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觉得 CAE模流分析软件只是一个工具,我们不应该高估其功能,也不应该否认其发挥的作用。真正决策的是
0 }: W3 f! I* V; p1 a5 _2 L+ \3 ~我们自己,软件的分析4 c. K8 _/ {/ _' l
结果只是提供给我们一些判断的依据。在得出结果前,要结合我们掌握的技术原理和经验对结果做分析判断,解读。从而做出最佳决策。不加思考,不加分: C9 U0 [& h' `' r: I& K5 ~
析,一味的按照分析结* r# s( c; J. i! O' O8 W$ L5 q! Z9 i. j
果来设计模具是会犯大错误的,还不如不用。CAE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取决于分析人员对模具,塑料,成型认识的程度。如果结果与我们的经验吻合,可以验/ S. y! W; ?* L* S/ N, s! q2 w
证经验的正确性;如果有出入,那么就要重新检讨分析过程中是否有问题,设定成型条件是否合理,网格修整是否合理,参数设定有没有问题等等。同时,6 {& ~8 a; a. ?. g- x2 G0 R0 f
我们也要对经验进行检讨,是否经验正确,只有这样综合的对比再做决策,才能更加的接近实际,而不是盲目的相信和盲目的排斥。
* G! W9 o1 t4 e6 X |: D在很多时候,分析报告能够提供我们很多成型的问题或者隐藏的问题,比如变形,缩水,结合线,应力痕,包封,流动平衡等等。但遗憾的是:没有多少人
( I' X7 {, Q0 A, L1 J" I0 r/ Q能够完整的解读一份报告。大部分的人只是看一下流动状况,而且大部分人也只是做了一下流动分析。说CAE无法分析缩水,应力痕,实在是冤枉了CAE。7 B3 \ t% O1 w1 V/ ]
就拿无法分析缩水来说。分析结果当然不会直接告诉我们哪里会发生缩水,就好象医院的检查报告不会直接告诉病人得的是什么病一样。可是如果
$ T @+ u8 J" M& Q! s7 v我们知道缩水的真正原3 K1 I- Z0 f, @, e
因是由于保压补料不足引起的,我们就可以从流动状况,冷却分析中看到哪些区域冷却凝固慢,哪些区域快。凝固快的区域是否会阻碍凝固慢的区域的保压
. f* @* A# [$ t4 E4 Z补料,从而就可以判断那些区域有缩水的风险。依据此结果,进行减胶或者加强缩水处的冷却,或者重新定义浇口位置,再做分析,就可以得出优化改善对
$ s2 h3 U9 ` t4 B' B策,从而避免缩水。所以我们从报告中知道这些,可以检讨产品结构和模具结构来做预防。没有搞清楚技术的原理,仅仅是从师傅那里得来的经验或者自己; w% i* }( ^# E5 c
摸索出来的一些经验,没有深入检讨,经不起验证,是没办法提高其准确性的。偶然应用解决了一个问题,但下次遇到同样的,而环境改变了,又不知道怎: Q4 u f) z0 A2 K# t4 F
么解决了。这就是模具行业的可悲。我们要熟知塑料的成型原理,塑料的特性,模具结构等相关的综合知识,才能完全的解读一份CAE报告。同样的,CAE分析者也要具备同样的知识结构,而
6 o. ~* `2 C% j$ V; O! _- d" Y* y且要更加的系统,才能作出有信服力的报告。" h2 Q% Y0 i4 `( {- l
尽管许多模具行业者,尤其是一些资深的,从业经验丰富的人士对CAE技术排斥,甚至怀疑反对。但CAE技术还是在蓬勃发展,因为这是大势所趋。CAE的分析理论逐渐成熟,分析软件逐渐完善,从业人员经验越来越丰富,在模具开发和射出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业界因此越来越认同。/ T+ P; ^0 N2 M0 z# f4 a4 j( y
随着消费者欣赏品位的提升,塑料行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以“试误法”来制作模具显然已不合时宜。如何在开模前更多的预测成型问题发生的可能
9 o8 E4 ?- D$ F: I& j# F4 u性,成为了模具业者考虑的重点,谁预测的更多,就能节约更多的成本,模具质量会更好,就能节约更多的成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