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华模具培训学校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青华模具培训学院
查看: 2358|回复: 2

联海撷珠------对联知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9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联术语 + Z" o7 Z6 e4 k" E  p  t* u' j

3 Z. t1 w% m- L( K- r+ E6 M
$ \0 Y5 n* E/ h( v1 L9 Y0 U/ q8 v% m) `' l% ]# Q, t$ {
0 @5 h. o/ s- L
/ Y# e6 c# a5 F8 s, y0 Q2 ]* c
  上联 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一般以仄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平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右侧。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 ^0 H4 N6 M$ d* M* z: X/ G9 y1 ]7 @! Y) M; M$ p7 n" t3 ^7 |
  出句 先出而令人后对的句子,多用于应对。一般指上联,但根据收尾字平仄声判断,有的则为“下联”,如出句“三光日月星”(平声尾,应是下联)。 9 ~( y# C' J  W% R) U+ p
7 l% ]# v3 F, e1 e+ p; ~* q
出对 先出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的用语,多为上联,个别时为下联。清·陆以《冷庐杂识·卷四·对对难》:“吾郡有师弟同赴省试,至武林关,天晚关闭,师出对曰:‘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弟应声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5 ^( \# u) I# N
1 q7 ~& K5 ?* ^( h' s  对公 即上联。林芳胜等《古今对联荟萃》:“上联……还有人称作‘对公’……”。参见上联条。
& t" L7 @+ `) o' O' n0 p) v6 d3 {( g; T- Z8 `  C& s
  下联 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一般以平声字结尾(亦有极少用仄声字者)。其张贴、悬挂、镌刻的位置,应在读者面对方向的左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 L$ s$ M% b& L

( {+ n" q; y7 ]' x  对对 ①后对的半副对联。为应对中常用语。多为下联,个别时为上联。②对成句子之意,前一“对”字为动词,组成动宾结构的词语。《对类引端》:“对对者,整对出比之字与意也。出比三字五字,则以三字五字对之,出比七字以至十余字,则以七字十余字对之,如门之一对,履之一对,袜之一对。务使长短相齐、广狭相等,不容有铢黍之讹,故谓之对对。” / U. B2 G4 s4 W! h! R. m/ z6 z

, E* \+ P+ h+ h! d3 v/ p8 J! p  全联 犹言“上下联”。吕云彪《楹联作法》:“全联之平仄,须处处调和顺达。”
/ [: x- P  Y) ]# K  ?2 x
# x: u9 W+ h$ y0 f& h2 S3 T  半联 半副对联,指只有上联,或只有下联。产生半联的原因,一是历史久远,其中的半副联实物下落不明,而又不见原文记载;二是有影响的绝对,尚未征得好的结果。近代著名半联较多,如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阴谋的“本庄满清平,打出二张一万。” - |4 u: |. _9 U2 g, ^: {
+ j# z8 J- ~. G, s/ G* O
  单联 ①即半联(上联,或下联)。②与套联相对,称一副联为单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上联(出句)、下联(对句)合为一联,表述一个完整的意思,可称之‘单联’”。
& y: U: S6 M" T& k. o
! k7 W+ @9 l4 ^3 v& q% s3 T  套联 由两副以上对联构成的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同时用于同地的一组对联。常江《中国对联谭概》:“在某些情况下,作者难以用一副对联把意思说完,不得不同时创作两副或两副以上的单联。我把这种现象叫做‘套联’。”套联与单联相对而言,数量极少。清人王续曾为北京“天源酱园”四字“作注”:“天高地厚千年业,源远流长万载基,酱佐盐梅调鼎鼐,园临长安胜蓬莱。”这实为一组套联,即“天高”句、“源远”句为一联,“酱佐”句、“园临”句为另一联。 * `8 ]) |3 l6 P3 p, b4 d( n. X% W6 J
& c: f, Q0 t1 @5 {6 M8 ~. e1 d
  支 一源分流曰支。《新唐书·骠国传》:“海行五日,至佛代国,有江,支流三百六十。”取其意,对联分为两支,上联称上支,下联称下支。
) N8 ?) I( R7 T6 j9 l- g6 T5 U3 s$ a" e: K5 M! J% _
  比 本指并列部分,在对联中可表示为“支”,即上联或下联。陈方镛《楹联新语》:“长联最不易着笔,凡气势未足,无甚意识之辈,每难免堆砌支离,间有句调似时文者,虽制成两大比,熟极如流,亦奚足取。”
1 I$ o8 {, Q4 k/ c
; ]3 _* y- b" G) b" {  副 ①量词单位,器物“一对”或“一套”。取其“一对”的含意,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古时表为“幅”,因“幅”之意常为单数(一),现已不用。②次要的。③符合,相称。
$ t4 g3 k7 _( T; y6 A
3 s  W9 r, c: E  言 ①字。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②话,言论。如集禊帖字联:“极陈万言古今尽;俯视一气天地间。”③讲,说。如巧对:“鹦鹉能言难似凤;蜘蛛虽巧不如蚕。”
2 w9 K$ R8 {6 y: @4 `& c
* f4 Y+ o2 ^! _  字 ①文字。《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对联有“集字”一法。②文字的数量。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③人的表字。如梁章钜,字闳中,一字茝林。
8 C3 X& a. m8 l) L* W
6 Y) [3 q! z0 m4 B  扁 通匾,同额,常连用称匾额。清·梁章钜《楹联丛话》:“抚桂林时,东偏有怀清堂,为百文敏公题扁。”
, W( e8 D* q3 v- M6 u& R5 S1 J8 b/ S. @
  颜 即题匾额处,门楣。《新唐书·马燧传》:“勒石起义堂,帝榜其颜以宠之。” * ?+ t! w& o% I" H2 _+ _5 Z+ z
5 |" T) l4 W) h
  额 悬于门屏之上的牌匾。南朝宋·羊欣《笔阵图》:“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 , @( W3 G- x9 K, t7 o
* Y8 y; d3 x9 ?
  幛 用于喜庆、哀挽等场合的交际礼品,有喜幛、寿幛(祭幛、祭轴)等。以整幅的丝绵织品为之,上题缀文字,一般不要求与联相配。《应世文件作法详解》:“幛有横竖的分别,横幛通俗叫作‘额子’,竖幛通俗叫做‘幛子’。”
) T4 Q; `  ]+ S, b/ `2 q7 Q9 N4 a. q. [; B- J) e
# J6 T4 \3 S0 q3 c/ X% i1 `. N
  横披 ①长条形的横幅书画,其轴在左右两端。宋·米芾《画史·唐画(附五代)》:“荆浩画,毕仲愈(将叔)处有一轴,段缄家有横披。”②相当于横额,常与春联配合使用,多为纸制,亦称横幅、横疋、横头。 5 y+ O6 I7 ?* b* D

