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华模具培训学校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青华模具培训学院
查看: 497|回复: 0

热电偶测温原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6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5.1 热电偶测温原理# y7 z7 T) z  k: i
2.5.1.1 热电效应
4 F0 J% k3 U" a, [0 q把两种不同的导体或半导体连接成闭合回路,如图
- G* g4 P8 [1 `+ @3 t2 ?* c' `' S6 W2-21所示,如果将它们的两个接点分别置于不同的温度,  l7 K, q' U* E& ~
则在该回路就会产生电势,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或称
6 [% P+ q* }2 g% x7 l塞贝克效应 (Seebeck)。产生的电势通称为热电势,记作$ X( W5 w8 q: X- Y+ o3 s
E
7 A+ o7 ?; m$ N% @7 U( {AB (T,T2 ?3 B3 V3 C9 T' z& s9 H
0)。4 h  J4 A- i# o9 J5 M# ^# a2 n
热电偶是热电偶温度计的敏感元件,它测温的基本原理是基于热电效应。如图 2-21所示,
2 u8 U; y7 C1 q! u* T  B把两种不同的导体 (或半导体) A 和 B 连接成闭合回路,当两接点 1 与 2 的温度不同时,如
+ e& ]( D, [, [- {5 zT >T8 C) D$ |7 W8 x
0,则回路中就会产生热电势 E( l8 U7 [9 u( A& c
AB (T,T; D( v: b6 `1 J' N6 G
0)。导体 A、B 称为热电极,其中,A 表示热电偶! [* B# x9 B6 U& W
的正极;B 表示负极。两热电极 A 和 B 的组合称为热电偶。在两个接点中,接点 1是将两电极
+ \) F+ M8 ]( a焊在一起,测温时将它放入被测对象中感受被测温度,故称之为测量端、热端或工作端;接点: @2 V2 p7 |2 ~9 y- K
2处于环境之中,要求温度恒定,故称之为参考端、冷端或自由端。
9 ~, N, M7 t6 F$ i热电偶就是通过测量热电势来实现测温的。该热电势由两部分组成:接触电势(又称珀
/ k5 G- q# [  n: A尔帖电势) 与温差电势 (又称汤姆逊电势)。7 ]8 ^9 w) |: L  k: ~5 N9 y# v0 W( o1 V
2.5.1.2 两种导体的接触电势4 Y3 h, y  a! D+ j0 P7 |/ ^2 S. `
接触电势是基于帕尔帖 (Peltier)效应产生的,即由于两种不同的导体接触时,自由电子7 k" H0 q  v* ~) ]6 S
由密度大的导体向密度小的扩散,直至达到动态平衡为止而形成的热电势。自由电子扩散的速
9 S- y& v9 c4 o: k& O! I率与自由电子的密度和所处的温度成正比。
% ~! a$ Z2 u  W% C$ Z: O设导体 A 与 B 的自由电子密度分别为 N/ |( Y* p% K5 o1 L. C
A、N
5 [5 _% \' @" l. I0 qB,并且 N/ @7 [! V9 y7 o6 V5 t" t- _: V
A0 k8 G9 V! L9 S& \' K7 I& Z
> N4 i  \1 {9 }: v0 q) I6 G  n
B,则在单位时间内,由导体 A! s, U3 L$ y9 w/ ?: Y
扩散到导体 B 的自由电子数比从 B 扩散到 A 的自由电子数多,导体 A 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3 N( b% E3 y/ q% W0 k; [2 E5 G
导体 B 因获得电子而带负电,因此,在 A 和 B 间形成了电势差。这个电势在 A、B 接触处形成2 a' v" J, @0 I- C
一个静电场,阻碍扩散作用的继续进行。在某一温度 T下,电子扩散能力与静电场的阻力达到
* ~* R4 ^' e4 x/ n' k% Z) y动态平衡,此时在接点处形成接触电势,并表示为
$ Z% O2 z  E9 G& `8 S. G. H% x7 [: {, FE2 g6 V* F- n. @4 }: G7 l
AB(T) =- |' e) e' R* B2 ]
kT
' p/ ?: y! k% V6 O# `e, I$ k# F  J. J
ln
  }5 W' C! Q, b5 d2 n. m& YN
- c6 ]( p8 d6 ?8 F$ e: L: aAT
+ i1 x; u' U1 B6 i# s3 _/ v  SN
7 \: F. U$ T1 {: }! e4 J8 e, Y2 Z. DBT
4 e: O+ D$ ~2 B7 E; h(2-83)
4 {4 Q' \' s, I* N& {/ z& Z  _式中 E
# A3 ?6 n5 L' S; P( C- M: zAB(T)———导体 A 和 B 在温度 T时的接触电势,V;
2 q, x! B; t5 e2 ~9 zT———接点处绝对温度,K;/ p, S9 Y. O% h1 t; _6 t# m4 ~6 |
k———玻耳兹曼常数,k=1.38 ×10
( @) R: d9 m) y7 a9 l' e7 i-23
( o( k& \2 R7 T9 ~6 lJ/K;" F% ]+ J( x* z4 C/ @
e———单位电荷,e=1.60 ×10
9 n4 V  U+ }9 c! s+ u9 `0 Q-197 ]) I+ ~* w% |% M9 m- y7 Q+ t# o
℃ ;- I1 W9 f7 c5 b5 M
N# }- ^) N/ ?) j) k! O5 m
AT———导体 A 在温度 T时的自由电子密度,cm! O1 T& Y: I' K( D* _9 `
-3: `4 m# i( a! ^$ @( q

