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华模具培训学校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青华模具培训学院
查看: 338|回复: 0

管理者超级决策:直觉和逻辑的完美混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3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q. I  {* M& g" p3 L  F
+ N6 I' |/ E) `: `- D

每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做决策,可是决策到底该如何做?是依赖直觉情绪还是逻辑思考?

* J# w0 q# V" Z' G' h

领导者需要成为优秀的决策设计师,运用决策环境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决策质量。
, O6 w* v1 k: J6 c; v

" F  o6 g! G# d2 O3 u

本文提出的这套高效决策系统方法,由五个基本步骤组成:1)了解决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错误;2)判明人的行为是不是糟糕决策的核心原因;3)找出决策失误的具体原因;4)重新设计决策环境,减少认知偏差的负面作用,增强个体行为动机;5)严格检验解决方案。这套决策设计流程适用于管理中一些难题:人才流失严重、错过最终期限和糟糕战略决策。

决策原理:两个系统

行为决策理论和心理学研究者认为,人类主要有两种信息处理和决策模式。其中系统1依赖直觉和情感,具有快速、自发的特征。在此模式下,主体通过一系列认知捷径(mental shortcut)自动获得解决方案。系统2则要求主体审慎地进行逻辑分析,相比系统1,属于慢速思考。(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一书中普及了这组概念。)6 I1 y7 a1 p3 G9 F  f+ E


& F, W5 w' A. Q0 s" e

这两种认知模式各有鲜明的优势和劣势。很多情况下,系统1用直觉和经验就可以轻松处理信息、做出正确决策。但认知捷径也可能成为陷阱,因此主体通过系统2进行理性思考,拒绝错误的直觉,修正情绪化、草率的决策。然而,直觉和情绪还是经常逃过理性分析,导致决策失误。


/ Z, V) f+ w  `5 v/ \& l

此外,系统1更关注具体、立即可见的结果,使主体难以通过抽象思考看清决策的长期效果。因此,如果过于依赖系统1,即便我们再积极努力,也无助于计划的落实。

4 i5 h( |  `* @( L. R

这并不是说系统1对明智决策百无一用。系统1的直觉反应是行为决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假设一项投资决策让你感到害怕,你就该停下来仔细分析风险。系统2则会考量被系统1低估的因素,如该投资的长期战略价值,并做出综合判断。


5 M: I9 [" G5 z5 c4 m6 f) n9 P3 w

系统2需调动主体的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是一种稀缺资源,无法满足所有决策活动的需求。当认知能力削弱,系统2运转失灵,主体就可能受制于认知偏差和惰性。

判明问题

并非所有行为决策问题都可以用行为经济学工具解决。在使用这些工具前,管理者应判明:

1 S. ]  i8 G) X: n. T/ Y" q6 r

问题的关键是否跟人的行为相关。通过改变人们对事件、环境的认知和反应,管理者能够解决某些问题,例如员工士气低落。但行为经济学工具无法解决纯技术难题,如新药研发中的技术瓶颈;只有当要解决的问题与人的行为相关,如研发团队间的知识分享,行为经济学才有用武之地。

5 c3 Y  d4 O3 Y2 Q" z

人们的行为是否有损自身利益。大多数行为经济学工具引导人们自愿改变行为方式。如果能说服人们通过做出不同选择而获益,行为经济学工具将取得最佳效果。

2 H: R. v' W, L% s$ ?0 k

能否找出具体问题。为盘活组织,有时需要全局性变革。但更多情况下,复杂的整体问题可被拆解为更易上手解决的具体问题。


1 P% F- g/ l. K7 j

行为经济学工具能发挥作用,是因为满足两个条件:首先,企业能够找到具体问题;其次,人们能够通过改变行为获益。

诊断原因

决策失误通常有两个原因:行为动机不足和认知偏差。为判断其中哪个原因导致了行为偏误,管理者应问两个问题。第一,问题是否应归咎于惰性和消极行为?如果是,那么原因在于动机不足。第二,采取的措施是否反而将系统性错误引入决策过程?如果是,那么原因在于认知偏差。这两类原因可能同时存在,但有必要先了解清二者的区别。

) F. f! [% P; e: Z2 e

当系统2未能发挥作用时,认知偏差和动机不足的情况经常发生。因此接下来要具体分析,哪些因素导致系统1在权衡各种决策选项时出现偏差,哪些因素导致系统2未能纠正错误。常识能在诊断决策失误中发挥重要作用。管理者应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思考:“如果是我会怎么做?为什么?”