. m% v3 l7 f2 E! S. }  虚额 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
; m9 h# q( D# w- m0 Q: c
5 F, o/ _5 m1 ~* I) O  实额 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发表于 2008-3-9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写作基本知识+ F, C- P: S! t- }8 w
" ]/ ^9 @& n' Q8 B( W
( S$ B6 |2 y* ]( L" U2 L) _
; F+ u# B3 N1 }2 f! k0 K
  以独特别致的文学艺术形式而存在发展和显耀于世,已有千年以上历史的对联,是由文、赋、诗、词、曲等文体综合、演化、变异而成。因而它兼有各种文体的优点和特点,具备了:新鲜优美,整齐雅观,格调多变,灵活自由,短小精悍,音韵和谐,艺术性强,适应性广等。所以它一直受到历代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在民间广泛传播应用。
7 r/ b+ t: a" a7 x) z
. B; w' D+ T8 @* @6 S* J0 w 
2 J& P3 ^* }+ x
" Y9 E0 i7 y" x+ l  `* j5 n第一节 对联的称谓
8 N: O  ?5 _- O8 X2 B3 m- A' n  凡事物都有名称。对联更有它自己独特的称谓;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后以多贴在互相对称的柱子上,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楹帖又分春帖、婚帖、喜帖等。它的单位叫副,因它分上下联互相对称,像人的肾脏那样叫一副、两副等,以区别于文章叫篇、诗词叫首、日记或新闻叫则。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例如:明朝宰相邱琼山少年就学时,老师为解决学生争座位而出句:“细雨肩头滴”,本是平淡的句子,而邱对以“青云足下生”,不但赢得了座位,而且表现了才志超群,全联生色多了。其中的“细雨肩头滴”叫上联、出句、对公或对首,“青云足下生”叫下联、对句、对母或对尾。上联叫被对句,下联叫对句,所以应说“青云足下生”对“细雨肩头滴”,或说“细雨肩头滴”对以“青云足下生”。至于贴定的对联,如北京居庸关联“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也应同样称谓,即“辽海吞边月”为上联、出句……“长城锁乱山”为下联、对句……。我们对别人的出句或写作对联都可以叫做“对对”,因为都得先出上联然后对以下联;当然也可以先出下联,再对上联。
! `. @" U6 i" ]  P% g7 r* ]6 C) H7 b" S
 
" Y$ N9 Z" q5 Q) s5 S0 H1 I
, ~# ~& W' v' g) x. `; N: S第二节 对联的作用
$ U8 y* q( H9 O. E2 t! a  从上节可见对联为我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独具风格的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我国文化艺术芳园中极为别致的一朵奇葩,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广泛应用。 ; P0 D9 V8 k2 b% C
7 d8 o* @3 ^/ k( {0 l
  对联的应用范围,是多方面的,宽广的:从种类说,由春联一种逐渐发展到贺婚祝寿,交际装饰,吊丧悯死等十多种类;从阶层爱好说,先有皇帝至将相,逐步扩大到平民百姓,三教九流,七十二行,不分阶级阶层,不分贫贱富贵,人人都喜欢使用情趣各异的对联,从张挂场所说,由皇帝的宫殿苑囿到监狱牢门,由富户的高堂华厦到民众的小庐茅舍,以至祠庙寺观,亭台楼阁,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清泉仙窟,门房书室,卧室案头,商场工肆,店铺坊馆,甚至戏台神座,香炉花灯,箔柜仓库,猪栏牛舍等等莫不悬挂长短不一,千姿百态的对联。 + T9 [# b# C5 F% ~# a$ q# D/ m
: ?; ~* m% R! r: {) ?
  对联之所以这样广泛使用:一、由于它有装饰点缀,衬托人们感情的作用,不论任何事情、场所、场合,有没有对联,人们的感受就有很大差别。如新年时用了它,人们就觉得春色满园,生机勃发;新婚时用了它,人们就感到喜气满堂,美满幸福;新居时用了它,使人感到吉祥永驻,安居乐业;游览时见了它,使人感到江山多娇,胜景越常;悼亡时有了它,使人悲中兴慰,思承美德……所以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比诗词还大。它还能以美观的体形,工整的对仗,铿锵的音韵和书法艺术、雕刻艺术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流芳后世。二、由于它思想内容广泛,题材多样,善于表达意境和情感,能从记事、述史、写景、抒情、言志、寄怀、宣传、鼓动、褒扬、贬斥到慨叹、讽刺、鞭挞、娱乐、交际、游戏、谐谑等等,都能随作者意志所为,完成它的作用。可见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文化水平的提高,应用范围的扩大,它壮丽的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 ^- M* e6 D0 V8 Y5 a9 W
) N" P4 G& c6 I2 P- \0 p8 ]  / N3 m/ j& D* l/ c; x2 I6 \: Q
5 v! M. a( J2 V: A' j7 p
第三节 对联的种类划分
3 J3 `3 A* X# x# N5 U  划分对联种类的第一人,是清代梁章钜。他在《楹联从话》中分为故事、应制(奉皇命而作)、庙祀、祠宇、官衙、胜迹、格言、佳话、挽词、集句和杂缀十类。可惜内容不全面,分类不科学。按常规应根据对联内容广泛和适应性广的特点来分类,现先从适应性广来分类,对联是无事无处无时不可以贴的。①春联。②门联。③堂联。④名胜古迹联。⑤婚联。⑥寿联。⑦交际联。⑧新居联。⑨挽联。此外还有戏台、庙寺、祠墓、庆贺(指生子、升迁等)、灯联、谜联和器皿联等。如果从内容广泛来分类,可分多类,现择取主要的五类叙述于下。 ) z" h" O. ^8 j& A3 Y8 }3 E$ y6 v$ Q
6 S! B) o/ }0 r$ |& M
  一、写景状物类 描写壮丽风景,向为人们赏心悦目之举;绘状佳美事物,亦为人们雅兴志趣之事。历代写景状物之联,不乏绘影绘声、维妙维肖的佳作。如:瘦西湖月观郑板桥亲书联:“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把最常见的景物形象得肖妙而灵活。又如书生妙对乡绅联,乡绅出句:“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声言对不了,要立即驱逐,不得在他乡教书。书生接口对道:“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针锋相对巧捷之至。
/ D& r$ a! [: D$ g" W6 p6 G+ s; Q) Y, B. N
  二、叙事咏物类 我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故事史迹很多,可以记叙咏怀者不少,历代文人给我们留下这类对联亦众,对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都大有好处。如关岳庙联:“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述而有评、简练有力。
9 o% M" ^, S; N$ F5 {3 S( w6 ~! ^( K
  三、抒情言志类 人是有思想感情,有志趣理想的,存之于内,必发于外,笔墨所到,自然流露,它可见于各类对联,亦可有它专类。如林则徐在流放中言志联:“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明显地表明他的抱负,渴望东山再起。又如冯玉祥将军叙志联:“头可断,身可杀,民族斗争不可屈;将非骄,卒非惰,外交妥协岂非忧。”
8 P0 b& y: y# @2 @
* B9 f$ w# W) T7 \7 @' o7 q0 P$ ^5 y  四、格言哲理类 人们为了策励自己和劝勉别人,常制订一种治学立业,修身处世的守则,或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语句,以对联形式见之,称为格言哲理联,如吴敬梓叙世名句:“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
" A$ f  B- w2 A7 c7 [5 L1 s5 b% ~3 c& Y: @: w) d# G  ^
  五、讽刺讨檄类 这类主要出自被压迫者被剥削者在对压迫者剥削者的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以惩儆统治者压迫者的恶行罪愆。如老百姓讽县令联:“王好货,不论金银铜铁;寅属虎,全需鸿犬牛羊。”清时一个县令叫王寅的,群众嵌名作这联贴在官府门旁,指出他贪暴之心。
0 G$ v( g/ d  q2 q) J2 _; M5 S0 z; z# j
 
