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华模具培训学校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青华模具培训学院
查看: 193|回复: 1

[资料转载] (1) 缺陷原因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6-10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w* O# Q) {) v$ K
模具设计制造后,成形的零件存在以下质量问题:一是毛坯自由
6 I; Q! K- ]6 G' v3 V部分(图4-95中6c部分)内皱,二是件成形后回弹较大,口部尺寸' Q( e' N( h) P- y6 g
多U4达不到要求。
分析起皱的原因,主要是6c部分的自由表面所受圆周方向压应力
6 \6 V, t. ?9 v. m) b' Q5 {! @过大所致。在拉深过程中,自由表面部分受径向拉应力和圆周方向压' S6 f2 q" n* p$ i0 ^" Q( M
应力的作用。随着拉深的进行,圆周方向的应变增加,因而其压应力
5 C1 u. ]  @7 T) b; v也增加。而在拉深过程中,凸缘部分逐渐蹢小,这部分的拉应力也逐
. h; ~5 b9 b, N5 L. v* a渐减小,材料流向凹模的摩擦阻力也逐渐减小,因而使得毛坯自由部4 V, a4 U6 P1 i. w  F* y; X
分的径向拉应力减小。
从上述分析可知:随着&部分所受圆周方向压应力的增加及径向
4 D6 m9 C! \7 y1 V7 N, ]拉应力的减小,起皱的可能性就增大。
(2) 模具改进
为防止起皱,就应增大拉深后期自由表面的拉应力,从而可使其压应力相应减小。为此,将原模具改进设计成图4-96所示的拉深模结构。增大橡胶的压缩量,从而使得随着拉深的进行,橡胶压缩量增加,压边圈2的压边力增大,这样就增大了凸缘部分材料向
凹模内流动的阻力,使毛坯6c部分的径向拉应力增加,压应力降低,防止了斜面部分的起皱,达到了表面光滑的要求。为克服拉深后的回弹,将第1次拉深的图4-94 (a)所示形状改进为
图4-97,通过增加凸缘及直壁部分,并配合适当减小凸、凹模间的间隙,从而增大材料向 凹模内流动的阻力,增大了其塑性变形量,以减小回弹。
4.7.3实例应用
图4-98所示浅锥形盘零件,采用料厚1mm的LF1防锈铝板制成,小批量生产。由于使用需要,要求零件光滑无压痕和压伤缺陷。
(1) 工艺分析
该零件由正、反两个锥形件组合而成,根据零件结构可知:零件外锥的相对高度为V* =12/90〜0- 13,属于浅锥形件,相对锥顶直径K = AA/2=56/90〜0.62,同样可计算出,内锥的相对高度为0.22,相对锥顶直径为0.63,半锥角a41.2°。
根据零件展开料计算公式,若不考虑内锥的成形,
将该零件看成为大端直径为邦0mm,小端直径为邦6mm的平底单个圆锥体,则可算出其毛3 M) U8 [8 A  O) P) n: s! P
坯尺寸D为妁6. 3mm (由于零件对髙度尺寸要求不髙,故考虑不增加修边余量),故外锥的
图4-98浅链形盘结构图
极限拉深系数为极=^/D = 90/96. 3 = 0.93,毛坯的相对厚度U/D) X 100= (1/96. 3) X 100=1.04,査表4-18可知,该锥形件所能达到的极限拉深系数[饥极]== 0.655,显然,外 锥能一次性成形,又由于半锥角a为54. 8°,则拉深变形程度很小,拉深后回弹较严重,为 消除这一缺陷,应带压边装置进行拉深。
同样,对内锥的分析计算表明:内锥变形程度也不大,尽管比外锥要大些,但一次拉深成形也是没有问题的,由于内锥的半锥角a

- [4 i8 b* T+ X! V8 G, y- V
. 2°,成形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拉深后回弹较严重,而外锥的存在显然有利于回弹的发生,尽管内锥的成形可能会加深外锥底部所受的拉
5 s8 I/ }' n$ N( Z3 Y: U9 `
应力,但由于内、外锥的变形程度均不大,因此,可判定两锥形件组合后,零件经一次正、
! `* `: ^( J) x5 ~- G反拉深后便能成形,且有助于控制其相互间的回弹,又考虑到零件对成形表面要求较高,不
0 j) I' M5 w+ t- v5 _3 S采用压边装置有利于零件光滑外观的保证。

  {+ ]- B! d4 r1 x8 g4 R3 e* M, i
发表于 2019-6-10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啥也不说了,楼主是铁杆级的ug爱好者,就是给力!UG论坛更给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sitemap|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UG网-UG技术论坛-青华数控模具培训学校 ( 粤ICP备15108561号 )

GMT+8, 2025-4-2 10:29 , Processed in 0.0494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