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目前国内外热议的高速钢刀具深冷处理问题,作者经过调查研究,认为此工艺还不太成熟,提高刀具寿命实属偶然,并不具备普遍性,要走向工业化生产,困难重重。
7 U2 B; T! @0 i& j. y+ s# Y( `/ J) q1 y) Z/ }
高速钢淬火回火後的金相组织7 E0 J/ H8 v+ b& F& x
/ H! t' ?/ {' B8 r( ]- ]
图1是20世纪40年代M·Cohen等人对W18Cr4V(简称W18)钢在1,290℃奥氏体化的等温转变曲线,根据此图来讨论W18钢在淬火过程中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其他高速钢钢种亦有相同的转变过程,等温转变的曲线形状也相似,仅仅转变的温度和范围有所不同。
5 j+ L! l7 b/ p s* P9 U& U+ J1 l. q8 c, L
3 R6 \5 |/ h; U% x
图1 W18Cr4V钢等温转变曲线(奥氏体化温度1,290℃), J J Q+ J h5 s0 \
6 J' M) B+ J2 S ?' C0 _从图1可以看出,经正常奥氏体化後,Ms点约210℃,Mf点约 -100℃,转变量约92%,尚有8%的残留奥氏体(rR)。如果奥氏体化後迅速冷至室温,则rR量在20%?25%。W6Mo5Cr4V2(简称M2) 的碳饱和度略高於W18钢,Ms点较低,约130℃,Mf亦低於前者,淬火後冷至室温的rR量25%?35%,HSS-E和HSS钢等温淬火的rR量可能 达40%-50%。一般情况下,经过3-4次回火,每次回火终冷不可能达到0℃以下的温度,故在组织中或多或少地会保留一定数量的rR。从测得结果看,为 5%或更少些。各类高速钢淬火後的金相组织为:淬火马氏体+rR+未溶碳化物。回火过程易发生的偏差,如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不足,尤其是冷却未达室温又进 行下一次回火,都将增加rR量,回火合格程度分为3级,M2钢回火程度如图2所示。回火1级为充分,整个视场为黑色回火马氏体,分布着均匀弥散的碳化物; 回火2级为一般,个别区域或碳化物堆集处有白色区存在,虽属合格组织,但rR比1级要多;回火3级为回火不足属不合格组织,较大部分有白色区存在,隐约可 见淬火晶粒。正常回火的组织应为回火马氏体+微量的rR+碳化物。8 @; D! F. Y5 Q* r
5 E) B/ {% O# ~' Q' ]3 X' R6 v
图2 M2钢淬火回火程度级别图
, Y- P( N, Y: J, g7 h9 H8 p6 Q3 \* q! L* N: ~
(1——充分;2——一般;3——不足)
% d& [0 _( i. T/ e4 g. }( ?7 ?0 x) Q0 a' \4 F/ @2 Y
高速钢刀具深冷处理的目的) \( Y3 R. O! s( @8 x% R
( l7 `( b& G' A, ]- l古里亚耶夫在1937年就报道,采用冷处理来改善钢性能事例,其目的是使钢中的残留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回火组织稳定化。到了50年代,就有采用 -78℃(乾冰)或更高一点的零下温度进行冷处理改善刀具性能的报道,70年代後,由於液N2成本下降,使得工业冷处理的终冷温度大大降低。现在,采用液 N2为制冷剂可将终冷速度控制在-196℃以上的各个温度区,而且可控制降温速度,从相当於炉冷或空冷的速度直至将工件直接投入液N2“淬冷”。一般将 -100℃-0℃的处理称作“冷处理”,将-100℃?-196℃的处理称为“深冷处理”。工业上常用-120℃--140℃,不管是冷处理还是深冷处 理,都是为了减少一点rR,提高硬度,稳定组织,最终达到提高刀具寿命之目的。
3 O7 G( z% Q& C5 K M8 K! T6 h! l5 c. u$ _! N0 h6 G