设计解决方案

判明决策失误和行为失当的原因后,管理者可以开始设计解决方案。我们推荐管理者参考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和卡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在《助推》(Nudge: Improving Decisions About Health, Wealth, and Happiness)一书中提出的助推(nudge)概念和决策环境设计(choice architecture)方法。决策环境设计者通过精心安排信息和决策选项的呈现方式,引导人们做出更优决策。如此,管理者可将员工的行为决策推向有利方向,同时不损害其自主权。

( D2 I$ R& D* V4 s

企业制定者正加大决策环境设计力度,如谷歌使用决策环境设计方法,引导员工培养健康饮食习惯:谷歌在餐厅取餐盘处提示员工,用大餐盘的人吃得更多,这个简单措施使选择小餐盘的人数增加了50%。


) g* X+ y' R! {' Y

对决策环境稍加调整,就可能以低代价甚至零代价获得显著改进。决策环境设计方法包括调整决策选项排序、改变文字描述方式、重新设计提交决策的方式和流程,以及修改默认选项等。


) y: S- I* o+ C* J$ k

相比说服教育或物质激励等传统手段,决策环境设计能更有效优化员工的行为决策。原因在于,人们常常不自觉地做出损害自身利益的行为,而决策环境设计能够改善这一点。决策环境设计尝试完成一个艰难的任务,即根本上改变人们处理信息和做决定的方式。为挖掘决策环境设计的巨大潜能、优化员工的行为决策,管理者可使用以下工具和方法。

/ A% S' u0 m+ c0 m0 n2 y5 I7 x# O9 N, C

激活系统1。当系统1主导认知活动时,情绪和认知偏差常常阻碍明智决策;但如果运用得当,系统1也能起到积极作用。管理者可尝试用以下方法激活系统1:


# I" X* u& o, O4 X+ Y. Y% n* ]

1)激发情感。在一个研究员工对组织认同感的分组对照实验中,一组要求第一天到岗的新员工思考自己有哪些长处,以及如何在工作中发挥长处;另一组新员工则没有这样做。结果,前一组员工感到可以在工作中“做自己”,由此加强了与组织的情感联系。

  V- {5 o& g, Y$ ?2 N

2)利用认知偏差。管理者也可以将认知偏差为己所用,如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指损失带来的痛苦比相同数量获益带来的幸福感强一倍)和具象性偏差(vividness bias,指生动信息更易吸引注意力)。行为洞察小组(BIT)的实践也证明了这点。

3 O8 ?) G( X- Z7 `# }8 J9 {2 Y1 n

管理者还可强调失败的后果,以此鞭策表现较差的员工。例如,如果销售部门建立稳定的人才储备,低绩效销售员由于担心拿不到奖金或被辞退,会更加努力提升业绩,这称为“候补效应”。研究表明,相比没有候补者的片区,有候补者的片区的销售业绩高出5%。

) X) ?! l9 s1 \1 v5 o1 `( H

3)简化流程。组织中不必要的流程步骤常常会降低员工积极性、增大认知偏差出现的几率,管理者可通过精简流程化解这类问题。比如医院建立统一信息平台后,医生可以浏览各科室所有患者档案,这提高了他们使用平台并及时更新信息的积极性。


  z5 o4 B; Q# H9 I$ }1 J( v" @

调动系统2。管理者可运用一系列方法,调动系统2的逻辑思考能力,让决策过程更加审慎和理性。


" B4 j4 K! I- k/ @2 [! W

1)同步评估。同时而非分开评估决策选项,将减少认知偏差。例如,研究证明,遴选求职者时,管理者如果将候选人放在一起比较,而非单独评估每个人,将更能集中精力分析候选人的履历,避免陷入对性别等外在特征的刻板印象,从而更准确地预判其未来表现。此外,在研发品种选择、投资决策、战略定向等多种决策情境下,同步评估方法都能发挥作用。

6 O3 k& y) n2 b& u8 c

2)开辟反思空间。单纯为思考问题而从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抽身,听上去很奢侈,但这能有效开启系统2。鼓励员工进行深度思考有助于提升工作效果,总结和反思对员工的日常生活也会起到类似积极效果。


