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华模具培训学校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青华模具培训学院
查看: 4380|回复: 1

Teamcenter在江铃的实施介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2 0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保持和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了很多企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 p# o# i; J- X) f4 J7 u
4 v2 ~* u; ?, |3 Q. m  ~' j, m0 ^    PLM产品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是行业中排名第一的企业数字化制造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管理企业所有的产品及工艺信息,最大化地提高产品设计重用率,实现可视化协同设计,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e( v9 z( L: h7 w( Q* y
3 L; ?; B5 n* G$ S+ ^! S; ~
江铃汽车股份公司的产品有两类:一是FORD品牌产品,FORD品牌的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由全球FORD统一规划,其产品数据管理平台在行业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二是江铃自主品牌,自主品牌产品数据一直处于无系统管理开发状态。针对JMC自主产品,江铃于2008年7月份开始实施PLM项目,引入ugS的Teamcenter 2007,经过近一年半时间的努力工作,项目组完成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与配置、内部验证、用户接受测试、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于2010年1月份系统正式在JMC的第一个项目上线运行。
( l, Q6 A# a: j- z& k. \6 x
发表于 2011-1-26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类文章和文学作品。
! y2 j" G3 v: x- O  1.理解:(B)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义。 , G) r( h  L- V( A0 u: l
  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 D0 M$ V9 c0 K* D9 p- Z; a  3.鉴赏评价:(E)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8 q% h7 @& n0 i' Y5 @0 @: Y
  一、理解(能力等级B) 5 |: n8 r& l: ^" h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 ]) X7 P, F8 o4 V: O- K' O  题型示例: & k6 R; c- F$ e# @) w( v' ^7 t, D
  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 N7 S5 z5 K/ Q/ z- E6 x: d   (2001年高考《门》)
' V7 h$ L% i3 i: w$ |% j   w 门 " ]* A( R: B  ?$ l
   (1)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 L* y/ N4 h1 w, K4 w
  (2)没有人知道,当他打开一扇门时,有什么在等待着他,即使那是最熟悉的屋子。时钟滴答响着,天已傍晚,炉火正旺,也可能隐藏着令人惊讶的事情。也许是修管子的工人就在你外出之时已经来过,把漏水的龙头修好了。也许是女厨的忧郁症突然发作,向你要求得到保障。聪明的人总是怀着谦逊和容忍的精神来打开他的前门。
1 c7 D/ Q- ^3 ^% K# ]  (3)门有各种各样。有旅馆、商店和公共建筑的转门,它们是喧闹的现代生活方式的象征。还有古怪的吱吱作响的小门,它们依然在变相的酒吧间外面晃动,只有从肩膀到膝盖那样高低。更有活板门、滑门、双层门、后台门、监狱门、玻璃门……然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而是一扇窗户。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儿造成悬念。
% T" U$ o: t5 A' x  (4)开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当侍者用托盘端给你晚餐时,他欢快地用肘推开厨房的门。当你面对上门推销的书商或者小贩时,你把门打开了,但又带着猜疑和犹豫退回了门内。彬彬有礼、小心翼翼的仆役向后退着,敞开了属于大人物的壁垒般的橡木门。牙医的那位富于同情心然而深深沉默的女助手,打开通往手术室的门,不说一句话,只是暗示你医生已为你作好了准备。一大清早,一扇门猛然打开,护士走了进来:“是个男孩!”