钢淬火冷至室温保存在组织中的奥氏体称为残留奥氏体 (rR),rR存在於一切淬火钢中(低碳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在强烈的淬火介质中冷却亦有微量的rR)。前已述及,高速钢淬火後的金相组织为淬火马氏体+合金 碳化物+rR,经过550-570℃×1h×3次回火後,大部分rR转变成回火马氏体和析出碳化物造成二次硬化,仍有约5%rR被保留下来,有没有必要把 剩的rR部分消灭或全部消灭?事实表明,含5%rR以下的回火组织回火已经很充分了,热处理已达极致,有必要进行冷处理吗?奥氏体是C在r-Fe中的间隙 固溶体,是钢组织中极软的相,其硬度只有200HBW左右,以此数值与高速钢刀具使用硬度65?66HRC相比後可以看出,过多的rR显然不会使刀具高硬 度。日本学者饭岛一昭等人通过试验後认为:15%以下的rR不会使刀具硬度下降,但能提高钢的塑性及韧性。因此,用深冷处理来进一步降低rR含量对钢的韧 性肯定是不利的。贵阳工具厂经过多次试验,证明深冷处理并不能提高刀具的寿命。哈尔滨有些工具厂把车刀放到-30℃--40℃的寒天里自然冷处理,也不见 车刀硬度和寿命的提高,於是人们觉得,宁可采取常规回火,保留5%左右的rR,对提高刀具综合力学性能有好处,也不主张采用深冷处理。高速钢刀具与超硬材 料刀具相比,最大的优势就是韧性高一点,如果真的把rR消灭,本来就不高的韧性简直是向伤口上撒盐。5 |" G# x, F2 G5 T% s. y, y
3 Q1 ]" u9 K7 }& W
对於高速钢刀具经正常淬火回火後,保留5%左右的rR,我认为对於刀具的使用没有害处。
" }7 o& w/ x. M# x, ]+ p$ }" X
关於rR对耐磨性的影响有不同的见解。HSS钢刀具通常的使用硬度在65?66HRC,HSS-E钢刀具在66?67HRC。实践证明,在其他因素都相 同的情况下,硬度高者磨损少,刀具的耐用度就高,以此判断,会使硬度降低的rR虽然是不受欢迎的,但是刀具的寿命历来不以硬度高低论英雄,过高的硬度导致 脆大增,不光不会提高寿命,反而会折寿。
6 S% V, R" P3 B) R- `6 H7 M
3 t3 r+ P4 G1 `' f影响高速钢刀具的寿命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片面地追求高硬度,我们的原则是在保证韧性的前提下 力求高硬度,但不唯高硬度,试验证明,回火充分的刀具施以深冷处理,基本上不会增加硬度,更不会提高红硬性,反而会使韧性下降。国内有些工具如剃齿刀、小 模数滚刀等应用深冷处理,目的是消除应力、稳定尺寸,因为两者是要以内径定心的,希望刀具在使用过程中,内孔不发生尺寸的变化。
6 [1 Q% o# C% J
6 Z! p3 W: z8 X4 w从以上 分析可知,高速钢刀具经正常淬火回火後,组织中还残留少量的奥氏体,对刀具的使用及综合性能无大碍,深冷处理是否适用?这个有争议的问题,有待大量的实践 数据及实践应用去验证,但笔者持反对态度,国内数百家规模以上企业无人问津就是一个有力论据。所见报章的基本上是大学、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或是实验室的产 物,但到面上推广不行说明有问题。比如高速钢刀具回火工艺就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例子,所谓的回火新工艺有数条,但在大生产中应用的还是原始的 550?570℃×1h×3次的成熟工艺。9 M- M0 d5 v' y4 j9 d0 @
3 N: D; R3 j4 y& j9 y2 R高速钢刀具深冷处理工艺方法! k: O+ g2 t# z' y
, `/ ~5 g( B" h8 }' x& ` i虽然从相变机理讲深冷处理应放在淬火之後回火之前进行,但从防止组织应力过大,防止工件在深冷过程中开裂的角度考虑,一般不主张这样做。针对复杂程度和尺寸不同的刀具,有以下几种工艺方法:4 V0 G5 l7 _$ E5 P" l
9 X# Y+ ]' v/ Z7 w9 U# a(1) 淬火後先於350℃×1h低温回火,然後进行深冷处理,这里最接近淬火後进行深冷处理工的一种方法。( C6 y% a5 i( L# Z9 z2 j/ r) u1 f
: u; J' D/ e- Y9 Z) | m(2) 第一次回火後进行,这是从安全和效果两方面考虑都较为满意的一种方法,即550℃×1h回火空冷至室温,然後再深冷处理。
