O; ^3 k3 [
然而,市场根据你的能耐给你定价,这并不是衡量你值多少的那把尺子跳跃的尽头。著名经济学家魏杰就曾表示,他反对目前盛行的“人力资源”的提法,他认为,“人力资本”的提法才体现更高的层次。因为人已经成为创造利润的最重要因素,它不是一种工具。即便猎头公司给高级人才开出的是个天价,它也只不过是把人当成制造利润的工具或资源。从这个角度而言,未来表现在工资之间的差距将会有多大,可能并不难想象。
4 X7 ^# R, Q' s9 E2 q6 K 晴雨表初现 5 o. P9 V) L+ q* i4 P0 n5 {! g2 G
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苏海南向记者提供情况说,目前全国发布工资指导价的88个城市中,发布职位最多的上海,已经覆盖了600多个职位。到今年年底,将有100多个大中城市发布工资指导价,而今后这项制度的发布地区和覆盖职位的范围,仍会继续扩大。其最终目的,是要形成一个真实、权威的劳动力价格信号,给劳资双方确定工资水平提供一个有价值的参考。
* U, e) i' T- D9 f/ _ 但现实中的工资指导价,距离高书生所说的“晴雨表、指示灯和参照系”,显然还有不小的距离。这从每年工资指导价发布之后,媒体算不上热情的反映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媒体往往只选择某些最典型的行业,简单报道一下其最高工资了事。这种报道方式反倒引来了一些误解,提出“最低价方有参考价值,只公布最高价有何意义?”但事实上,在指导价的发布当中,对同一职位,同时公布的除了最高数,还有最低数,同时还有高位数、中位数、低位数等,分别是对抽样调查当中,同一岗位工资最高、中间和最低的5%部分加权平均形成的。
/ b/ E0 p5 P' F4 m 从静止到流动 7 `5 |+ C! a+ k2 S1 _, S( }
不过,苏海南认为,工资指导价的出现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劳动力从静止的成为流动的,并逐渐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如何增加工资指导价的真实度,是操作层面的问题,这需要从扩大抽样调查的覆盖面等方面入手,是改进这项制度的关键。高书生则觉得,国家有关部门应在薪资调查上下工夫,即使花钱聘请社会上的薪资调查机构,也是非常值得的。, s! L$ v1 v# A M
广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资处的邵慧勇告诉记者,样本企业的范围和数量正在不断扩大。从1998年,样本企业是200个,涵盖职位268个开始,样本企业和涵盖的职位正在不断扩大当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配合,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利用这项制度。而且,工资指导价的发布时间和次数也正在争取改进,由每年年中公布提前到年初,由原来每年发布一次争取到发布数次。
' t- `9 _! \ F9 k 有得便有失,有失亦有得:从“单位的人”到“社会的人”+ ]" y) Y8 z. U
工资条之变
0 W9 d; |) E5 M( a) H% p 父母的工资条是伴着小李长大的一件神秘东西之一,上面基本工资、书报费、洗理费等名目繁多的项目,经常让他觉得眼花缭乱。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每月都有基本固定的日子去领工资,同时也有这些工资条,各种名目甚至数额,他们早已了然于胸了。! ^* {4 x4 H& r; z; X
当小李终于第一次拿到工资条,在为自己刚参加工作,挣的就超过老爸老妈总和而欣喜的同时,却也发觉属于自己的那张工资条上,比老爸老妈的多了一些扣除的名目,如养老金、住房公积金等等。随着工作日子越久,这些扣除的名目似乎有慢慢多起来的趋势,医疗保险等也慢慢加入进来,而且看样子,失业保险等不久也会在工资条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 |: L/ a# ]& J! c. N: a- U 但老爸老妈的工资条上,一直没有这些东西。老爸说,这叫“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因为他们当年实行的是低工资制,属于住房看病养老之类的那部分,早从他们的工资里被扣除掉了。现在他们的好多事还得靠单位。没错,小李的工资条比老爸老妈丰满了许多,但扣除的东西也多了许多,工资条的变迁告诉小李,老爸老妈还是“单位的人”,而小李已经明明白白地变成了“社会的人”。这意味着,老爸老妈还是靠单位包揽,而小李的一切风险,要靠社会保障和他自己承担了。# T8 |! v" U- r! H5 W6 ]' \+ Y
工资不再是一切 8 ]; Q8 y9 F+ [) E+ ?2 k! D2 H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工资不再能囊括一切收入了。近两年来,公务员接连4次加薪,但当问到身边的公务员朋友时,似乎很少有人知道自己到底加了多少。有分析认为,这表明基本工资在人们收入中所占的重要性不比从前了。或许这种说法有些牵强,但更明确的证据似乎也正在涌现出来。最近中国经济景气中心会同中央电视台对京沪穗的调查表明,37%的人表示除了工资之外,有其他收入来源,其中19.9%的人甚至表示有多种收入来源,只有32%的人说收入来源单一。调查同时还表明,大多数人赞同在缴交个人所得税时,用综合税制代替分税制。这也就是说,人们赞同不再用目前的工资、劳务费、财产租赁等分类计税的办法,而是用以上全部收入、综合分析来确定应税所得额。在这种赞同背后,不难想象,在大多数人心目当中,工资已经不再是人们收入的惟一来源。2 \$ }: |: r" Q9 @" n. x+ ?