5 \" J8 h9 I6 m1 y2 ~  (5)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 C# N! x0 Z0 G% D% a( V1 l3 C6 t  (6)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者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一扇门轻轻关上常常是生活中最具悲剧性的动作。每一个人都知道把门关上之后接踵而来的揪心之痛,尤其是当所爱的人音容犹在,而人已远去之时。
% Y- q  D7 o9 V1 W  K9 w* _- f  (7)开门和关门是生命之严峻流动的一部分。生命不会静止不动井听任我们孤寂无为。我们总是不断地怀着希望开门,又绝望地把门关上。 ; X3 l) s" e1 G4 i
  (8)一扇门的关闭是无可挽回的。至于另一扇门是不存在的。门一关上,就永远关上了,通往消逝了的时间脉搏的另一个入口是不存在的。 : x+ r: d$ v7 H; B
  方法指津:
9 b" x% }2 I7 O5 j6 p  1)将要求解释的词语/短语还原到文章中。
. G8 `% V. L6 t9 @3 V  2)研究解题要求,确认有效区间。 " d1 }/ W, z. {( O) I+ @
  该词在第一段,但该段很简单,并不能找到解释词语的相应内容。
( n" r* H9 F4 M$ B: @3 p7 G7 X. L  要求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义,不是写“门”的含义和种类,所以第二、三、五段应排除;也不是写开门或关门的方式,所以第四段要排除。剩下的段落含有直接解释词语含义内容的是第六段,因此确认有效区间是第六段。
! k4 |* O% h: M# T  结合语境,捕捉有效信息。
8 {2 C" r, d/ v6 Y, G  o9 ?  “开门”: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开门”的含义:预示着一个新的发现、一个新的开始。
, x3 \1 V- R3 \/ x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 ( M4 _4 ^3 h  ^1 r( l( c
  “关门” ,“关门”的含义:意味着一个结束。
2 G! E( i% G5 R$ j% P; x- F  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
/ o/ i/ y% u' n( J  (1)依据词语所在句子的内容
7 e0 Q5 n& }1 T1 C8 k, z   理解文中词语含义,不能把词语孤立起来谈,得把词语放在句中,甚至有时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和主旨来分析。例如2006全国Ⅰ卷《阳光的香味》就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L  o9 v% b6 a# V# o
  文章第二自然段,内容见《任我行》P215页。 0 g4 Q+ K7 S& y1 G. R' a
  一般都是说“听声音”,不会“想着声音”,这篇文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仔细分析,原来这里说的是植物成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当然用“想着”比用“听”更合适。而且展开想象,发现这里面还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比“听”更富表现力!
- `! S# w% U: `( W  ( 2)依据前后句述说的内容
) t7 ]2 I- Z" Y$ |$ ]  词语所在句子前后句述说的内容,是词语更大一点的语境,也是解释词语的依据。   x% @" L; \! f. l. ^! J
  例:……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时,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有些人还绘声绘色,说他如何世故,如何脾气大,爱骂人,如何睚眦必报,总之,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中国有句成语,叫做“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也可以将真相埋没。我于是相信了,不敢去接近他。(唐弢《琐忆》)
* {. X0 M- p, Q4 r$ _) J) V* t9 M  在这段文字中,“议论”是什么意思呢?
2 m4 ]1 @+ s' K7 T8 @# f  文中所说“议论”的内容不是事实。接下来引用一个成语并加以分析,再则“不敢去接近他”与上文“总之”领起的句子相对应。 % v% X$ O' O6 n9 u6 e' {- {' F
  据此可知,这里的议论,就是造谣毁谤。
  {7 d0 E0 s# F: W% n" y/ ]( r! p  (3)依据相关文字的思路
" W2 Z5 F$ z+ A! z9 Z! M3 _* T  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要靠对相关文字的思路作分析来解决。
8 }0 z0 S7 N2 g4 I7 ~  \  例: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鲁迅《拿来主义》) 4 K6 d( Y& H: g! d' J3 n, S# h4 J! Z
  文中“抛给”是什么意思呢? 0 l( T: Q  Q) p; s- [1 I4 L
  鲁迅说“抛给”不同于“抛来”,但可称为“送来”。这“送来”是什么意思呢?跳过一段才说“送来”的具体内容。根据“送来”的东西可知,“抛给”就是列强对我国的经济侵略和文化渗透。   w' I$ ^8 E: x& F; S& o
  测试反馈:2003上海题
/ g* g. H3 B2 s: g  s   横在山之陬,水之滨,卧在江南烟雨里,北国迷茫风雪中,无论石拱的,木架的,无论藤编的,舟浮的,简素、玲珑、野朴,永远是小桥的品格。比之现代的长堤大坝,小桥没有宏丽的桥头堡,没有高大的石墩跨梁,甚至连雕龙绘凤的栏杆也常常略去。就那么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
8 {3 d( a* a- b; {3 g  “简简单单、潇洒出尘的‘一’撇”中“一”的含义是: 简单的外形,朴实的品格
0 X' ?; C! `( T7 j2 ~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的含义
" i" \. E  l% |6 \- Y6 c; t  题型示例:例:在都市生活中“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的含义是什么? , x1 M+ @& i( ?2 \, [7 w6 D! T1 ?' w
  1)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
6 u) n. E) H. Y8 M& V$ x, ?1 z, T; h   考查一个句子的理解就要首先找这个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或者短语)的本义、词性和结构做出把握,然后从引申、比喻的角度进行联想,推理关键词的可能含义,进而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 n7 h+ M9 O% B8 S* A; w) @6 i
  “扮一个牧童,扮一个渔翁,装一个农夫,装一个走江湖的吉卜赛人,装一个猎户”的含义是什么?
