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 z0 }2 c3 ?" M& z8 w5 t
为保证凸、凹模间的间隙可调整,在固定 块4与凹模块7之间特意设计了镶块(见图3-
, \" o9 |2 f( T43),并固定于固定块上,从而可用修磨镶块
6 ?$ F% Z/ @7 e或在固定块与镶块之间垫以薄铜皮的方法,调
" `# P' Q! L* b- n: O+ Y整凸、凹模间隙。 在工件的弯曲线长224mm范围内,由于
+ i6 X. ~- p. E# p! d9 u# {4 W每一处的弯曲高度均不相同,因此,对于要求. }" w) }7 s8 L( V& p
保证宽度的弯曲件来说,其每一处弯曲回弹的! q/ l, k+ i: u9 @
回弹精度亦会有所差异。又因为工件回弹的大' w2 P2 y0 J! v5 v
小是受模具间隙的影响,间隙大,则回弹也3 x c$ w# }! I$ P
大,所以可利用在固定块与镶块之间垫以厚薄# e- y7 @9 C" D8 _) ~) H* M
不等的垫片,有目的地造成凹模和凸模之间有* G N& M7 y! f0 ~
极微小的不平行,使其两端面间隙不等,使工
( q& M' t( ]: z, L. q0 V+ q件获得不同的回弹,从而可保证宽度尺寸: c( y t: ], `, d3 p* ?; R5 c1 C
精度。 整套模具的通用性好,只需要更换凸模、
4 V$ L: q% x8 R# S8 P6 U# n% V镶块或凹模块、顶料板即可用于不同宽度、料9 m7 Q# x# b1 C; {
厚且精度要求较高的U形弯曲件。 在图3-43中,固定块4通过圆柱销、螺钉
+ n$ b; K, R* b固定在下模座上,凹模块7在螺钉5、弹簧61 V v, t$ V Q6 B6 O: q
的作用下,紧贴于镶块3,并可在顶料板8、10
2 ?& C+ d; F5 `- K% c/ o% ^! s6 t6 m的作用下作小角度的转动,顶料板由上顶料板! c6 M! h+ n5 W3 p
8和下顶料板10两件组合而成,以便于试模中
/ r8 Q" q/ t+ |3 d. n/ V B. G调试修正,并使其具有良好的工艺性,其结构
8 F+ [" M$ l. Z# Q- `如图3-44所示。下顶料板10的下底面宽设计制造时宜偏小些,这样试模时不用修磨两侧斜面,只需修磨下底面或在上、下顶料板之 间夹以适当垫片,即可达到调整、控制凹模块转动幅度的目的;下顶料板的高度设计时应依 据凹模块7内侧斜面髙来考虑,以保证顶料板在其有效的行程中,凹模块能最大限度地转 动,而不受干涉。由于凹模块7可转动将工件压紧在凸模上,且转动角度受顶料板的控制, 而顶料板本身及行程可很方便地予以调整,因此,工件在模具中的弯曲角度较容易地得到调 整和控制。凹模块7及凸模2是整套模具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模具设计中的重点和难 点,凹模块7的截面形状及尺寸如图3-45所示。其上端3mm的台阶,用于工件定位时让出凸 包,模口圆角采用两种圆弧光滑连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弯曲凹模深度,以便于工件的弯 曲成形。27mm尺寸处的3°为转动角度,在试模时应根据工件回弹情况予以修正。M12螺孔位 于偏上的平面处,主要是使凹模块在未承受顶料板的压力时,其竖直侧面紧贴
& ^! ]6 P$ f# C2 X
两平面的交线处A,为凹模块转动中心。设计时,一般可考虑下列两个部位:一是与工 件底平面平行的A处(即与顶料板高度相同),如图3-46U),二是与工件圆角中心平行的 B处,见图3-46(b)。当转动中心选B处时,D点随凹模转动的水平方向位移量DD'为: DD^Btan2^ 式中B——凹模块宽度,mm; a—工件弯曲回弹角,(°)。
) N# B* H: [6 Y4 j, B5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