6 ~" A4 x2 j/ f# y. G7 W" x  lN" N1 W3 k* F2 p2 y) A' M1 Y" B
BT———导体 B 在温度 T时的自由电子密度,cm
  T9 l( z1 F4 J  D8 J: C5 p: Q9 r-38 U+ G5 L4 G9 t5 D: V. ~6 I

: w5 g7 v* x( w- n  U+ A. E注意:接触电势 E( _: v9 j- v' l. l7 t
AB(T)脚码 AB 的顺序代表电位差的方向。如果改变脚码的顺序,电势
3 H/ Q/ T* }" g- P( f8 k6 g7 ?6 P" S! T“E” 前面的符号也应随之改变,即在热电势符号 “E” 前加 “ -” 号。) s: ]* ?" y. J+ R% ^' Q& J4 N
从式 (2-83) 中看出,接触电势的大小与接点温度的高低以及导体 A 和 B 的自由电子密
, U, C# h8 d4 x, m- [& j度有关。温度越高,接触电势越大,两种导体自由电子密度的比值越大,接触电势也越大。当
( r7 d% ?9 {6 u2 KA 和 B 为同一种材质时,则有 E/ Z5 h6 ]! R7 |+ V" f. R" i
AA(T) =0。
2 D' D. s7 \8 q+ |1 z2.5.1.3 单一导体中的温差电势
/ z+ D9 ]& p  l% n温差电势是基于汤姆逊效应 (Thomson)产生的,即同一导体的两端因其温度不同而产生. a3 H$ H' ]" t
: j2 N  _( _: L: p! ~. t. H
8 C: K& ~  m9 t. D- H( ?3 W

$ t  a0 O/ C! ~4 u6 T
: z  d9 l1 m1 n! J* C(3)金属陶瓷。金属材料虽然坚韧,但往往不耐高温以及抗腐蚀性差。陶瓷材料恰好相5 r  H/ ^; z% }2 ^- A
反,它们能耐高温、抗腐蚀,但是很脆。为此,人们将金属与陶瓷结合,集两者之优点,得到
. w3 o* ^+ O' K1 P了一种既耐高温、抗腐蚀,又抗热震的坚韧材料———金属陶瓷。所谓金属陶瓷,是指由一种金
3 \2 W; [- R# N2 e$ x属或合金,同一种或几种陶瓷材料组成的非均质的复合材料。主要有 Al* J2 @+ w' l( k1 X
2: {$ p# B' Y* r9 l
O
7 E0 E, l# y2 q. R3基金属陶瓷、ZrO% }: w# ?0 y; H! P& @
2
! {# D/ y- {  [- t' k基金属陶瓷、M gO 基金属陶瓷和碳化钛系列金属陶瓷。金属陶瓷保护管常用于化工厂、熔融9 C0 x1 f9 h/ F+ `3 V* B
金属和高温炉的温度测量。
1 j6 _3 b) y: h" ?2.5 热电偶温度计" X. D5 `; |4 i$ a

$ \+ h$ a0 l  u' a  O( c87
1 E- f2 k9 n, I( `% Z# y; GD 接线盒' U8 z2 M  {5 K1 _+ y
接线盒的作用是固定接线座和连接热电极与补偿导线。通常由铝合金制成,一般分为普通: w, F: K  t/ R9 x
式和密封式两种。为了防止灰尘和有害气体进入热电偶保护套管内,接线盒的出线孔和盖子均9 h7 c  U4 E$ F& r1 O; R# F
用垫片和垫圈加以密封。接线盒内用于连接热电极和补偿导线的螺丝必须紧固,以免产生较大
, q6 K' b- a/ T1 \的接触电阻而影响测量的准确性。. h; Y- W! {) C: i6 I, _
; P2 Q4 }9 A$ f9 l' ~& E* `: w
, r( u% x8 b6 {1 v1 H7 n