; g# a# W- K3 }3 j# q1 d. B
9 R2 t: P. e# X第四节 对联的种种形式
# q! P' O/ A! U4 g! F6 w- D4 Q  形式是指事物的形态、结构等。对联是文艺作品中表现艺术和结构多式多样的一种,它的上下联内容构成,有着可遵的规律,这种规律大约有:并列关系、转折关系、连贯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造反关系等。对联体现这些关系的几种主要形式有:
1 ]. u, _  [; q2 s
6 J# L" \* ~: s  一、正对 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如安徽白龙庙联:“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 $ j  G4 y4 @+ J( G* h2 u- b% M  s
/ L6 E+ A/ D3 @6 m
  二、反对 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所用的词语也多是反义的。如:“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昔日一贫儒诵经拜佛;今乘驷马车放火杀人”等。 ' d3 A7 I9 s+ ~3 U/ N$ F* ]2 [
9 Q9 V) f! D0 D/ h- w# s
  三、串对 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至少意义不全。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试看一副眼镜店联:“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上联是因,下联是果,由悬眼镜到看见东西是递进。还有《碾玉观音》中崔宁吃了酒的联语:“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连贯递进因果关系都有。这种对也叫流水对。 4 _, r* \: ?& M/ _
5 E+ X' E7 D2 [) [- X4 {
  四、工对 又叫严式,它要求同小类的名词相对,越小类则越工。凡以同类词或近类词相对,习惯不同类词相对和词性相同的联绵词相对等,都叫工对,如骆宾王题浙江观海亭联:“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其中楼和门是宫室类,观和对是人事类(动词),沧海日、浙江潮是天文地理类。这是古工对。
1 O+ g1 Z. r! W4 F
( O. L2 V) U# b- z5 \$ [; b  五、宽对 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它的特点在字词对中不苛求小类相对,只大类相对,平仄上个别不相对,句形结构大致相应即可。例如郑板桥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主要名词没有一个同类的相对。现代的工对不同了,只要求字词和平仄大致相对,个别字词不甚工整可不计较。宽对当然不能无限宽,一般应做到上下联长短句相同,字数相等,语气流畅。至于工对和宽对那种较工?从艺术看,以工对为工,从全联看,则应以艺术性和思想性结合来衡量。
  Q, k8 s9 Z, ]. A- b9 `
, K4 U2 m) [4 A/ r' n' b5 s. ?  六、回文对 回文又称回环,是讲究词序回环往复之趣的一种修辞法,表现两种事物的相互关系。我国早在东晋就有苏惠织回文诗八百余言的事。这回文对联明显是从回文诗衍化而来。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1、上联倒转作下联法:“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2、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3、上下联颠倒互换法:“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回文对是一种别有情致的文学形式,根据内容需要进行创作,是会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的。
% Z' m: m( a  k& @% y  L# o$ X+ b# Z, k0 p6 p3 n- N0 P
 
