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1顶杆布置的原则 ①顶出平稳原则 顶杆应尽可能地对称,均匀地分布,顶杆布置应考虑脱模力的平衡、平稳。 ②顶杆位置和顶出效果最佳原则 顶杆位置选择塑件能承受较大力的部位,如筋部、凸缘、壳体壁等处。顶杆数量最小, 顶杆直径宁大勿小(有时为了避免制品顶高顶白,宁多勿少,制品顶出安全可靠)。 布置顶杆位置时,对于深制品(通常为帽形),一般原则是把顶出部位放在制品最硬处, 如图15-8 (a)所示。除要注意顶出力量是否足够之外,还要确保塑件能被平行顶出,确保 脱模方便、取件容易。图15-8 (b)所示设计的顶出点设置在制品较薄处,不正确。
4 W" s) e) `( V& T" C
" L* Q1 m) y, z" n
顶杆应布置在制品最低点处,如加强筋、轮圈和凸台支撑等部位要多设推杆,如图15-9、 图15-10所示。图15-10中,图(a)所示结构带适当斜度的浅凸台或高度与直径的比例小 的凸台,不需要设顶杆; 图(b)所示深凸台下设顶杆,顶出的同时充当排气装置。
6 R2 ]/ J% w) f& l& r; O- W0 d' v: c e
③保证制品质量原则 顶杆设置位置不能影响制品美观。制品顶出后,应不变形不损坏,尽量避免产生附加倾 侧力矩,以防顶出后制品翘曲变形。 ④顶杆应设在排气困难的位置 如果顶出时在模芯和制品间产生真空,则应重点考虑排气问题。
0 Y4 {9 g3 V7 q' U15.4.2顶杆布置具体要求和设计注意事项 ①不要把顶杆位置布置在浇口对准顶杆的侧面或端面,因为过高的注塑压力和顶出力 会损伤推杆。 ②顶杆孔位置要求如下。 a.在型芯内部要求顶杆外形离塑件内壁至少为2mm (便于取件)。 b.顶针孔边与其他孔(冷却水孔)边最小应保持3〜5mm的距离。 c.顶杆孔的边缘与型芯侧壁的最小距离为0.13mm,如图15-11所示,以免因顶杆孔的 摩擦而把型芯侧壁擦伤。 ③顶杆数量不是越多越好,要适当,而且布局位置要得当。顶杆应设在脱模阻力较大的部位,如盖、箱类零件,侧面阻力最大,应在其端面均匀设置推杆。 顶杆可按需要布置于制品拐角处或靠近制品拐角处,或布置在加强筋与加强筋、壁与加强 筋的相交点上,如图15-11 (a)所示为加强筋的尺寸计算;丁字加强筋的尺寸计算如图15-11 (b)所示。如果塑件带有较深的加强筋或凸台,顶杆和顶管都可“自然”排气(二者存在间隙 配合运动,空气可通过)。要求顶杆配合孔和顶管配合孔必须很短,以保证空气通过时 ④顶杆的外径尽量取大值,当有特殊结构需要时,可采用盘状顶杆,如图15-12所示。直径小于3mm时,应采用阶梯式顶杆。顶杆不宜设置在塑件壁厚的最薄处,如需要时可采用盘状顶杆、断面形状为D形的顶杆。对于网格状塑件,釆用矩形端面顶杆较好。
U# A3 n8 Z2 \0 J$ c" e. V⑤顶杆位置设置在型芯内部和端面,如图15-13 (a)所示。顶杆位置还可设置在塑件的筋的下面和端面,如图15-13 (b)所示。顶杆端面与型腔平齐,或伸人塑件(髙于型芯)0.05〜0.1mm,如图15-14所示。 7 t) g: C, V, K) Q, f
⑦头部不平、斜面的顶杆要求如下。 a.顶杆面上加小平位,以增加顶出力,防止顶出时打滑,如图15-15 (b)和图15-16 所示。 b.顶杆头部不平的,其推杆的台肩必须做限位防止旋转结构。限位防止旋转结构优先 选用DME顶杆固定方法,如图15-15所示。 4 z4 S6 H) F/ t( ~' ?8 _2 X
& C/ o0 {' U% l& L8 k
$ F3 j# b( R( g2 }1 z* W4 j1 s/ x& s/ x! g' E
2 {0 V4 o; H+ b- m' }6 d' ]. f5 K; }% j( p; n$ S
% D. R: E0 {* X" t! G& m H- ~6 N5 Y8 P4 y9 s: K(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