( p- k5 T# O; D8 y" X3 Z0 p4 c" C0 H* r2 n5 u* |( F1 ?$ Z
(3) 第一次回火冷到-80℃左右,第二次回火後冷到-135℃ - -196℃。虽然工艺相当复杂,但效果和安全性能都属上乘。6 U7 k" M* B" j% P6 d+ j: w
4 K# P* A. S$ U
(4) 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後再去深冷处理,此法效果甚微,但是最安全最方便。2 b& M5 j/ G% m. H5 C$ c
. ~- r3 Y, d# H4 ~: P
对高速钢刀具深冷处理的讨论
. z# B+ D# D% I: _2 `$ g, A0 x" n4 [( Y: Y5 ]: Y, C8 B. x: O% Y
鉴於高速钢刀具深冷处理还是一个不成熟的热处理艺,现就该工艺能否提高刀具寿命等几个问题谈点意见,不妥请斧正。8 d& ]! ]# `5 s, a9 N% f. b' B
9 O+ U& T6 m; \深冷处理的机理7 X0 h1 Q$ x6 S8 Y5 r* @2 P
+ p3 j& E: g' Z深冷处理是热处理淬火的延续。高速钢淬火组织有25%左右的rR,在随後的深冷处理中大部分转变为马氏体,这一组织转变主要发生在 0?-80℃,-196℃深冷处理後仍有约1.5%rR。高速钢深冷过程发生的马氏体分解,是由於Fe的点阵常数缩小使过饱和碳引发点阵畸变增大,从而导 致碳化物析出热力学驱动力增大。但由於低温下碳原子的扩散难度较大,故在-196℃超低温下不易发生马氏体分解。由-196℃向室温回升时,碳原子的扩散 能力相对增强,在室温附近偏聚於孪晶界或其他晶体结构缺陷处,形成直径仅为2-6μm并与马氏体共格的超微纳米级碳化物,经分析确定该碳化物为M6C型。& y+ A( B2 l) K' c8 x
" i2 E- o" m! f4 w3 ~深冷处理过程中发生了rR向马氏体转变以及马氏体分解和超微细碳化物析出的组织结构转变,使高速钢的强度、硬度等力学性能略有提高。
' q% h4 u$ Z: j; J7 m, T/ C6 K
- E2 F E& i4 e1 d6 L深冷处理提高了刀具的硬度及耐磨性
$ ~9 t+ z9 X7 }# k/ R# k a7 Z
C) J1 Y4 G/ W) Y: o% @) ?由於深冷处理使少量的rR转变成回火马氏体,加上析出纳米级分散的碳化物,这两种因素促使硬度略有上升(<0.5HRC),而不是很多资料讲的可 提高1?2.5HRC。M2钢淬火後硬度为63HRC,经深冷处理後硬度上升到65.5HRC,不能说是深冷处理提高了硬度,而是高速钢固有的二次硬化特 性,不经深处理,而经550℃×1h×3次常规回火,硬度照样达到65.5HRC。
U5 T; ^% p, h/ b/ r2 F5 P1 B) r6 [
随着硬度略有上升,耐磨性提高是自然的。
% ]& ~' c- H! W* s7 u" r r) K" W) F" n6 R* R
深冷处理不会提高钢的红硬性
. [) V; x2 j& W! d# \, Z7 l1 g% N
红硬性是指钢抵抗高温软化的能力,它首先应该归功於M2C和MC型碳化物很强的抗聚集能力。在高碳钢和低合金钢淬火至室温,也可能得到大量的rR,在 550℃左右的温度rR分解一般不会增加钢的硬度。这些钢中的rR通常在较低的温度下分解,而析出的Fe3C型碳化物在稍高一些的温度下就迅速聚集是发生 软化的直接原因。在高速钢中,碳化物的析出成为非常细小的微粒和rR的分解二者联合引起了二次硬化,而碳化物一直保留其微细的尺寸,必然造就了红硬性。对 具体钢而言,它只跟淬火加热温度及加热时间有关,具体地说,跟奥氏体的合金度、碳化物的溶解程度有关,跟随後的深冷处理几乎没有关系。如果淬火加热时碳化 物溶解不好,再好的深冷处理都不会使红硬性提高。
! b8 {% l2 H; U) g
6 j9 K0 p) r3 B在高速钢中,对红硬性影响最大的元素可能是W和Mo,W和Mo的原子尺寸比其他任何元素都要大得多,可以预期它们将会有较低的扩散速度,而必须承认为了使聚集进行下去,不但需要Cr和V的扩散,也同时需要W(或Mo)和C的扩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