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焊缝尺寸不合要求
: h( A; w9 v4 F( E9 c( I 焊波粗、外形高低不平、焊缝加强高度过低或过高、焊波宽度不一及
8 k- U F# A8 g6 p4 R% i* O3 @ 角焊缝单边或下陷量过大等均为焊缝尺寸不合要求,其原因是:
5 k; k4 d+ J, A! ^( a5 x
1. 焊件坡口角度不当或装配间隙不均匀。
$ X6 G4 `' V9 G
2. 焊接电流过大或过小,焊接规范选用不当。
+ v8 y$ k* ?% T5 L: e2 \ 3. 运条速度不均匀,焊条(或焊把)角度不当。
2 N0 D7 n1 ]( T6 p. u
二、裂纹, Q0 F2 K) J; h! b% X! c
裂纹端部形状尖锐,应力集中严重,对承受交变和冲击载荷、静拉力影响较大,是焊缝中最危险的缺陷。按产生的原因可分为冷裂纹、热裂纹和再热裂纹等。
+ L4 ?) p3 @0 M: G' \
(冷裂纹)指在200℃以下产生的裂纹,它与氢有密切的关系,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_* J8 r, Q' G3 r
1. 对大厚工件选用预热温度和焊后缓冷措施不合适。
6 x+ ]0 M4 O+ X" c- T' l( _
2. 焊材选用不合适。
: N' V0 b( n, p8 ?/ b" w
3. 焊接接头刚性大,工艺不合理。
0 t7 `# }" W- D% Y
4. 焊缝及其附近产生脆硬组织。
& ?5 Q& R- R$ j$ {1 C5 ?2 G 5. 焊接规范选择不当。
9 E' {- `2 S# { (热裂纹)指在300℃以上产生的裂纹(主要是凝固裂纹),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V1 m& P! z3 f7 b 1. 成分的影响。焊接纯奥氏体钢、某些高镍合金钢和有色金属时易出现。
8 k- I" Y) `" Z J 2. 焊缝中含有较多的硫等有害杂质元素。
Y, u @5 X$ g
3. 焊接条件及接头形式选择不当。
! J% Z. ]; x% z8 n. O- U
(再热裂纹)即消除应力退火裂纹。指在高强度的焊接区,由于焊后热处理或高温下使用,在热影响区产生的晶间裂纹,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X. g% ]$ a2 c: p) C
1. 消除应力退火的热处理条件不当。
! ]8 ?0 |5 S+ w4 _& g 2. 合金成分的影响。如铬钼钒硼等元素具有增大再热裂纹的倾向。
1 J/ t" g: [+ u# r/ X+ V 3. 焊材、焊接规范选择不当。
# H4 U. R6 R" q$ d2 N$ |6 t, z 4. 结构设计不合理造成大的应力集中。
1 ~ W7 F5 S: x, Z$ {6 [ l* Q" @) j4 a+ O8 }
三、气孔
- p i1 Q8 S! G 在焊接过程中,因气体来不及及时逸出而在焊缝金属内部或表面所形成的空穴,其产生的原因是:
5 V. a1 e# }4 M4 `( S+ Q7 K 1. 焊条、焊剂烘干不够。
5 Z: L* O; x' Q" q# h4 M 2. 焊接工艺不够稳定,电弧电压偏高,电弧过长,焊速过快和电流过小。
/ j3 ^* R8 x% b; n% F. j Z/ I
3. 填充金属和母材表面油、锈等未清除干净。
) {; ?0 ^7 n0 E9 @! t! G( K
4. 未采用后退法熔化引弧点。
+ _7 V3 M: V9 A/ i0 V" ?
5. 预热温度过低。
* B7 |& J# C) e
6. 未将引弧和熄弧的位置错开。
; F" |5 i* M) y+ u# K, q/ A K
7. 焊接区保护不良,熔池面积过大。
% }, m* |* Q, R0 b. z- |6 Y* @
8. 交流电源易出现气孔,直流反接的气孔倾向最小。
四、焊瘤
3 O# Z. v0 @: k7 v 在焊接过程中,熔化金属流到焊缝外未熔化的母材上所形成的金属瘤,它改变了焊缝的截面积,对动载不利。其产生的原因是:( D2 j( R% @# x" U) d8 d0 Y
3 a1 n/ C6 p7 A f& {4 q. H0 H
1. 电弧过长,底层施焊电流过大。
) m/ K; V/ m) t, @/ o/ f# Z% d 2. 立焊时电流过大,运条摆动不当。
Z- a2 @7 F* t% M; R0 I1 x1 H* c
3. 焊缝装配间隙过大。
" K v2 a) {- Y K0 p8 Y4 Y
五、弧坑
4 u2 F' U4 y5 H* ?4 m/ ] 焊缝在收尾处有明显的缺肉和凹陷。其产生的原因是:
% M. W( ~& i, j
1. 焊接收弧时操作不当,熄弧时间过短。
% n4 ~" I/ M& P# _
2. 自动焊时送丝与电源同时切断,没有先停丝再断电。
( j m) l( P$ l. Q4 y六、咬边
/ H9 u( z- {0 f' j 电弧将焊缝边缘的母材熔化后,没有得到焊缝金属的补充而留下缺口。咬边削弱了接头的受力截面,使接头强度降低,造成应力集中,使可能在咬边处导致破坏。其产生的原因是:
( J3 M( \+ O+ K' k! i" J( J) J
1. 电流过大,电弧过长,运条速度不当,电弧热量过高。
; s# ]# D+ H+ K& [; Q' e
2. 埋弧焊的电压过低,焊速过高。
9 o' r8 v" {& X) a ?- {
3. 焊条、焊丝的倾斜角度不正确。
+ J9 a! H* I+ C8 i* z% B七、夹渣
6 B7 a! A! w: y. W0 H0 S/ |) y 在焊缝金属内部或熔合线部位存在非金属夹杂物。夹渣对力学性能有影响,影响程度与夹杂的数量和形状有关。其产生的原因是:
) w I" M- y/ ?# K9 { 1. 多层焊时每层焊渣未清除干净。
7 t8 h9 ~) o: f( T, v( Z 2. 焊件上留有厚锈。
& [* J5 h6 i; T5 ^2 Y 3. 焊条药皮的物理性能不当。
& A9 _2 _* U9 Q 4. 焊层形状不良,坡口角度设计不当。
: T4 S# p( O! E# g9 h; G3 ]$ W7 A" I 5. 焊缝的熔宽与熔深之比过小,咬边过深。
7 x- s/ q. c2 C/ S
6. 电流过小,焊速过快,熔渣来不及浮出。
2 M3 u! G! Y( c3 m
八、未焊透
\" u" m9 |: N% X$ _7 E& K! X 母材之间或母材与熔敷金属之间存在局部未熔合现象。它一般存在于单面焊的焊缝根部,对应力集中很敏感,对强度疲劳等性能影响较大。其产生的原因是:
" w% o( r% v; X/ j* C. h 1. 坡口设计不良,角度小、钝边大、间隙小。
( K2 {" u* A s4 `0 P1 B3 [' H 2. 焊条、焊丝角度不正确。
2 a7 C% a5 P( a2 A, [1 q c# {
3. 电流过小,电压过低,焊速过快,电弧过长,有磁偏吹等。
4 f0 o0 X1 t! T/ d3 C3 Y& R
4. 焊件上有厚锈未清除干净。
" ^! R' }% E* w2 q6 d! _+ E 5. 埋弧焊时的焊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