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华模具培训学校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青华模具培训学院
查看: 1135|回复: 0

分析:上板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6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上板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改进
1 c. u7 _& d7 f) J. a' t摘要:针对上板的具体结构及原设计的拉延模,在对其成形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改进了原加工工艺及模具,通过模具结构的合理安排,实现了一模多用,从而,减少了模具数目,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产品质量。& t8 {4 z  y4 ~/ R1 ?9 C" @- f& T
关键词:上板;冲压;工艺;模具;设计;改进6 ~# K  H9 f) N) ?) x- H
如图1示上板是某批量生产的军用装甲车辆上的零件,采用2毫米厚616装甲钢制成,由于结构及功能上的需要,其板面需拉延出两个阶梯浅筒,同时在筒底要成形出多处加强筋,成形后的底面要求保证平面度为0.5毫米,以便与相应结构的下板组合后,能在其结合面间添加适当的复合材料,通过特殊处理后,达到既有抵抗枪弹冲击能力,同时又具有“三防”的功能。( x) z. S9 G  h% Y8 m
5 ~& M) G, |, k6 \4 s6 q
图1  上板结构简图
1工艺分析及原加工的不足
& M, o- ]0 D6 n$ R该零件外形尺寸较大,二处拉延阶梯筒体直径分别为φ1100及φ600,拉延高度均仅为4毫米,属于浅拉延。
% g. ~  y- e- t2 _$ Q: u; a+ K根据工件高度h与最小直径d之比h/d及材料的相对厚度(t/D)×100、凸缘相对直径等参数,依照阶梯形件拉延次数的判断条件可知:该件可以一次拉延成功。
1 P. e& y# g( q8 e/ q5 |+ n考虑到零件外形尺寸较大,各筒体拉延高度仅为4毫米,约等于(1.5~2)t=3~4毫米,基本上属于局部成形,零件的成形难度不大,因此,模具设计成上、下模结构,通过直接压制而获得形状,由于模具结构较为简单,此处不再详述。
$ o7 U& k6 a5 {- w) H4 r- `0 _模具设计、制造后,加工出的零件出现较大翘曲,导致平面度严重超差,为保证产品要求,需手工校正保证,由于所用616装甲钢既有良好的韧性又有较高的强度,加之料较薄,弹性大,使手工校正困难,而对零件中心孔φ350的加工,由于整个零件外形尺寸及加工孔的直径较大,使钻床难以装夹、无法加工,必须在大型立式车床或镗床上才能完成,这种机械加工方式不但造成了装夹的困难,而且生产效率也十分低下,费工费时,不利于批量生产及企业效益的提高。' ^! ~6 c  I0 @1 i- C
2原因分析! ^8 F1 P( q4 R2 Q8 c4 Z  {" e. B4 w
针对零件平面度超差,结合零件结构分析后认为:几处拉延部位距外形边缘直边距离及板料中心孔的距离均不大,拉延时易引起边缘材料的部分转移,也易造成外形收缩的畸形,而多处不对称布置的各种成形筋的存在,一方面加重了板料各处受拉部位中的不均匀性,使整个板料所受拉应力不平衡,另一方面,又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拉延过程中,材料流通的不畅趋势,而在模具结构设计中,为降低模具成本,又没有采用压边及校正措施,从而未从模具结构上对板料的平整性进行控制,这一切最终导致了零件过大的不平整。
; n0 Q8 _) p- _6 P* e3工艺方案改进
3 |. T% v6 [( r& \2 D( `; B为满足零件平面度要求,增加材料拉延时的流动性能显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经过在坯料中部率先加工出φ200的预制孔,然后再成形出各阶梯筒及成形筋的试验表明:该工艺措施有助于零件平面度的较大改善,由于零件中心部位的筒底材料向筒壁发生了流动,使预制孔出现了严重变形。# k/ c0 h) z8 R( l& C" \9 c' l
由此可见,采用在坯料中部先加工出φ200的预制孔后,再进行成形的工艺方案是可行的,对提高零件平面度是有效的,但板料中部的φ350孔仍需要成形后加工。( p: C/ @/ |: x
考虑到该零件不便于机械加工,对中部孔宜采用压力加工,但零件外形大,模具外形也大,必将造成模具费用的增加,经分析零件结构,查阅资料后,决定:改进模具结构,使模具在完成拉延及成形后,通过适当的变化,实现零件的中部孔冲切及零件平面的校正,达到一模多用。
5 ~0 |6 [$ J0 }% c. |- N4模具设计改进
6 F* i  S9 x; q6 \; d# O' p3 o7 `4.1改进后的模具结构
+ D! |. T; J2 Q; Q% ^- E, I6 ^针对加工上板出现的工艺难点,通过在拉伸上模1中部加装预冲孔凸凹模3,在拉延下模2中部适当位置加装与预冲孔凸凹模3相配的预冲孔凸模4后,- h( D/ t0 I, O2 @
原模具结构便被改进设计成上板拉延及冲中心孔两用模,图2为上板预冲孔及拉延状态结构简图。
) g. M" l4 }* {/ i: ~1拉延上模 2拉延下模 3预冲孔凸凹模 4预冲孔凸模 5聚氨酯块4 d. z" q" H& l
图2  上板拉延模结构图
* |' A+ d. d; F2 H* G4.2预冲孔及拉延工作原理
# `* B6 F- E# ^5 ~% S; L5 F改进后的模具仍置于Y28-450液压机上加工,工作过程分零件成形及卸料二阶段。$ N  V4 ^; O2 n# e/ D3 i8 n9 r
首先,坯料置于拉延下模2上平面的适当位置,压力机下移,预冲孔凸凹模3内形与拉延下模2上与之相配合的预冲孔凸模4刃口接触,首先将坯料的预冲孔冲切出来,随着压机的缓缓下移,拉延上模1与拉延下模2共同作用,将预冲孔后的坯料拉延并成形出来,由于拉延与成形过程中,材料能从坯料的外缘及内孔较自由的流动,因而,零件的平整性得到了较好的保证。( q0 L0 i/ I, Q# J5 q
随着压力机滑块的上行,聚氨酯块5发生弹性回复,将成形好的坯料部分翘起,整个零件通过手工卸下。至此,整个卸料完成,压力机转入下一个工作循环。
( q3 I; c! c2 m8 p1 v
4.3冲中心孔工作原理

9 V9 M8 j" k9 [) R8 R当该批零件全部成形后,半成品转入冲中心孔工序,图3示为上板中心孔冲切及零件平面校正结构图。! \" |. F* H$ l& t
1拉延上模 2拉延下模 3预冲孔凸凹模 4预冲孔凸模 5固定螺钉6垫块 7聚氨酯块
% M; y4 q# L  Q6 k6 L图3  上板中心孔冲切及平面校正结构图
. I1 Z7 q9 u+ x1 e模具工作时,首先在预冲孔凸凹模3及上模板之间开设的缺口处安放垫块6,同时用固定螺钉5与上模板连接好,随后将成形好的半成品置于模具拉延下模2型腔中,随着压机滑块的下行,预冲孔凸凹模3外形与拉延下模2中与之相配合的拉延下模2中的刃口接触,将坯料中心孔冲切出来,随着压机的再次缓缓下移,拉延上模1与拉延下模2共同作用,对已拉延及成形后的零件进行校正,进一步控制并保证零件大平面的平面度要求。 & Y/ P. e' S+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sitemap|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UG网-UG技术论坛-青华数控模具培训学校 ( 粤ICP备15108561号 )

GMT+8, 2025-5-24 01:31 , Processed in 0.05194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