7 V( Q' i2 b% G2 o" T% F0 ~

3)设置计划提醒。我们经常决心满满地做计划,之后却丢到一边。管理者可以设置计划提醒,帮助员工坚持完成计划。

' p9 N2 i  M7 h8 O

有一个技巧,可以提升团队工作表现。团队项目以失败告终时,人们总说“下次努力”,但这种空洞口号无法保证团队不再犯同样错误。在员工表决心时,领导者应趁热打铁,督促团队拿出具体路线图和时间表。


/ V8 t7 m/ b5 a; F, H( p6 X$ T

4)拓宽决策思路。遇到问题时,我们经常自问“我该怎么做”。把这个问题换成“我能怎么做”,能使我们更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看到更多决策选项,从而做出明智决策。可惜企业管理者大多做不到这点。管理学研究者Paul Nutt对160多项企业决策做了详细分析,发现其中71%都是在二选一的情境下做出的,即决定组织或个人是否应采取某项行动。在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下,决策者的注意力实际被限定在单一选项上。从“该怎么做”到“能怎么做”,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将有机会探索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之间的多重可能性。在伦理困境中,我们也亟需摆脱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势。

% H# D7 \7 `8 h9 E

5)明确责任。如果明确要对自己的判断和行动负责,员工会更注意消除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研究发现,内部培训和讨论无助于提升女性高管比例;更有效的手段是创建机构和岗位,专门负责推进性别多元化。


) o9 d0 W- @1 f% }/ v

6)鼓励提出反证。人们得出一项结论后,往往会将得到的所有信息都解释为支持自己的结论,这称为确认偏差(confirmation bias)。由此还可能导致承诺升级(escalation of promise):一旦开始投入某项行动,即便出现不好的征兆,人们也会为证明自己正确而一条道走到黑。这些认知偏差让我们在做决策时轻视否定性证据、拒绝寻找更好的替代方案。为解决这个问题,组织应鼓励逆向思维,并要求员工关注否定性证据、提出反证。在团体决策情境中,领导者应安排一个“挑战者”角色来检验计划有无漏洞。


+ p( J5 u& f4 a2 Z' a) g  f

7)提示和备忘。有时一个简单的提示就能开启系统2,帮助我们减少对系统1的依赖、避免认知偏差;提示能够增强我们完成某项任务(如控制演讲时间)的动机。


$ j' R9 k/ q2 ^" O& b3 T

一个用提示的方法开启系统2的例子来自外科医生、记者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在《清单宣言》 (The Checklist Manifesto)一书中,葛文德回顾了2008年他在8家医院推行外科手术备忘清单的经历。这些医院的医护人员每次手术前都使用这份清单,在心里过一遍手术步骤。统计表明,医护人员使用备忘清单后,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比例降低36%、死亡率降低47%。

1 j5 W- b" R( k* ?1 m

设置系统规则。为减少认知偏差和动机不足对决策的不良影响,除上述两类决策环境设计方法外,组织还可设置一些系统规则。


2 @0 e; W4 S5 c' F  I

1)设置默认选项或强制规则。调整默认选项能显著影响个体的最终决策,在复杂困难的决策情境中尤其如此,组织可设置一些强制规则。


. [* I) h" \3 o1 k5 M6 A* q

2)设置自动调整机制。另一种克服认知偏差的方法是设置自动调整机制,弥补系统1和系统2的疏漏。例如,微软发现,工程师总受制于规划偏差(planning fallacy),大幅低估完成项目所需时间。解决办法是,管理者根据以往项目完成情况,建立进度自动调整机制。

选择合适工具

我们建议企业优先考虑设置系统规则,最大程度地降低个体行为带来的不确定性,使行为决策达到最优效果。如果设置系统规则不可行,企业就必须利用系统1和系统2的特点进行决策环境设计,引导个体做出最优决策。系统2的理性思考能力可以弥补系统1的漏洞,但由于个体认知能力有限,系统2无法覆盖所有决策过程。

* O: N2 a1 _$ j9 l$ d5 `, I1 Z, 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sitemap|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UG网-UG技术论坛-青华数控模具培训学校 ( 粤ICP备15108561号 )

GMT+8, 2025-2-4 23:55 , Processed in 0.0511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