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2163v816 于 2019-5-25 09:31 编辑
8 @& t; n5 |6 J. W. u
" d. w8 {& l5 M% ~9 f: p7. 4. 1制品在模具中布局的基本要求 ①制品或制品组件(含嵌件)的主视图,应相对于注塑机的轴线对称分布,以便于 成型。 ②制品的方位应便于脱模,注塑时,开模后制品应留在动模部分,这样便于利用成型 设备脱模。 ③当用模具的互相垂直的活动成型零件成型孔、凸台时,制品的位置应使成型零件的 水平位移最简单,使抽芯操作方便。 ④对于较长的管类制品,如果将它的长轴布置在模具开模方向则不能开模和取出制品; 对于管接头类制品,要求两个平面开模时,应将制品的长轴布置在与模具开模方向垂直的方 向上,这样布置可显著减小模具厚度,便于开模和取出制品。但此时需采用抽芯距较大的抽 芯机构,如液压抽芯机构。 ⑤如果制品的布置有两个方案,两者的分型面不相同且互相垂直,那么应该选择其中 使制品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较小的方案。制品在模具中位置的选定,应结合浇注系统的浇 口位置、冷却系统和加热系统的布置,以及制品的外观要求等综合考虑。 ⑥使模具在注射时承受胀型力的合力靠近模具中心,与注塑机的锁模力在一条直线上。
% |5 A# T# E# m
/ Y+ I* `. \, x8 Y D* K( U' `
7.4.2多型腔布局原则 (1)模具温度平衡和熔料压力平衡原则 ①型腔的布置应力求对称、平衡,以防模具承受偏载而产生溢料现象,如图7-1、图 7-2所示。制品形状不同采用对角布局,如图7-3所示。制品形状大小相同,但不对称,采 用对角布局,如图7-4所示。制品形状大小悬殊采用先大后小或大近远小布局,如图7-5、 图7-6所示。 ②浇口位置统一原则:对于一模多腔、相同制品的模具,浇口应从同一位置进料,尽量保证各型腔同时进料。 ③浇注系统进料平衡原则:是指熔料在基本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充满各型腔,以保证 各型腔的制品精度一致,尽量采用平衡式布局,如图7-7所示。分流道非平衡式布局,如图 7-8所示。具体的见第8章8. 4节。
" d7 ^/ `1 v+ r6 S; s& n) Y
(2)成型零件尺寸最小原则 6 I( K+ m! d& M
型腔排列宜紧凑,需要考虑模具钢材和制造成本。同样的制品排列方法不一样,其模具 7 m6 C. H8 `" m9 Q
的外形大小就不会一样,如图7-9所示,图(a)所示布局不合理,图(b)所示布局合理。
; _' {7 {8 y1 _& I/ y( d& k(3)分流道最短原则 ; m: f+ h5 V" @
分流道设计越短越好,减小压力损失、减小凝料浪费、有利于排气。
/ @ B' P1 _# ?+ N- P) `(4)便于加工制造原则 8 \0 ^! r4 Y- ?1 d f" B
多型腔的中心距布局应是整数,不能为小数,考虑便于加工测量。模具的设计基准最好与制品的设计基准。 7.5动、定模的分型面 / y2 S0 |" g" J6 W' D* e. B
从模具中取出塑件及浇注系统凝料的可分离的接触表面称为分型面。开模时,浇注系统 凝料有时可以和塑件一起取出,有时需要单独取出,因此,一副模具根据需要可能有一个或 两个分型面,分型面的方向可以与开模方向垂直、平行或倾斜等。分型面的形式和位置选择 是否恰当,设计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模具结构的复杂程度,还对制品的成型质量和生产 操作等产生影响。 4 \* V) u( u& L
7.5.1分型面定义
- D' z8 T7 f* c: F5 h; q& z/ Q7 c; H①分型线即PL线,指将制品分为动模和定模的分界线,也可以说是将型腔与型芯分离 开来的分界线。分型线应处于制品的底面或者不可见的、不起功能作用的制品边缘(不影响 制品外形美观的地方)。一旦确定了分型线,制品的分型线应一部分在定模,另一部分在 动模。
/ m1 \* h2 A3 x% V( l; A每一副注塑模都由两部分组成,在模具注射成型时,动、定模与模具闭合处的接触 平面即取出塑件及凝料的方向相垂直的面,叫做模具分型面,也叫PL分型面。分型线确定 后,将分型线向四周延拓就能确定动模与定模的分型面。 7.5.2分型面的重要性