6 L! w- n8 w$ t& I/ _- j  I( U" |) `9 m+ ^9 |' c/ D
第五节 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 |# [  I' r4 Y+ j. c/ t) G  对联能够存在和发展这么久,人们喜爱愈烈、流传愈广除了某些客观原因:帝王的提倡,名人的创作,人们的需要外,主要在它自身具有许多艺术优点和长处:文字美、声韵美、民族特色、应用价值等,能与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里将探讨它构成那么多优美的艺术形式的艺术要求,即对联写作的基本要求。
* s  c' `( z( S) p# E+ T# A  |! D
& Q4 D, o4 J! r- a! j3 g8 u  (一)上下联字数相等
  W. @, _+ N1 h- e% z+ j! a: u: e9 F1 K1 j! }4 t
  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的,缺少其中之一,都不成为对联,这是定格。它还规定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从前有个故事说,甲乙二人对对,甲出句:“三宝殿前三个塔”,乙对以“五凤楼台五层楼”,本很工整了,但甲又说:“还有塔、塔、塔”,乙由于不能以五个楼字去对三个塔字,没能对了。它不像“三光日月星”可对以“四诗风雅颂”。因为雅包括了小雅大雅二诗,乙没有办法以三个楼字包括五层楼,只得认输了。因此,上联五个联(五言),下联也要五个字,上联七个字(七言),下联也要七个字,如下列二联:(1)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2)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树柱长天。两联上下联字都相等,前者是李大钊烈士所引,气概非凡。后者是杨昌济教授(毛主席的岳父)的名联,表示决心培植救国材人。
: _7 D3 U% h/ o- Q1 m! |; s5 o+ F# \5 c5 x3 M+ y. k; O9 q
  不论多少字的对联,都一样要上下联字数相等,不能象词赋那样对偶句容许引头词和语尾词。例如: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上阕第四句“看漫山红遍”,下阕第三句“恰同学少年”中“看”和“恰”都是引头词;鲍照的《芜城赋》有“岂忆同舆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句,其中“岂忆”是引头词,“哉”是语尾词,在对联是不容许有的。因为对联的上下联必须互相对称、整齐、美观。理由很简单,从许多生物自然器官都成对就可说明了:鸟有两翼,兽有一对前腿,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长短大小一样,每对器官都在身体匀称地分布好,给人以对称、整齐的美感。对联的互相对称、整齐的意义也一样,是给人以美的观感,美的享受。对联如果不这样,就像人的器官不全,不成残废,也是缺陷,成为丑陋,给人以难看的形象。所以一切东西要得人喜爱,首先就要有外表美,形式美,对联就具有这特点。 * ~  ^3 P6 U2 }$ ?$ {4 Q
  ^6 X# H1 t/ G
  对联字数相等的特点曾给聪明人反用过,有一副挽袁世凯联云: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哀世凯对以中国人民是对不起的,作者正是借意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因袁复辟帝制,扼杀共和,这是千多年才见到第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奇联。但也不能说字数相等的两行字或两句话就成为对联,因为对联还要讲究对仗音韵等艺术构造。
+ z4 B; V# z: y/ Q5 e$ I
% e8 l# i4 ]- P. l8 p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相等既无异议了,但它应以多少字数为佳呢?从现有的对联看,少字多字都有佳联,若有字数划分联形,七言为最多,其次是八言九言,又次为五言和十言至十二言,四言六言和十三言以上则较少,至于少于四言的短联和几百言以上的长联,有点似凤毛麟角了。因为字数过少过多都难于写作。对联的字数多少应以内容决定形式,由作者根据题材来决定,既不宜过短,也不宜片面追求长。
( n# r# n% c6 \" E; J& b3 {7 ?* {: ]. K# s$ y& O( v
  (二)同词性的字词相对
$ d6 c( D, A5 M' n' P/ f3 m3 k+ a6 C, V/ ~# E+ h1 f) {8 |
  词性即词的特点,同词性即划分为同一特点的词类。根据词类讲究字词对仗,是对联中对偶艺术的关键。古人对词类的划分和今人的说法不尽相同。古人云:“实对实,虚对虚”。何谓实?古人编有《词林典腋》一书,《诗韵合璧》附载了它。它把实字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帝后、职官、政治、礼仪、音乐、人伦、人物(事)、闱阁、形体、文事、武备、技艺、外教、珍宝、宫室、器用、服饰、饮食、菽粟、布帛、草木、百花、果品、飞鸟、走兽、鳞介、昆虫等三十门(类),外编八对:抬头对,颜色对、数目对、卦名对、干支对、姓名对、人物对、虚字对,都是同词性相对。只是漏掉方位词。照工对要求,要各小类中的字词相对。天文类对天文类,人伦类对人伦类……。若只说“实对实”,则三十类中任何一类的字词都可同其他二十九类的字词相对了。其实不然。因为其中有动词、形容词怎能同名词相对?“游览”怎能对得起“太阳”?何谓虚?古人编有《虚字韵薮》一书,附载于《诗韵合璧》末尾。它列举虚字一百三十八个,但其中包括有代词:他、其、谁、孰、何……等,动词:谓、曰、云……等,是不能同焉、矣、也、乎、哉相对的。由此可见古人谈对仗虚实之说,不但笼统不准确,而且有些混乱,是不科学的。
" m4 e$ i6 K4 p" A" k
6 N& p5 U# [2 s8 O9 s5 q2 k  词分虚实是必要的,真正的科学划分,只有今人以汉语语法区分词性属类才准确。现在说的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的词;按语法特征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六种;虚词一般不具有实在的意义,它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或句子的语气,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至于方位词附属于名词。颜色词属形容词了。
7 X8 L! h2 k- x+ o! b% a$ s4 V& m/ U) W( c
  我们今天对对,应照上列十一种词性相同的字词作对,就是要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下面分别词性举例说明,同时证明古人并没有笼统地实对实,虚对虚,还是照语法要求去做。我们只有用语法分析,才能把古人对对的方法弄清楚;
) y) t1 J% }6 W5 H- Z; ?
3 _! z4 F. @2 L7 Q$ t  壹、名词 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字数最多。上面所列《词林典腋》三十门,大多数是名词,但它分得太繁碎了,现在应用时只分十多类,即天文、时令、地理、宫室、人物、形体保持各为一类外,已把帝后、职官、闱阁和人伦合为人伦类,政治、礼仪、音乐、技术、文事、外教合为文化类,武备、珍宝、器物合为器物类,布帛、服饰合为服饰类,饮食、菽粟合为饮食类,草木、百花、果品(菽粟兼入)合为植物类,飞鸟、走兽、鳞介、昆虫合为动物类。其中又分近类和远类,凡词性相近或互相有关系的叫近类,如天文地理和时令部分,人伦、人物和形体,文事和武备等;词性不相同,又无多大关系的叫远类,如动物和服饰,天文和饮食,人伦和器物等。写作对联时,如同类无词可对,可求近类,近类都不能表示意境时,可以求之远类,古人虽把远类相对叫做对开,但并不乏例。
9 q) i8 l$ s+ e! i/ B' s3 M" L+ X7 Q: L7 C0 e- O& c
  名词还有习惯不同类通对的。词有入多类的,有和别类词相互联系的,因此在习惯上有不同类通对的名词。例如植物类的花字,由于有“风花雪月天”之句,它能和天文类风、雷、月相对,由于有花鸟、花蝶、花烛、花锦等联合词,它可同鸟、蝶、烛、锦等字相对,又饮食类的酒字还能和文化类的诗、歌、琴、棋相对,是由于古有“诗酒琴棋客”样的名士。天文类的日、月二字,又可同时令类任何字相对,因为时令类也有日月。天文类的风字,除能同花对外,又可同世、俗、景、貌、火等字相对,因风字能组成世风、风俗、风景、风貌、风火等联合词。琴书剑为古文人必备之物,也可通对,至于子字因有父子、果子、甲子等联合词,能同人伦类、植物类和干支通对。有杨花水性一成语,杨和风水可对。余可类推,不再列举。用这类词相对和同类词相对,是同等看待的。
5 W4 }$ i; G) J5 j
5 d! P0 j7 s/ z4 m2 w& x  连绵名词也要求词性词相对。属动物的有鹧鸪、鹦鹉、鸳鸯、蚂蚁、蝴蝶、凤凰等,属植物类的有海棠、月桂、杨梅、荔枝、金桔、玉兰等,属人物的渔父、耕叟、牧童、织女、樵夫、教师等。其余可类推了,不再列举。(以下各种词性旨同)。
4 p- f8 g% L" k2 h5 ~! O
, l9 T7 Z* G% P* K  至于数词、量词、干支、颜色、方位、卦名等仍各自相对。
! U& I; e. W- H6 k- M7 B. W, p  V( p6 q# ~( v. G
  名词又分为:(1)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和书籍名称等;(2)具体名词:日、月、山、水、松、柏、猪、鸡等。(3)抽象名词:性、情、志、气、仁、义、忠、孝、福、寿等。这三种名词又要求各自相对,现分别举例说明:
8 h* D; Y6 y# l1 h) P# X
9 ^( O  ^3 {  M9 L: n  甲、专有名词对专有名词。例如,中央电视台一九八二年春节征联出句:“碧野、田间、牛得草”,评冠军的对句:“金山、林里、马识途”。各以三个文化界人名相对,各字分类相对也工整,第一字是颜色字,第二、三字是地理类,第四字是方位词,第五字是动物类,第六字是动词,第七字是具体名词,语意能顺理成章,古人巧对也不过如此。
* R" o/ U( R% L- Z0 q4 Y, U2 K: f6 P: r+ X9 _2 x
  乙、具体名词对具体名词。例如:朱熹世家中堂联:“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日月天地是天文地理类联合词,诗书属文事,圣贤属人物也是联合词,第三、四字是数量词,心眼属于形体类,全是具体名词相对。 # E% E+ D& C! S: `/ f" R! _

