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锈钢的抗腐蚀陛能主要是由于表面覆盖着一层极薄的(约1nm)致密的钝化膜,这层膜1n腐蚀介质隔离,是不锈钢防护的基本屏障。不锈钢钝化具有动态特征,不应看作腐蚀完全停止,而是形成扩散的阻挡层,使阳极反应速度大大降低。通常在有还原剂(如氯离子)情况下倾向于破坏膜,而在氧化剂(如空气)存在时能保持或修复膜。
" u# Q( Q: s9 e* p/ o$ y不锈钢工件放置于空气中会形成氧化膜,但这种膜的保护性不够完善。通常先要进行彻底清洗,包括碱洗与酸洗,再用氧化剂钝化,才能保证钝化膜的完整性与稳定性。酸洗的目的之一是为钝化处理创造有利条件,保证形成优质的钝化膜。因为通过酸洗使不锈钢表面平均有10μm厚一层表面被腐蚀掉,酸液的化学活性使得缺陷部位的溶解率比表面上其它部位高,因此酸洗可使整个表面趋于均匀平衡,一些原来容易造成腐蚀的隐患被清除掉了。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酸洗钝化,使铁与铁的氧化物比铬与铬的氧化物优先溶解,去掉了贫铬层,造成铬在不锈钢表面富集,这种富铬钝化膜的电位可达+1.0V(SCE),接近贵金属的电位,提高了抗腐蚀的稳定性。不同的钝化处理也会影响膜的成分与结构,从而影响不锈性,如通过电化学改性处理,可使钝化膜具有多层结构,在阻挡层形成CrO3或Cr2O3,或形成玻璃态的氧化膜,使不锈钢能发挥最大的耐蚀性。9 q7 \- Z9 \" ^
国内外学者对不锈钢钝化膜的生成进行了大量研究。以近几年北京科大对316L钢钝化膜光电子能谱 (xps)研究为例作简述[1]。不锈钢钝化是表面层由于某种原因溶解与水分子的吸附,在氧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形成氧化物与氢氧化物,并与组成不锈钢的cr、 Ni、Mo元素发生转换反应,最终形成稳定的成相膜,阻止了膜的破坏与腐蚀的发生。其反应历程为:
, y& ~" }+ V7 S7 kFe?H20+O*≈[FeOH?O*]ad+H++e! C, j5 {2 `9 ~$ b1 w5 k0 s
[FeOH?O*]ad≈[FeO?O*]ad+H++e5 @! ^. m( c+ T' X( A
[FeO?O*]ad+H2O≈FeOOH+O*十H++e1 p/ w5 x* N+ j1 a, X" Y
[FeO?O*]ad≈FeO+O*- |2 d# z5 H( J; |: P/ @
FeOOH+Cr+H2O≈CrOOH+Fe?H20& Z6 {! |, A2 m" E# H F0 ^8 V
2FeOOH≈Fe203+H20; P: [5 F- z- p7 F% j) l
2CrOOH≈Cr203+H20# Q' e# \2 h- P5 T
MO+3FeO+3H2O≈MOO3+3Fe?H2O
1 I, b J( c# M1 R- w3 ANi+FeO+2H20≈NiO+Fe?H20$ o( I% ~" V% V0 J
(其中Os表示钝化过程中的催化剂,且在钝化迪陧中浓度不变,ad表示吸附中间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