/ E: @; q' z0 E& i5 S; s) w分型面的位置、形状、结构选择决定了模具结构及成型零件的结构。它不仅关系到塑件的正吊成型和脱模,也关系到模具质量的好坏、模具制造成本及制品的质量。
: T1 p: _0 X5 G分型面的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塑件的质量,决定模具的整体结构形式、注塑成型工 艺操作的难易程度,并与模具制造成本及工艺有密切关系。 ' R! x0 Z2 l( |
7.5.3动、定模的分型面分类
- k; a4 b$ K& c7 {( X. V4 E—般塑料模都是只有一个分型面,但有的有多个分型面。分型面按其数目及形式分类可 分为:水平单分型面、阶梯分型面、斜分型面、异形分型面、双分型面、垂直与水平分型 面、平面与侧面分型面等,如图7-10所示。
9 a" E; i2 R% B- `% t- S( Z
1 J3 r1 y- Z p! [5 \现在对比较特殊的分型面简单说明如下(有的复杂的模具三至四个分型面的都有,这里不作介绍)。 (1)台阶分型面不是同一平面的分型面称为台阶分型面。沿塑件形状分型,没有夹线,不影响外观,但分型面复杂,如图7-11所示,这个塑件的分型面有多种选择,最终的选择往往取决于客户的要求。
3 \/ g4 r- b% P" L# g(2)斜面分型面 $ b6 b8 d. p$ _
斜度越大,定位效果越差。斜面分型面要按分型面角度向外延伸〜10mm,以防 止型腔边沿崩裂,避免配模时滑动。落差较大的分型面,要考虑设置防止动、定模发生错位的结构。 (3)曲面分型面 4 U% \4 Z/ s0 s2 B- ?
曲面分型面的设计和斜面分型面大致相同,如图7-13中所示,A=5〜15mm,倾斜角 度a—般为10。〜15。。注意尽量避免无规则的圆弧分型面,非封胶面的曲面分型面注意要避空。
; G! `: w% q1 O8 r2 _3 X. k
! d6 L, C {+ R+ K ~$ A" [
, D; k6 N8 }3 F, o( a* t, s" W(4)综合分型面
4 v2 r3 r H( ~根据制品形状和模具结构的需要,将以上几种形状结合起来应用,形成综合分型面,如图7-14所示。
' z: Z, |5 S5 y3 A- A; m0 V8 |(5)侧面分型面 0 w( w7 B5 J8 B) c
①侧面碰穿的分型面。如果采用图7-15 (b)所示的擦穿,则成型塑件没有夹线,如图7-15 (d)所示,但塑件易产生飞边,而且飞边与侧孔平衡,使孔的尺寸缩小;擦穿时侧面最好有3°或以上的斜度。如果采用图7-15 (c)所示的碰穿,则塑件可以看到夹线,如图7-15 (e)所示,但不易出现飞边,即使有飞边与孔垂直,也不影响孔的尺寸,图中a取6°〜10°。如选择图7-15 (c)所示形式,可建议客户将碰穿孔的两侧单边做3°〜5°的斜度,这样就不会有夹线。
# A: Z& V0 I) a2 M/ Q2 `8 l②斜面方孔的分型面。斜面方孔优先考虑擦穿,这样可不必设计侧抽芯机构,如图 7-16所示,擦穿的条件是图中的a>3°,如果《<1°,则应优先考虑侧向抽芯。
# o, W9 ?5 [# W0 @, R& x8 a ③侧面有凸起的分型面。侧面有凸起结构,应优先考虑将分型面枕起,见图7-17。但 这样会有夹线,而且因为动、定模的脱模斜度方向刚好相反,两边的夹线会有明显起级,影响外观。如果客户不能接受,则只能采用侧向抽芯。 ; c( r( e; e9 p
④侧面插穿的分型面。碰穿是指动、定模成塑零件接触面垂直于或大致垂直于开模方 向,否则叫插穿。插穿是指从垂直开模方向的角度看,比较陡峭的分型面(大于45。)相互 之间的斜面相碰。由于是陡峭的插穿面,加工时容易过切,而且插穿面比较容易磨损,特别 是小插穿面更容易磨损,批量生产就容易出现飞边,而且修模也不方便。从模具制造方便的 角度来看,分型面上封胶面应尽量采用碰穿,避免擦穿,除了圆孔可以用插穿外,非圆孔一 般禁用擦穿。擦穿面的设计实例如图7-18所示。 6 q# w8 @1 j% e" ]( ~
+ I' L- Z* L2 ]
9 W0 O( `+ C. R- J1 q5 O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