4 D* S! o$ r; r   世界上的人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提到这几种人?这几个人的身份关键词语,其中“走江湖的吉卜赛人”更容易启发学生想到自由的流浪者,因而知道选择写这些人是因为他们都是最无拘束的。对“装”、“扮”这两个字的审视,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关键字从本义上就突出了原本不是而是化装而成,考虑到文章的主题是追求自由,从而得出作者是想要表达在都市生活中原本并不自由的感叹。 9 ^; G* l( M7 V$ c  o; b+ G( d. C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 ^1 @" }/ e0 u
   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 @: @' n( H4 Z* a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 h) Y7 r9 V1 b' W  Y  这是一个信息量极丰富的长句子,阅读时自然不能放过。在这句话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重要信息一般是抓得住的,还有没有其他信息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状语中隐含一条重要信息,即高度评价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的价值,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再研究下去还会发现其他重要信息,如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构成及其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等等。 9 w, _7 r" i* V5 g2 R
  例:后来这样办了,完全按照托尔斯泰的愿望。他的坟墓成了世间最美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坟墓。它只是树林中的一个小小长方形土丘,上面开满鲜花,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这个比谁都感到被自己声名所累的伟人,就像偶尔被发现的流浪汉、不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埋葬了。 谁都可以踏进他最后的安息地,围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栅栏是不关闭的——保护列夫·托尔斯泰得以安息的没有任何别的东西,惟有人们的敬意,而通常,人们总是怀着好奇,去破坏伟人墓地的宁静。(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记1928年的一次俄国旅行》) & y' f* m5 z  ~; W! G) L$ G
  本例画线句子是一个复杂单句,主语是“伟人”,即托尔斯泰,谓语是“埋葬”,而“就像……被”是四个状语。据此可知,这句话的基本意思是:托尔斯泰逝世了。而有的同学理解该句是却在定语和状语上纠缠,而终于没有搞清其主要意思。 / F9 F# L1 X6 T; D8 y
  这种方法在社科文、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中用得最多,也行之有效。 5 r/ A7 P- d$ ^! `/ N
  3)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具体地说,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这种方法的本质,就是分析相关的语境。
9 h3 h1 O% l0 E; K. S* }  譬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七段首句说“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h6 k9 a! a" L* ^; b/ A
  许多同学都觉得无法回答。其实其前文是评述马克思在科学上的贡献及其对其他科学家在科研成果上的关注,其后文是评述马克思的伟大革命实践。再依句“因为”和“首先”可知,这句话是说明马克思为什么重视科学研究。于是本句的意思是:马克思重视科学研究是为了用科学来推动革命实践。第六段有这样一句话:“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这也可以证明我们的理解是正确的。 " |9 s1 `6 S9 u; [) F* E
  理解句子应注意的问题 , x# T5 j# p# }2 {  A' e3 p
  主要应注意两点: 8 t  B+ x& W! J1 r' n
  A.不要人为地“拔高”
7 R  u, B4 x* U4 z' `0 T+ h   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如例2所举《世间最美的坟墓》中那一句,有人解释为“表明托尔斯泰与底层民众融为一体”,就是一个典型的“拔高”式的理解。
& P/ j% A" h+ \+ r' c  n: F  B、切忌断章取义。
# ^& f) f, i4 {0 i0 v$ V  做这类题目不能一叶障目,仅仅以考查句本身为依托胡乱联想,而要以上下文和全文主题为语境来合理推理。 5 S) W2 Q+ r3 Q1 T& q
  测试反馈:(2004年)天津题简要阐释划线句的深刻含义。 " D1 g1 O6 E  O
  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 [' J  I4 e) y- N  ① 人生如书,书如人生。 5 \( o/ I3 b8 p. c8 F7 a5 X  j/ c1 Y
  ② 人生诡谲,犹如书林杂芜。 3 \' j6 C5 N7 @' I! B4 E0 r) j
  ③ 人生要追求活着的真谛,犹如要从书
2 C. B4 }& X( H, `; C   林中淘出善本精品。
' `# m. b8 N# }% M9 ?: X  3、句子作用题。选取文章的某一句话(或者某一段话)为素材,要求学生分析它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 , o/ N, m* [! c. z
  这种题型在回答时应坚持三个原则:
6 A8 R4 ]& c8 q- X  (1)、从内容上分析,被考查的句子呈现了什么信息; 7 r' g5 W4 d+ M& y& l
  ( 2)、要确认所使用的表达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 q0 j# h8 Q8 h$ Z# n0 l
  (3)、从篇章结构看起到怎样的作用。根据考查句出现的位置不同,考查句在文章结构中常见的作用有:开篇奠定感情基调,开门见山点明主题;中间部分的句段承上启下;还有对比、衬托、凸显主题,卒章显志等等。 . u0 ?; L. a& {& Y( p: ^2 ?6 d
  例:2006全国Ⅰ卷《阳光的香味》 6 l  b2 J! P0 U. e# M- I9 P
  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 ~  W: W0 n5 ?9 b, K- k
  这句话 写“阳光”的作用, “耀着金色的光泽”是阳光带来的良好的收成和劳动的美好;“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是阳光带来的健康的体魄和阳刚之美,这都是大自然的赐予,这是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结果,与下文写轻年农夫扎根农村,回归自然,以及感受阳光之香照应。 : F2 [+ @2 e2 S% g7 [. E- ]/ X7 _4 e4 O