' N3 o1 M1 z2 G5 l( v$ `5 H  丙、抽象名词对抽象名词。例如,周总理“送蓬仙兄返里”联:“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道义对险夷是抽象名词相对。
) d* c; _6 X9 p# e, @, Y4 f2 s% E* U! R7 s& X
  贰:动词 是表示变化或动作的词,有走、跑、做、作、说、吃、看、闻、视、听、浮、沉、争、打、呼、问……。例如:(1)朱德题成都杜甫草堂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著对留是动词。(2)徽州戏台联:“声为律吕身为度;云想衣裳花想容”。想对为是动词,因上下联各是二小句,所以重用动调。(3)南昌滕王阁联:“依然极浦遥山,想见阁中帝子;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想见对以送来是连动词相对,前者作状语。 # d# H& G* O# z* N  O7 Z' Q; ^; @
1 l# ?. Y: [& X- t# S) I7 F
  叁、形容词 是表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的词,有好、坏、软、硬、难、易、凉、热、大、小、长、短……等。例如,(1)石达开题宜山白龙洞联:“挺身登峻岭;举目点遥空”。“遥”对“峻”是形容词,表示空和岭的形状。(2)灌县青城山天师洞联:“心清水浊;山矮人高”。清、浊、矮、高都是形容词,在这里有意动作用,是表示发展的。上下联各自对则更工。(3)汉阳鹦鹉洲联:“芳草萋萋,孤冢西望已陈迹;洪涛滚滚,大江东去有新声”。“萋萋”对以“滚滚”是叠字形容词,“陈”对以“新”是形容词,前是表示形状,后是表示性质。 5 T% X4 b7 C8 M4 B8 b

' `/ [& J! E5 W' u; O4 w  上列名、动、形三类词,在汉语词汇中占比重最大,使用率最高,必须注意区别,准确运用。它们之间活用又多,名词可作动词或形容词用,形容词也可作名词或动词用,都是常见的,使用场合不同,词性就不同,如锯字配上数量词一条锯是名词,配上宾语锯树木是动词。这种活用应予注意。 $ N* y) {0 T- _$ h2 f7 Y3 W6 D) ~

3 r2 W6 p0 m" L" e5 U  肆、代词 用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或改组句子的词:如:吾、我、你、他、彼、此、汝、其、伊、侬、我辈、你们、他们……还有谁、何、孰等疑问代词。例如:(1)峨嵋山报国寺联:“我奉雪山为赠品;君收云海作诗声”。君指游客和我是代词相对。(2)左宗棠题酒泉联:“中圣人之清,有如此水;取醉翁之意,以名吾亭”。“此”指酒泉,对以吾是代词相对。 . ~% j' D: H: H8 B6 T  Z

; {, F6 S9 s4 O4 V( N! a  伍、数词 表示数目的词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兆……例如:(1)扬州濯清堂联:“十分春水双檐影;百花莲叶七里香。”百对十,七对双都是数字相对。(2)无锡梅园联:“七十二峰青未断;万八千树芳不孤”。前三字都是数字相对。
; e* }) q7 g: l& B+ [7 m* q: t7 [" k0 D% b  S
  陆、量词 表示计算单位的词,一般放在数词后,有升、斗、尺、丈、里、斤、吨、件……,例如:(1)史学家范文澜堂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句对年是量词。(2)兰州神河庙联:“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一道桥”。道对层是量词。 ' M0 ]  H6 O+ [9 M

  ?' g! w4 f4 @  柒、副词 一般放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范围、程度、时间、肯定、否定、反问、祈使、礼貌等,有:相、很、甚、即、必、未、岂、请……。例如:(1)函谷关犹龙阁联:“未许田文轻策马;愿逢老子再骑牛”。未、轻、愿、再都是动词前的副词,未表示否定,轻表示程度,愿表示祈使,再表示范围。(2)成都杜甫草堂联:“侧身天地更怀古;独立苍茫自咏诗”。自对更是副词,更表示程度,自表示范围。
5 Y# \4 `: w, T& H; F% s; T8 d4 A. y( v' D. C  a& W
  捌、介词 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组成介词结构,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状态、目的的词,有在、于、乎、因、由、以、向、与、对、和、同……等,例如:古名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原和本,因和为都是介词,前者表示状态,后者表示原因。 ' u7 C! P% m2 U& L
2 h" Q" x; ]( K0 S0 Z
  玖、连词 是连接词、词组或分句,以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词,有及、或、并、和、跟、而……。例如:讽刺曹锟贿选总统( [4 @7 W8 |6 b7 u2 H) S
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犹和而是连词,都是表示连续前后名词的。因为“是”作代词用,内嵌了民国总统四字,直斥曹锟贿选的民国总统不是东西。
: [6 B+ o- t3 }' t9 @1 A3 q& g$ W- L0 N; N* u+ j
  拾、助词 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面,表示某种语法的词,有焉、矣、耳、也、乎、哉、者、呢、吗、嘛……。如苏轼题广东真武庙联:“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末三字以云乎哉对焉耳矣,是语气助词相对,使语言生动活泼。又周亮工题仙霞岭关帝庙联:“拜斯人便思学斯人,莫混帐磕了头去;入此山须要出此山,当仔细扪着心来。”“着”对“了”是时态助词相对。联中语言幽默尖刻,对迷信的混帐给以冷嘲热讽,嬉笑怒骂,读了顿觉舒畅。
$ Q& ]: m  @0 f* H8 y- O' i- s& [$ G
  拾壹、叹词 对事物有慨叹时用,独立于句之外。有噫、吁、嗟、唉、呜呼……例如:西湖岳王坟前秦桧夫妇跪泣像联:“唉!仆本无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唉和啐就是独立句外的叹词相对。
: c: s- r, ^# N( H6 r9 V  @4 _9 ~8 a9 P6 q- A
  从上面所谈十一种按语法划分字词属类,是科学的。能以名词属类,结合语法词性属类作对,既具体又合于实际使用,比实对实、虚对虚容易掌握得多。不过一副对联常常用多种词类构成,但仍不脱离同词性的字词相对。请看文天祥题山海关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姜女对秦皇是专有名词,未对安是副词,亡对在、铭对筑是动词,也对哉是助词,千秋对万里是数量词,片对长是形容词,贞对怨是抽象名词,共是八种词类构成,但都没有不同词性相对的。 , x+ \/ O3 }4 X  S: o$ j

