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创作背景的猜测》( N$ c" S! V2 P6 b9 v- _0 {
; @( f4 k8 T1 C4 o2 ~9 P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W* F8 b8 H0 ~0 s; q1 z& q+ D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2 X4 y8 x1 ?/ s
对于崔护这首名作,稍为接触过唐诗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人面桃花”一语已成典故,最后一句“桃花依旧笑春风”更是千古名句。但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肯去思考的人恐怕不多。
6 v' o- g# B: a. Q& r唐朝崔护,字殷功,陕西蓝田人。他的诗作不多见,在《全唐诗》一书里,仅记录了六首诗,其中有三首尚未能确属,就风格而言,我认为更似是张又新之作。说起来,崔护绝不是个多产诗人,但他却写下了一首传世不朽的爱情诗篇。
1 ~) J0 ^/ {' o' ^( n7 Z写诗必是有缘故的。据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博陵崔护,姿质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下第。清明日,独游都南城,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而花木丛萃,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盼而归。嗣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墙如故,而已锁扃之。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今作“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t% O. [9 I& n
这是一个令人惆怅的故事。书生崔护后来在德宗贞元十二年高中进士,官至岭南节度使,总算有了结局。但诗中那位桃花姑娘是何许人也?结局如何?史书没有留下任何资料。大约在元朝时才有人写过有关此事的剧本,今已佚。% k: P7 Q$ w/ M( [" h& O* o9 }
就依据《本事诗.情感》的记载,作为诗的创作背景,细玩之,颇有余味。或夜阑灯昏,或眠风枕石,策天马,驭飞神,偶得一妙想亦乐不可支。考其正确与否姑且不论,只供茶余饭后以作笑资,亦无不可,若假作实事,还可稍释疑云。) A) P0 ~2 ~. E2 X0 `; u
3 W0 H- n7 Q/ A4 j& ~
先说崔护,从“姿质甚美”一语中,说明他是一个英俊而又有才华的少年人;“举进士下第”则说明他是个已具备参加朝庭科举考试资格的举子;但他的性格却是“孤洁寡合”,即是说他有点恃才傲物,因而孤独不群,这一点亦可从他的《山鸡舞石镜》一诗中稍窥端倪;“寻春独行,酒渴求饮”一语,则说明他当时郁闷的心境,也许是由于“下第”的缘故吧。如此看来,当时他的内心是很寂寞的。+ F& \2 |- |5 Z8 K$ ?
至于那个桃花人面的姑娘,在《本事诗》里的描述较为生动。首先从外貌上看,她“妖姿媚态,绰有余妍”,是一个非常漂亮出众的女郎。当崔护叩门求饮,她“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这一乐于助人的行为,可见她的性格是善良的。
! `4 D2 c! y& V$ b- N" M1 }然后她“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试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盛放的桃花荡漾着春风,树下斜倚着一个善良而美丽的女郎,轻盈如蝶的花瓣飘舞而下,洒落在她的头发、衣裙上,而她正含情脉脉地注视着你!这是一幅多么令人心跳的画面呀!此情此景,怎不令崔护心动?尤其是他当时的情绪落索,寂寞的心极其需要温柔的抚慰。: W' E3 R8 H8 w
当崔护感觉到她“意属殊厚”而“以言挑之”时,她却“不对,目注者久之”,是说她虽然没有以语言回应,却是情深款款地注视着这个年轻人,这说明了女郎矜持而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意。而崔护不得要旨,但也没任何举动,两人就那样默默地相对着。
3 f. y3 l& z: }( s( A. Z这一节很自然的描述,与唐朝的时代背景是相符的。自秦汉至宋初,那时人们对于男女之情的观念还是持比较开明的态度的。例如隋朝时的红拂慧眼识英雄,与李靖私奔的故事,便是一个例子,比这早的还有汉朝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更是经典了。而对于男女自由恋爱行为的彻底扼杀,则是在宋时朱程理学的兴起之后。: [5 o* [7 ^, W4 C
言归正题,崔护虽然得不到明确的表示,但心灵感觉是很微妙的,敏感的他还是有所察觉,但高傲的性格约束着他不可造次,这就说明了他是个正人君子,风雅之士。出于最基本的礼貌,只好告辞了。那女郎“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可见其情之钟甚矣!恋恋不舍的崔护“亦眷盼而归”。' |5 e% O. }$ `7 a$ b$ ]! M& {8 U: {; ^
后“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相隔一年后,崔护选择在同一日子前去相访,那么,其意义就是不忘前情,可见他是个多情种子。这也符合一个“孤洁寡合”而又风雅浪漫的文人性格。 v+ M/ n8 w) r' l2 P
至于他为什么在一年之后才去相访呢?没人知道,但可以从文字上推测一下,为他找个理由。" l' O% V1 m1 L) z7 S) e% y
回到孟棨的记载:“博陵崔护”,说崔护是博陵人,博陵即是如今河北的蠡县,但今已考证崔护原本是陕西蓝田人。“举进士下第”,是说他到长安去应考进士的,但没考上。“独游都南城”,这个“都”是指当时唐朝的京都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市,这是说崔护独自一人去了长安城南边游玩。+ Y: W" M1 [# i6 {7 M; ~3 b
他为什么会去都南城游玩呢?当然,由于应考落榜心情不好,出去散散心是一个很好的理由。若换个角度去想,他考完试后回家,出城正好要路经都南城,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啊,而且我认为可能性是极高的,从地理上考察一下,蓝田位于西安市东南偏东方向,相距不足百里。崔护是走路回家的,走得口渴了,当然要找水来解渴,于是乎邂逅了那位桃花姑娘便顺理成章啦。还有“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这可是兴之所致、说走就走的情形啊,可见两地之间并不算太远。若依孟说的河北蠡县,由于距离太远,以当时的交通条件,不可能当日到达。这也是考证崔护是陕西蓝田人的一个旁证。3 E E: V! G9 r2 o$ @/ F
那么,崔护竟不是寻春而是回家了。但孟棨为什么说他是去寻春呢?也许他认为寻春这一行为举动作为诗的背景来说,更风流浪漫吧?那个年代,风流是件雅事,文人墨客大都以此为荣。但不禁又要问:既然崔护风流浪漫,为什么他“嗣后,绝不复至”呢?( Z0 i' Z3 X( M0 B5 F* F+ R0 L
因此,不妨暂将崔护定位在回家这一点上,再看看会怎么样。崔护回家之后,可能要忙这忙那,一年光景便过去了。从他独自一人上路、没有马匹、没有仆人跟随这一点上,亦见得他的家境并不怎么样富有。加上当时的交通状况不发达也是其中的因素。这就是“嗣后,绝不复至”的缘由了,直至来年春暖花开,触动旧缘,“情不可抑”之际,便前去相访,可惜是“门墙如故”,燕去巢空,于是怅然之间,一首浪漫缠绵的爱情诗篇便问世了!