  二、分析综合(能力等级C) # X( b" w# V4 `5 o/ i/ m' b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0 F% g4 o5 X4 e  n, p9 u& f   命题要求考生根据答题要求将零散的信息要点用原文的词语或自己的语言组合起来。不少试题有字数要求。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命题多是围绕作者的情感、人物性格、事情产生的原因等来设计。可作答案的文字散见在文中,涉及面很宽,干扰信息也很多,要筛选。筛选后要求考生将将有效的信息加以概括并表述出来。
8 `5 I& R% h, Y: Z$ X6 z  如何正确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
* o8 |+ _7 Z; `' ?. J: H2 W% m  P  1)、从文章内容突破。要准确地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阅读时要学会综观全篇,善于抓住体现文章主旨表达作者情感、反映事物特征、显示文章脉络的语言以及文中的主要观点。加强阅读的目的性,增强筛选意识。 ' t1 `' Q/ G9 ?7 O# o
  2)、从题目本身突破。解题时不仅要读懂原文,还要正确理解题意,准确组织表达文字。因此,又必须弄清楚题目要筛选什么,在什么范围内筛选(对象概念的外延又多宽,在哪一段,哪个问题上筛选),要如何回答。 4 Q7 r, d% \' D9 x8 m* a. S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 L* o- `2 q1 @1 U# \
   主要有如下要求:给文章或段落划分层次,归纳文章或段落各层次的大意,理清文章或段落的行文思路,找出文章的线索等作出评价。命题检测考生文章章法上的有关知识和快速整体阅读能力。 4 l+ a8 k' m7 x" D6 S
  如何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 X3 a' _: U. }; S& H! F5 [# Y! t/ ~
  1)抓文中标志性语句。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言,具有提示、总括、承上启下等作用。其中关联词和标点的提示功能也值得重视。 + r& \: S7 C+ b" k  k$ W
  2)扣文体结构特征。记叙文、散文、小小说常按照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组织结构。 ) [$ X. f5 O. b% Y. o( E3 M
  议论文常按照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组织结构。本论部分的结构层次大致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四种。
: i" \7 Y! {, m% k  m  说明文或者按时间、空间及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组织结构,或者按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组织结构。
* X- w! |( q" D9 r8 E! l  3)把握语句衔接特点。一般说来,句与句之间的排列与组合大致有三种情况,即并列、承接和总分。这三种情况可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 1 m$ K! ]2 h+ ]- ~# e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 X7 K8 Z5 |! d& D! p
   考查的内容主要有:对整篇文章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概括;对某一个段意的概括;根据一定的要求归纳要点。 ! u5 y% H2 E" q) s1 M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文学作品阅读的常考点。
) I3 l3 M2 t" c  归纳、概括的方法 " z; X9 _4 d2 m1 _
  (1)摘取法: 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因此寻找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是最重要的途径。尽量剔除描述语言,而找出概括性语句来概括内容要点。这些概括性语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段的首或尾或中间,概括时,只要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概括的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这种方法,就叫做摘取法。 1 f  D" ~* u3 A% `
  题型示例:从文章的第二段看,作者为什么欣赏冬天的树? ( 2004年广东《说树》) 6 M- J2 D% }% V1 q
   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抖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洒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
/ ^- P# ^" C: K* Z& O4 u  因为冬天的树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
+ S% K' D2 W& ~/ n) L8 c, C   测试反馈:“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 ( ^( Q; |; u5 Z
  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
/ |) |" a: m' C; u/ D0 G& V7 @" M" J$ s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 V' |' J. p+ D; d* S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 ) S6 P/ D6 ?1 m0 N
   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子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2002年高考《话说知音》) % s) [! X6 H2 U7 d8 R, i( M% N3 Z* I
  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 ^4 L6 U, K! Y6 N! ?0 z  找出有效区间:原文第二段中说“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依据句中“这”指代的内容,就可以对本题作出回答。 “这”指代的内容:“当他将仰慕……变成了他的化身” 4 y, P& q# H! ^# m
  提取主要内容,寻找表达主要之点的重要词语。概括这些文句表达的内容可以看出两个侧面: - V9 K5 b" ~* x; }1 C# ?