6 [3 r! N, G2 O3 L* Z* R% _- E  此外,还有些词同形同声而入多类词性的叫兼类词,也应注意运用恰当,这里不作叙述。 ) [5 L  S- n  U) f& f

+ ]3 Z$ V' I* y4 T( r* g  (三)内容相关或相反
! t; y( T  s/ b! }$ r
% w8 t& F4 ?* ^; w& D  对子的上联和下联虽无律诗那样严格的承接转折关系,却也不能随意拼凑和拉扯。如我们拼凑这么一联:“鹈鴂悲啼血;鸳鸯喜订盟”,论对仗平仄则工整成对,但上下联情调各异,中间没有任何可联系,读了不知何意,不应认为是对联。又如:“电影院中看电影;图书馆里读图书”。对仗平仄很工,并有点巧,只是中间缺乏联系,也不能认作对联。凡要成为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相关。所谓相关,就是上下联所描写所形象的思想内容,思想意境必须相互关联,同为一件事物的各方面,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因此,我们作对联,必须依据应表达的思想内容,从各方面来形象和抒发思想感情,现分类举例说明于后:
4 V6 i  p( |' `! |
# D- r8 N( c+ b2 H6 \$ g5 q" u' J; d  一、春联:这是对联中最大量的,主要的思想内容,自然是除旧更新,人寿华丰,歌颂国策,表彰勤劳,抒发新年愿望,奋发继往开来精神,反映人们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和对未来新生活的热烈向往。例如:一九八二年元旦在颐和园中谐趣园的瞩新楼上举办春联展览,最引入注目的是张爱萍撰联:“谐趣园中相谐趣;瞩新楼上更瞩新。”该联工巧雅趣,嵌名叠词,妙语双关,浑成自然,确为佳作。又如,贵州一个农民在一九八三年写的几副春联:“得子不忘政策好;过年喜迎丰盛年。”“装金装银装饱暖;有谷有米有力量。”“知识蕴藏力量;科学促进生产。”/ U% o( K  p0 M  \: ?* j

: e+ z8 I( _# N  g5 U& O0 M% U  总之在不逾越春联范围,都可结合各行各业情况来写。0 h  c0 q6 o( I% f
& l5 e0 q0 i6 ^2 _0 A* L& N' |( g4 S: M3 ^
  二、门联:是指春联外所挂的带长期性的,有的用木板雕刻,有的刻写在墙上,有的在行业开张,或者举行庆典时出现,它的内容特点是专用性强,反映门第特征行业性质,要求、理想、或叙世系等。仍如旧日理发店门联:“虽属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毫末、顶上皆一语双关、不离理发,却又不止于理发,口气很大,包孕甚丰,而且表现出一种兀傲的自豪感。现在适时的,工厂可用:“支授农业,巩固团防。”商业可用:“生意如同春意美;财源更比水源长”等。
* Y$ y' H" ~  b* \& G
, [2 c$ ]. w) |& X2 z  三、堂室联:这种联应用较广,许多文人雅土都喜欢在自己的坐住学习地方写副对联,思想内容大都是:明心见性,治学修养,述志抒怀,寄慨自娱,惕励自勉等。例如林则徐父亲在家挂的堂联:“粗菜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上联是写他生活上自奉之薄,下联是表示对儿子的操守和抱负充满信心。陆游题书巢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书巢是陆的书斋,他废寝忘食,发奋读书的情景,跃然可见。
) G# c4 k9 g) r6 u
' f4 g' A4 o  [$ G  四、婚联:思想内容主要宣传婚姻自主自由,美满幸福,男女平权,互敬互爱,家业兴隆,为国立功等。例如:“座上漫谈同志爱;堂前合庆自由婚。”“建国创开新局面;成家缔定好姻缘。”“相爱相亲,并肩齐迈长征路;互帮互学,合力同描四化图。”皆合时可用。# ?$ X1 W( X: P4 Y2 ^- b7 f
- T# Z! T1 \. D4 j
  五、新居联:主要思想内容为称羡堂屋华美,调度得宜,党国恩惠,勤劳所得,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等。例如:“大厦连云,放眼喜看新世界;高楼映日,移居好建两文明。”“美奂美仑,欢庆升平盛世;肯堂肯构,喜珍勤劳发家。”“仁里莺迁祟四美;新居燕喜仗双包。”“新住房,新生活,一派新气象;谢戚友,谢亲朋,万年谢党恩。”第一、二联可作贺联。; a* M* T0 Z/ f; P
% q+ j* w$ I0 x7 Z
  六、名胜古迹联:思想内容主要是在赞美祖国壮丽河山的前提下,歌颂当地的清秀山水,优美风光,凭景抒情,感慨往迹,评述古人等。例如庐山仙人洞御碑亭联:“四壁云岩九江棹;一亭烟雨万壑松”。被誉为描写仙人洞风景的佳联。济南大明湖沧浪亭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寥寥十四字就把湖和城的景色特点一笔勾画清楚,殊觉可爱。
2 f) L- |/ R2 b6 S5 R( N* M5 o0 I( D. p
  七、寿联:主要思想内容是赞扬寿者对社会的功绩,硕德美行,健康快乐,福大寿长,子肖孙贤等。例如周总理贺马寅初先生六十寿辰联:“不屈不淫真气性;敢言敢怒见精神”,是对马老的硕德美行的高度赞扬。
9 S: q6 S: n) c( N# s6 U; K+ g
5 o% f7 g0 c, ?* p+ S  八、交际联:在交际场中互相馈赠用,主要内容是称羡和表彰对方,互道深情厚谊;或寄慨抒怀,互相勉励;或称羡有德于己,表示谢意等。例如鲁迅书赠瞿秋白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赞誉他们在革命的共同战斗中结下的深情厚谊,情同手足。鄂比赠曹雪芹联:“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有;疏亲慢友,因财失义世间多。”上联是称羡曹的情怀,下联是鞭挞当时社会交往的恶劣风气。
8 @- I* Q9 @4 i) b
' ]+ W7 ?. n  j2 w+ j% [  九、挽联:主要思想内容为表彰死者的社会贡献,美德懿行,追述与悼者关系,表示哀悼吊唁,化悲痛为力量,继承伟业善行等。例如贺龙聂荣臻挽叶挺联:“忆赣水南昌,并辔驰驱犹昨日;哭大河兴县,共承热泪创明朝。”挽联先追忆战斗友情,戎马征战,恍在眼前,后写化悲痛为力量,开创胜利的明天,写得情真意切。又如一九四六年重庆新华日报幼儿园娃娃们挽王若飞、叶挺等“四·八”烈士联:“你们竟死了,我们娃娃弟弟都悲哀,纯真的悲哀,因为你们反对独裁,前功烈烈无伦比;我们就长大,诸位公公伯伯且安息,放心的安息,对于承继人民事业,后代绵绵有我们。”写得亲切沉痛,不离扬功吊慰,继承伟业的内容,且属口语体,堪备一格。  k. `% M1 D) Y% t
, d3 I$ o% `: L+ J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不论作什么对联,上下联的思想内容一定要互相关联,才成对联。其他种类可以触类旁通不多举例了。. d/ f( ^1 x( L# C) M5 R