! n; p" t) Y# J( i- x: P5 k' j0 d1 k/ S+ W. E
(2)在连轧生产中,为了保证每架轧机之间不产生堆钢和拉钢,则必须使单位时间内金属从
2 t$ X4 {4 w/ M' [4 D0 n& q每架轧机间流过的体积保持相等,即
3 e( J) h' p: `: FF1v= Fv2=… =Fnvn (8-4)7 N- p) N( ]' `  g1 J7 M6 N" K
式中 F1,F2,…,Fn———每架轧机上轧件出口的断面积;: |: h7 R3 B" H/ ~0 F. A7 h, @
v1,v2,…,vn———各架轧机上轧件的出口速度,它比轧辊的线速度稍大,但可看成近似相等。
2 x1 O* X$ u; H5 s0 J8 z如果轧制时 F1,F2,…,Fn 为已知,只要知道其中某一架轧辊的转数,则其余的转数均可一
5 _+ ]& D) Q& {& X; K, y一求出。
" [- F& U' T3 ?(3)利用体积不变定律的数学关系式,可以提高加工产品金属的收得率。如在轧制中已知8 v6 h; b3 h3 r, }+ h6 X9 f$ ?
产品的尺寸,可以反过来确定使金属消耗最小的坯料尺寸。齿轮的轧制,就是利用这个关系确定
, M1 o4 d$ g/ {! g* G5 |坯料尺寸的。7 Z5 e; D: e$ N- t
8.4.1.3 在线应力状态下(σ2=σ3=0)由拉伸实验建立的屈服条件
0 l; [4 f) [: v; `  A5 @拉伸一试样,当主应力 σ& u- o8 C$ a% C$ K$ N1 u) @9 H
1 的数值达到该材料的屈服极限(σ1= σs)时,试样开始塑性变形,
' Y# z' f! ?5 c& _0 _0 }这一点很容易为实验所证实。然而在 σ' n$ p5 }. C, P: O3 U
2≠0和 σ3≠0的情况下,塑性变形究竟将在什么条件下
3 D  r5 W; {! `7 n+ C5 I  G才能开始呢,这一问题就必须依靠极限状态理论来解决。
3 q% {0 T) L: `1 n& A+ N" o3 L2 m8.4.1.4 塑性方程式7 Y$ M) y8 g) ?8 {: n9 g% ]& |' B" A
塑性方程式就是研究弹性变形终了,塑性变形即将开始时主应力与屈服极限间的关系的理- g6 E: b" N# E( x5 b8 R
㈠31 8 塑性变形的基本定律
4 Y3 A& Y& |2 l1 l+ S论。表示这一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为塑性方程式。
9 d7 o$ @- c4 p2 B$ h3 t: u对于一定材料,在一定的变形条件下,可以认为金属的屈服只决定于物体所承受的应力状2 S, W0 p* o6 b% m
态,即各主应力分量满足于其一定的函数关系 f(σ1,σ2,σ3)=0时,应力状态所构成的外部条件7 P3 z% P6 T( U6 g& L, A9 O
与金属屈服时的内存因素恰好相符,金属即会从弹性变形转为塑性变形。
# N& E1 X# B4 w* B, O* ~: N开始产生塑性变形的条件叫做极限应力状态或叫做屈服条件,研究塑性变形体内每点发生
+ z) S9 Q( U- n5 h的应力 σ" d& N; e' U0 V# [
1、σ2、σ3 与金属屈服应力 σs之间的关系之后,我们便可以解决在塑性变形时所需外力$ P1 P+ o( Z* l( G+ k- \" |
的大小的问题,才有可能计算轧制、锻压时所需的能量。这对我们有效地发挥现有设备的能力极
8 r( x9 q0 {; R1 a为有利。归纳起来讲,现已提出的极限状态理论有以下四种:最大法线应力理论,最大变形理论,主应9 H- d% c* K& P6 L! j: x: e/ |
力差理论,能量理论。  c! n2 l, k; L6 O- n
最大法线应力理论认为,在拉伸状态下最大主应力达到屈服极限时就可以发生塑性变形,与
* @8 C  ]) k5 q其他两个主应力数值无关。最大变形理论则认为,塑性变形开始于最大拉伸变形到达一定数值
# \" W' ]4 X+ \$ K) |4 Q: O2 x的时刻。显然,这两种理论均与事实不符而被推倒,下面仅就后两种理论加以讨论。
) F5 f5 T) h1 V; ~- V, k12.6.2 轧制速度及其计算
+ \" V9 V3 L3 s# o' Y# h. g轧制速度是指轧辊的线速度。在轧制过程中是指与金属接触处的轧辊圆周速度,它不考虑! q& d- c8 t7 F4 F1 m# g
轧辊与轧件之间的相对滑动。它取决于轧辊的转数与轧辊的平均工作直径,即3 l+ ~( o6 r8 }2 _
v=πn60DK式中 v———轧制速度,m /s;
8 P0 [3 p: f6 M6 A- sDK———轧辊平均工作直径,mm;
& `+ k( U6 N$ [0 U* V- u+ Un———每分钟轧辊转数。
8 T0 g4 H  d) 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sitemap|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UG网-UG技术论坛-青华数控模具培训学校 ( 粤ICP备15108561号 )

GMT+8, 2024-6-2 12:11 , Processed in 0.0531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