周薪、月薪、年薪:你想多久出一回粮?! E& U& p& ?2 k, o2 n& O
广东人习惯把发工资叫做“出粮”,在一般人的概念里,每月出一次粮是大家早已习惯了的事。但最近的一次调查表明,希望领取周薪和年薪的人,已经和希望领取月薪的人基本相当。已经有相当多的人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按月“出粮”的薪酬方式。而薪酬到底意味着什么,在人们的观念当中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9 r/ J6 x3 r" N" e# S: c- y {
多种薪酬体系渐成气氛
5 K1 t/ b7 g( E0 Z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6月在北京、上海、广州进行了一次关于发薪制度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希望领取周薪、月薪、年薪的受访者占有的比例分别是25.7%、29.7%和24.7%,已经基本持平。58.8%的受访者表示赞成推广多种发薪制度。
0 q: @: N' d6 ~: c% C9 ? 多种薪酬体系在公众心中渐成气氛,无疑是分配体制改革已经到了一定阶段最醒目的说明。实际上,欧美发达国家的薪酬体系都是多种多样,但哪种分配方式占据主流并无定论。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年薪制适合的,应是教授、政府官员、企业经营者等以脑力劳动为特征的职业。周薪制则适合于商业服务行业。5 ]" d, M7 m$ j
有社会学家认为,传统的月薪制体现的是以保障为主的工资制度。苏海南认为,单就某种薪酬方式而言,并无优劣之分,需要改革的只是单一的分配制度。主要是以能否有效地进行人员的绩效考核作为衡量标准。以国外情况来看,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包括一些中层管理人员都采用年薪制,以基本年薪、奖金、股票期权、特定保险等组成的“薪酬包”形式出现,这是因为对这些人员的绩效必须从长期才能看出。实际上,这也正是国内企业经营者薪酬改革的方向。苏海南介绍说,目前已有近1万家国有企业试行年薪制。他同时说,事实上哪种分配方式占据主流,与多种因素相联系,如加拿大实行周薪制的高达60%-70%,其最重要的原因是银行贷款的偿还必须按周支付。9 p- {: t0 T, G( d$ P# b
工资意义变迁1 X: ~- a* i" [6 |
与多种薪酬体系在百姓心中渐成气氛相联系的,是薪酬在人们心中所代表的意义,正在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一点,从关于发薪制度的调查中表露无遗。结果显示,就现阶段而言,37.9%的受访居民认为单位发放薪酬,在于保障职工日常生活,25.4%的人认为在于肯定职工工作业绩。而对于未来阶段薪酬发放的意义,认为是考评工作业绩的比例急剧上涨,保障日常生活的比例则急剧下降。前者的比例陡增至47.4%,而后者骤降为4.8%。
0 l. P# d; u; B6 V" v* T 可以说,关于工资的一切变化,都缘于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所发生的一切。或许用不了多久,不管是按周出粮还是按月出粮,都将成为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