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得我上小学时,“文革”高潮已经过去,但学校里政治气氛仍旧非常浓厚,语文课本尽是些革命口号,枯燥乏味,课外也没有什么有趣读物,每天放学后就和小伙伴们在工人新村里冲冲杀杀,随季节天气的不同玩各种各样的儿童游戏。到了二年级,我已经能够阅读整段整篇的文章,会写批判刘少奇的战斗徼文,每天还喜欢窜过几条马路,到新华书店看有无新出的图书,但十之八九总是失望而归。爸爸妈妈为了满足我如饥似渴的阅读欲望,就想方设法从工厂同事那里借书给我看,其中就有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传》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全是纸页泛黄的繁体字版本,有的还是竖排的。而我一卷在手,就连猜带懵,囫囵吞枣地读起来,吃饭也不放下。这是我初次接触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刻骨铭心的经历。
* N3 ] a( Y! X; g! @. ~# T
* C3 v/ {5 B6 x+ O1 S光阴如梭,三十多个寒暑一晃而过。最近这几年,随着二个可爱的孩子渐渐长大,分别上了初中和小学,我每天在繁忙工作之余,有了些阅读的时间,陆陆续续看了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和哲学名著,也看了一些赫赫有名的史诗,获益匪浅。去年底,我又趁大陆掀起“国学热”而大量印刷中国古代图书的机会,从纽约法拉盛几家中文书店买回了童年时阅读过的中国四大古典长篇小说。 重读《三国演义》,心灵仍然为之震撼!她虽然比古希腊的伟大史诗《伊利亚德》和《奥德赛》晚出二千多年,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丝毫也不亚于荷马的宏篇巨制。有人说《战争与和平》是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我要说《三国演义》以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对频受战乱的平民百姓深切同情,和对华夏民族经历的这场大悲剧完整呈现,成就在托尔斯泰描写拿破仑入侵沙俄的小说之上。
. ]' t @& _0 q L7 w5 D0 o
- s4 i7 _& O9 h4 s9 O% F1 U) j9 h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讲述的是公元二世纪末曾经辉煌一时的汉王朝在黄巾军的打击下,因统治阶层内部分裂而导致全面崩溃,各地方豪杰列强趁机割据互战,黎民百姓生灵涂炭的悲剧性故事。书中描写了无数个大小战争和阴谋诡计,刻画了数百名文臣武将。他们的才干有高下,脾性也各异,但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存亡而进行殊死搏斗,几乎没有一刻和平时间。虽然混战兼并的结果形成了以曹操、孙权、刘备为代表的三大军事集团,分别占据中国的北方、东南和西部,一时英雄辈出,各显风采,但是他们的毕生努力最后却全部付之东流,三家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国家被司马炎集团篡夺和消灭,令人嗟叹不已。 " t% G* f% R3 i
5 f. q* ? J: u) o1 T( Q5 d7 _6 r
重读《三国演义》,我首先注意到小说中人物的悲剧性命运。在书的第3回,代表外戚势力、权倾一时的“国舅”何进,在同十宦官的争权夺利中,因优柔寡断而白白断送了性命。他的妹妹何太后是汉灵帝之妻、少帝辩之母,亦被他引狼入室招来的董卓的部将李榷从永安宫楼上抛下摔死。司徒王允设“美人计”离间吕布,诱杀董卓,但自己却被董卓余党杀害并且灭了族。书中许多不可一世的豪杰英雄的结局都很凄惨,有的死于非命,吕布、袁术、袁绍、孙坚、孙策、周瑜、关羽、张飞、庞德、张辽、姜维、邓艾、钟会等等都是例子。而其他在小说中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先锋,如赵云、马超、徐幌等虽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但因力不从心,对改变局势只能望洋兴叹、无能为力。曹操、孙权和刘备的后代皆未能守住父辈打下的江山。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在大动乱中流离失所的无辜百姓,被军阀们任意驱赶宰杀如儿戏,反映了整个民族所遭受的大悲剧。
/ b5 t: S4 `5 E: l+ w8 B
6 [" C: S3 \ C! u' V0 H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文字优美、习语丰富,叙述简练精确生动,不拖泥带水,常在决定性战斗之前或之后,穿插些人文故事,使得文字有张有弛。像在决定性的赤壁鏖兵前夕,曹操于长江上设宴款待文武众官,横槊赋下“对酒当歌”这首著名四言诗,从而把曹操在打败了北方各军阀后,率军乘胜南下,对战胜孙权集团充满自信的形象刻画得维妙维肖。作者擅长描写刻画人物,在书中塑造了上至天子豪杰下至布衣百姓极其众多的形象,其中给我留下难于磨灭印象的就有数十个:刘备的识人用人,曹操的狡谲自私,孙权的善于守成,董卓的凶狠残暴,吕布的头脑简单,袁术的自不量力,袁绍的志大才疏,孙策的少年英雄,关羽的刚愎自用,赵子龙的赤胆忠心,诸葛亮的风流潇洒,于禁的贪生怕死,庞德的视死如归,姜维的固守成规,……。《三国演义》中出现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使不同读者对同一人物的看法可以大相径庭,同一读者在不同年龄段亦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认识。典型的例子是刘备和曹操:许多人喜欢刘备,也有许多人欣赏曹操。我小时候是喜爱曹操而厌恶刘备的,这次重读《三国演义》,改变了看法,立场趋于中间,对刘备产生了同情心。刘备出身微贱,才能也不出众,但他能忍辱负重,不屈不饶,在万分不利的条件下,依靠真心待人而终成气候,打下了自己的一片江山。《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出现不多,但都使人不能忘怀。聪明美丽的歌伎貂蝉,为根除穷凶极恶、杀人如麻的董卓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身子。意志坚强的孙权妹妹在刀光剑影的男人世界中,我行我素,傲然自立,拒绝当国家之间的政治筹码。