% y9 j6 {: ~/ g, J( `+ F! C# j  至于内容相反,不应理解为一面是道贺,另一面是哀挽;一面是伤心流泪,另一面是开颜大笑。应该理解为在思想内容相关的前提下,从反面,对立面的意境来描写,使得充分抒发思想感情。例如:(1)香港木屋区一联:“世界极难捞,永远居木屋;大亨多发达,怎怪住洋楼。”这是以住屋的相关内容,用对比反衬手法描写,以突出香港贫富悬殊的主题。(2)一九三四年湖南一副讽刺地主豪绅联:“大老爷显圣:钱也收,米也收,肉也收,菜也收,受用无穷,享福不浅;小百姓何辜?干个死,累个死,急个死,饿个死,身家难保,有谁见怜?”这联是以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利益尖锐对立的事实,展开思路,铺陈直写,堪称一针见血的佳联。
5 L; D) J+ F# x1 l1 v' I4 R  j. ~) z* g8 w5 w8 P0 }( [" @  X6 K( {
  对联以内容相关的作法最多,因易于解决题材。内容相反的作法则较少,但在题材许可的情况下,以内容相反来对,则主题更突出,效果也更佳。+ D, O/ r7 ]* t2 U5 O7 `

' h- A% W( q! W% R4 [# e  (四)平仄相间和相反
/ S/ E$ A( K% Q% W* e& A
, T, @/ \6 p3 l/ X  对联为了音节和谐,声韵铿锵,要依照近体诗的格调讲究用字的声律。声即平仄,是汉语声调最低的概括。律即平仄排列的规律,但它没有象律诗那样固定位置。能排列得像音乐的旋律那样有节奏、有起伏、有抑扬,给人以美感,得人喜爱。因此。对联的声律是不能缺少的。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弄清文字平仄怎样划分,那些字属平,那些字属仄的问题。
! G9 ?& o$ u2 v( \/ [" p- O
* _, u/ i" O( L) o: h# @8 ^# F& I  文字定四声,分平仄,是南朝沈约开始干的。他把文字读音的清、浊、升、降、短五韵中以清韵为上平声,浊韵为下平声,升韵为上声,降韵为去声,短韵为入声。其中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从那时以来,凡写作韵文者,莫不以它为准绳,其后虽经过一些变化,但自宋刘渊编定的诗韵(世称平水韵)问世以来,一直沿用至今,所有写作旧体诗词和对联用的平仄声律都依照它。它分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共一百零六韵。我们手上拿了它,想知什么字是平,什么字是仄,翻开一看,凡入东、冬、江、支、微、鱼、虞、齐、佳、灰,真、文、元、寒、删、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龙、侵、覃、盐、咸等三十个平声韵的字都是平声,其余七十六韵都是仄声。
& R: c1 G. H& m" ~  |0 C* C2 x
: `! M& u0 J# Y1 a1 c  你如果没有诗韵在手时怎么办呢?可用下列三个办法来分别字的平仄。(1)根强《康熙字典》分四声的歌诀辨声划分。歌诀曰:“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即平声字声音舒长而响亮,如东、风等,上声字声音上扬而重浊,如董、总等,去声字声音轻轻送出,分明而尾长,如仲、用等,入声字音节极短,甫发即收,如欲、六等。这虽不很科学,但能这样分清字的读音,可掌握多数字的平仄了。(2)用分韵撮要办法,以四声为序,顺口押下去,如东、董、冻、笃,江、讲、绛、觉,支、纸、置、节,鱼、雨、御、月、佳、解、介,萧、小、笑,先、铣、线、屑,英、影、应、益,兼、检、剑、劫……等,凡第一字平声的都能押下去,顺序为平上去入声,三音的为平上去声,第一音是平,其余都是仄了。凡以仄声字为第一音是押不下去的。如以巧、马、敬、送等起押都不行。(3)查《辞源》,它给每个字都注明某声、某韵,一查就字字分明。同时要注意多音多义、异音异义的恶、兴、胜、应、徵、……和异音不异义的看、望、患、忘、听……等字的区别。这些在诗韵词书都注明,留意就行了。我们能掌握上面说的几种区分文字平仄的方法,任何字的平仄都难不倒了,都不会错用了。再要注意的,你所用的韵书,以上面说的一百零六韵为准,新编的仄韵以现代汉语为标准,相差很远,不合此用。* U$ u1 ?4 h+ d( E, `9 l+ j, ^
: [/ q' f) }2 [
  其次,说说对联平仄的排列。它的一般规律是平仄相间和相同一联中不能全平或全仄,像死水一潭,必须按格律排列清楚,读起来有起伏,有声势,音韵才和谐。口诀中又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为一三五是奇位字不影响整句音节的流畅,二四六偶位字是决定音节的关键字眼,我想平仄歌诀可改为:“平对仄,仄对平,相间二、三换仄平,可平可仄一三五,偶位句末定要明”,是比较准确些。两句以上的长联,合于某言句式就以某言句式声律为准则。其中要注意两点:(1)凡两句以上的联语,上联首句宜平收末句末宜仄收,多句的上联除末句仄收外,上文各句都可平收,或间句平仄收,亦可单以句末字计平仄,句末平仄颠倒交替,即前人称为仄顶仄,平顶平,这样才有利于呼起下文,使语气雄壮有力,古今名联大都如此。(2)对联上联末字宜仄,下联末字宜平,是格律所定,但在思想内容与形式不能统一时,亦可倒换平仄。还有的不讲平仄,例如孙中山的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上联是因,下联是果,只能这样语气才顺。长沙岳麓书院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此是顺序和连贯关系,倒转则连贯断,不成为文。以上都是声律的变格,都是以内容决定形式的。
) w( w$ r$ U( W; Y1 M4 b
; n& a' g0 x+ J5 ?6 g  此外,对联中一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主要有(1)同字相对。(2)专有名词相对。(3)文言虚词相对。(4)成语、熟句相对。(5)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例如五·四运动商店罢市门联:“学生一日不释;商店一日不开”。中三字相同。另举一人名谐联:“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因为专有名词是固定的,不能削足适履。
4 W& f4 r" t( ~; _0 D4 E+ D/ L) ?8 F% {8 L, b+ z; q
  最后谈一谈孤平和拗句的补救问题。五言七言对联原出于律诗,为了语气的抑扬起伏,音节和谐,在调平仄上和诗一样,大忌犯孤平。所谓孤平是指五、七言的平收句(一般是对尾)中除了末尾一平声字外,只得一个平声字(七言第一字不算),如:“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都叫做犯孤平。但在仄收句中(一般是对首)虽只有一个平声字,如:仄平仄仄仄和仄仄仄平仄仄仄,不算是孤平,只算为拗句。这种孤平和拗句都应补救。补救办法:只要犯一、三、五不论,改为要论就行。如上面孤平的举例中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一定要用平声字,不能可平可仄。但遇到词意关系没办法改变时,必须于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改用平声字来补救,不能疏忽的。拗句五言的第一、三字,七言的第三、五字,任意调一个平声字都可算合于格律;这种办法叫拗救。补救了就不算毛病了。
发表于 2008-3-9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1 p: h) w2 [# `* p" B& n
! N1 G: ~% K% Q7 g0 s' R5 F
4 ]& s5 l* y$ Y0 `" {9 o) z
( s2 M: T1 j& [' Y. w, `# \
一、比喻法
9 k9 d$ f( z" h! K% D5 g- Q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P  a! K$ W2 m) h4 @3 X& K
9 z7 R) _* t: x8 {
二、人格化5 W# B: B  J2 g5 D8 J7 h& i
& V# o# D. q6 |
  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g5 X( I  `6 p1 ?  |