+ T( {) X+ V% `& J" H% H
3 |1 V/ j I* B; `& O/ t) i还想探讨一下的,便是那个桃花女郎,没有她的存在,便没有这首诗!但她的身份是个谜,令人疑惑不已。
, Z. ?, W$ C: b/ i先说她住的地方,那是“一亩之宫”,从一个“宫”字可以联想到这是一所很好的房子,虽不敢妄断其为雕梁画栋的巨院豪宅,但也绝不是茅舍草屋之类可比,最起码也是粉墙黛瓦的富裕人家,并且还有砖墙围起“花木丛萃”的园子,“一亩”之说应该是形容其广大的虚词。居住面积如此之大,当然会让人感觉“寂若无人”。所以崔护“扣门”,“久之”才有人出来应答。" h& `$ H. U. H% n% c" c
) V+ `' z$ R7 x* T8 y! {来人是位年轻貌美的姑娘,之后又是她取了茶水,开门让崔护进来的。之后“设床,命坐”,此处的“床”是指椅子、坐榻之类,古时的“胡床”便是可供人盘膝而据的家具,其待客之道很是得体。
% B' ?* B5 n! R8 J9 J: r细考记载,住宅内由头至尾只得此女出现,应门、开门、送茶水、搬椅子(可能因为要烧开水泡茶,为免客人久立之故)、招呼客人、及至送客,都是她一人操办,并无他人在场。于是不禁要问,她是什么身份呢?" |: t1 Z& x7 T' X! F# n% R
假若是主人,居如此大宅,竟连一个干粗活的仆人都没有,不会节俭如斯吧?况年轻貌美,一人孤居,从安全角度上考虑,也未免有些不妥吧?这确实有点不合情理;但若她只不过是一个丫环下人,却又不见主人出来迎客,也不在情理之中;这一点勉强可说的就是:主人出了门,不在家。但又再一想,当她听到有人叩门时,她先是“自门隙窥之”而问来者何人,当时并没有立即开门,至后来能自作主张殷诚待客,这些举动浑不似一个丫环身份了。5 x+ h( y9 z* l1 a
能居住在这所大宅里,与该宅主人必有关系,这是肯定的。因此,我推测此女可能是一个亲戚身份,地位不会很高,只是客居暂住而已。而此宅大概是长安城中某殷富人家的乡间别墅,他们只是偶尔来住上一阵子,作渡假之用。设想其时正值清明,正是春游时节,主人踏青外出,只留此女看守房屋,恰逢崔护前来,她或有半主之分而尽待客之道。渡完假后,主人回城,此女亦自随之而去。至于一年后崔护重访,宅无人居一节,或主人未适其时,大门自然上锁,又或她已归原家、或已嫁人等等,她当然更不应在此间居住了。所以崔护才会扑了一个大空。
0 s" a7 b3 K4 r. P( a那女郎对崔护“意属殊厚”,估计是因为得知崔护是个考举书生而生倾慕之心;另外,恐怕还有攀附之意。从“不对,目注者久之”一语中,便暗示她正作观察沉思状,试想她暗自为自己的将来打算:一个地位低微的弱质女流得嫁举子,其身价自是迥异从前;子曰“学而优则仕”,若夫婿一朝登第发迹,更是终生有托,衣食无忧矣!此一也,其二还因为唐朝立国后,大行文风,人们对文雅之士总是青眼有加的。此女果然眼光不差,只可惜有缘无分!这样的推测若是成立,整件事似乎也就完整了。# Y: k1 t' u: t f! m3 H" n! l
至于这位美丽善良的女郎后来又会怎么样呢?我则无从再考了!最后以一首七绝《读崔护桃花诗有感》作结:" k: r. d5 F* [" h
竹下桃花若绛烟,马前横目断云天。
6 o. ]+ d1 M* {4 B/ l飞衣破袖抆红泪,岂信春风不留言?
) [6 j: g+ e) t. ?(诗中每句各藏一字,猜中者有奖:香吻一个,可到靓靓处领取。)
# D" _; p; m0 O$ |# x) K2 g3 ~; B' T$ c! I" i8 s- W
3 t; z6 Y0 D" I6 H; M6 j/ F6 k
此文两年前初稿于聆风小筑,日前读羽翎《桃花》篇,勾起旧事,便翻出来稍事整理,发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