6 t$ B% y( x$ g. a' Q
& m* ^/ e* ]! b, a/ V《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是围绕王家宫廷内的斗争和军阀之间的征战展开的,有无数引人入胜的故事。作者罗贯中的笔触深含人文意味,处处流露出对弱者的关怀同情。在书开头几章对帝国的心脏关中所发生的大乱的惊心动魄的描写中,揭露控诉了如狼似虎的军阀豪强动辄劫掠黎民百姓,老弱者杀之,强壮者充军,强迫和驱使民众打头阵作替死鬼的悲惨事实。而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书中第四十一回“刘玄得携民渡江,赵子龙单骑救主”里,作者重点强调了刘备的“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思想,不惜笔墨叙述了刘备在曹操以五千铁骑追击的紧急危险的情况下,和十万扶老携幼的百姓同行,差点连自己的亲生儿子也被断送。在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中,罗贯中全文引用了诸葛亮亲笔写就的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文——愿英灵返回故乡,国家扶养亡属。读之,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令人想起伯罗奔尼撒战争前夕,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在国葬典礼上的那篇著名演说。 1 V" F9 Y' O; b0 O3 w
/ a- Q, |/ ^8 H, L: j
; V# w0 D7 E0 h* N9 I重读《三国演义》,我深深感受到在汉王朝的崩溃过程中,各种政治力量的代表人物之间所爆发的斗争的残酷性。他们一旦失败,不但常常玉石俱焚全家老小被诛,而且三族数百名人口都会被胜利者斩尽杀绝。既便如此,但仍不断有人前赴后继,进行反抗,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华夏民族仍旧保留的宁死不曲之精神!在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计杀董卓的王允被灭全族,反曹操的董承五家老少良贱共七百余人被宰于市,…… ! W$ U! e |" y) I( p
1 C: W p+ ]3 B6 S) E# A
当然,《三国演义》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精彩纷呈的战争描写。除了给予浓墨重彩渲染的决定历史的三大著名战役——官渡大战、赤壁大战和夷陵大战外,罗贯中还写了其它许多脍炙人口的战斗,稍提一下就有:曹操的“割须弃袍”,关羽的水淹七军,吕蒙的“白衣渡江”,诸葛亮的失街亭,邓艾的偷渡阴平。书中亦有许多侥有趣味的战争细节。如第三十二回提到那时军队投降也是打着白旗的,和现代战争没有区别;第六十四回谋臣郑度向刘璋献坚壁清野的狠毒计策以拒刘备,这是西方古代和中世纪战争中常采取的手段;在著名的第七十二回,曹操因“鸡肋”而杀杨修,却透露出曹操军营的夜间口令是一日一换的,和古罗马军团一样;在第七十五回,神医华陀如同西方外科医生,以针线缝合关羽的伤口;尤其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在书中第一百一回,诸葛亮以十万大军进驻祁山与曹军相持,但保证将士们每一百日轮换,使他们能够同父母妻子相聚,这和目前驻伊拉克美军的轮换制度如出一辙!
0 K" s2 H5 z$ [- u$ x4 a7 ^8 u8 I$ x0 H0 ^6 O
中国有句古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果我们把曹操的成功归结于“天时”,孙权的成功归结于“地利”,刘备的成功归结于“人和”,则《三国演义》讲了个天时胜于地利、地利胜于人和的悲剧性故事。在魏吴蜀三国中,刘备的势力和地盘是最小的,而作者罗贯中却以蜀国为正统,对刘备集团中的文臣武将歌颂备至,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赵云、黄忠、马超、姜维等都是书中最突出的正面英雄人物,他们事业的成功失败使读者时而欢喜时而担忧,他们的命运使读者魂牵梦萦,但是蜀国却是最先灭亡了,这更加凸现了小说的悲剧性主题,从而使小说的艺术性更上一层楼。试想一下,如果罗贯中把曹操当作歌颂的主角,他占天时,兵多将广,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三国演义》就会太平铺直叙,也落入成者为王败者寇的俗套:中国自古以来所有的“正史”就是如此炮制出来的。罗贯中能够别开生面,以三国中最弱小、最早亡国的刘备集团作浓彩重墨的描绘,突出他“以人为本”的人道思想,写他识人用人,麾下逐渐聚集当时社会最杰出的人才,终于在华夏土地的西边一隅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确实使《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更加曲折起伏,更加引人入胜,也使这部长篇小说取得了无可比拟的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