3 ?9 U. S8 I7 D* h$ a2 q( U5 f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 C2 n! N7 [. g4 m5 A4 ?. b. Q% a! Q5 i2 ~
三、问答法6 a7 h( J6 o# |/ I9 _+ h, H" K4 q

# I0 A. ]+ m) j0 ]% @" @0 L  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0 `8 [7 R3 h$ R& K- g
( k0 K5 z' B, j" Z( o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H8 r# z+ I! i; R0 z2 L7 S
, e2 q  N: v7 e& z0 M  o/ y
  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杭州飞来峰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江西省石钏山坡仙楼有一副对联:“岭上梅子熟未?座中木樨香乎?”这两联同上述两联不同的,就是上下两句都是问,答案是通过游人的感受中找寻,更为有味。
: {& ?9 G& F5 Y2 t0 I
* y) n4 f# \4 d/ j/ N四、衬托法+ M7 H  ^. n2 K0 ?

' G$ ^* D8 \* S4 z2 G$ r% R  对联写作的衬托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侧面衬托;一是反面衬托。所谓侧面衬托,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旁边的有关事物显示出来,使主题思想含蓄,引人寻味。民族英雄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接着以“不殊”和“之异”作对立面,衬托上句。这样,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光辉伟绩来。: F: }7 s0 c2 n' ?9 T: x- j3 g
7 U2 P  h' p2 C9 o: n
五、对比法
6 l! q& [: z' d7 A( N
& p' Q' |% ]" V) ~  事物的好与坏,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使人们取得正确的认识,或加深人们的认识,就要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所在。这样,就最好是运用“对比法”。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即此道理,。运用“对比法”来写对联,亦算常见。例如郭老少年时戏对“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不同的时代,将有不同的作为。这个“对比法”,形象鲜明,词意概括。
7 }3 `( J! Z7 I. _5 t* _
; ?7 K# s+ }! r3 m六、集句法9 x+ ~. T/ X; E/ E4 g" X

0 }. ]# t- M4 x  集句,是对联写作的手法之一。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在古代对联中,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这里,只略举数例。* w3 ^; b4 f/ A4 n5 b$ r8 t/ ]
: l8 ?% o1 P) Y; N$ [7 B6 S" L2 d
  好雨好山兼好客;宜烟宜雨复宜晴。0 R/ _" L7 S( f9 j; N2 J$ ]

% h/ Y1 D0 c+ O  这是用于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的对联,都是集自唐句。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
  V9 W0 H: L3 n0 y
, W8 q8 M1 R, ~% w" u  有些集句联,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有人撰江西省九江瑟瑟亭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获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词意,概括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瑟瑟行》诗句中的词癔,描述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瑟瑟声那时的景象。而九江的瑟瑟亭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2 n: \1 V. s" b7 e, x, X' V! N
8 D* J2 }1 V( j" Y* ]
  郭老曾摘取毛泽东同志词句成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上联为《沁园春·雪》词句,下联为《清平乐·会昌》词句。不但对仗工整,意境亦清新。读后,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使人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y1 Y# Z' x! j1 V6 Y9 n
+ m/ F1 h1 \$ m. [% V
  象这样的“集句法”,它的特点是:用现成的句语,按照对联的形式格调凑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有时十分浑成,比自己创作的还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sitemap|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UG网-UG技术论坛-青华数控模具培训学校 ( 粤ICP备15108561号 )

GMT+8, 2025-2-24 12:09 , Processed in 0.06458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