  一是俞伯牙 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 ”,二是钟子期 对琴声“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 ”,“神奇地领悟和熟稔”。 # i" T" Q% b2 b# B( P" ~! V1 r
  答案: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8 P) h; r2 f  w* |  (2)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 P4 ^5 H$ Q* o" `   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
$ M+ M9 o" j! L  威廉斯根据吉尔福特的理论,经10年实验,数百名教师参与,归纳出18种创造思考教学的策略。威廉斯认为,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学行为,以教材或教学内容为中心,而现代教学则特别重视以学生为中心,这两者都忽视了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只有将这三者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他曾设想过在不同学科中通过教师的教学模式来引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威廉斯的研究。由于其设计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益。
8 H: [- O9 K7 N2 I: X0 Q  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有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显著的效益?答案不超过60字。
4 E$ }3 y1 q' Q' [% Y+ j2 s  本题要求归纳文章局部的内容要点。怎样回答本题呢?首先要分析这段文字的层次。这段文字首句是概括性语句,为一层。下文“威廉斯认为”、“他曾设想”各领起一个层次,最后一句是结论。首句包括两个要点:①有吉尔福特的理论作根据;②有数百名教师参与,有10年的实践经验。中间两层包括两个要点:①正确理处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②探求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这四点就是威廉斯研究成果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接受并在实践中收到显著效益的原因。这样的归纳自然是正确的。如果不是这样通过层次分析来归纳,就会出现要点不全的毛病。 # G7 I- A6 i+ E! N" H1 {
  层次分析的途径主要是辨类型、归意群、找标志。
$ T. c7 t4 K: \! H  (1)分辨类型。 类型从表达方式上说,分为叙述段、描写段、说明段和议论段这四类。强调分辨段的类型,是因为段的类型不同,其写作思路,结构特点也不相同。一般说来,说明段、议论段往往有中心句,主体句则围绕中心句展开,有时还有小结句。叙述段、描写段往往没有中心句,各句围绕客观存在的中心意思按时空或逻辑顺序展开。懂得这一点,有助于段内层次分析。 (2)归纳意群。层次分析是着眼于内容的分析。所谓归纳意群,就是以句为单位,把句意密切相关的句子按意义归纳在一起,并以此为根据来划分段内层次。一个意群,就是一个层次。
" E' q" _1 R* H' y4 ~" r  (3)寻找标志。一般说来,段内意群之间往往有标志性词语或句子,如标先后顺序的词语,表递进或转折的句子,或者提示性、小结性的词语等等。找出这些标志性语句,有助于准确归纳意群分清层次、概括层意。 + m( W7 ~, d$ X$ B, K7 \
  (3)提取精要,独立归纳   b. b1 v  \% o" p7 M
   有的文章,虽然有概括力强的语句,但与试题要求归纳的角度并不一致;也有一些文学作品并没有相应的概括语句。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求我们根据要求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独立概括。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定要思路清晰、用语准确、抓住要点。
, s5 i, J  X( K) J/ l9 M  例题;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2003年高考《乡土情结》) 7 E( @  H; Q% i7 V+ C: F+ F1 v. z% y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 \2 m) X& l0 q8 l
  信息A: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信息B: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信息C:悲欢离合的家史。信息D:邻里乡亲
. n* v9 K% R0 C. A+ E9 [" y  方法:第一步找相关语句;第二步逐句提取信息; 第三步根据题意对选出的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表述。 ! m2 k' b3 b) P$ i+ @
  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 E* b) A& x" i  背景资料:抗战刚刚胜利,渴望和平民主的人们对国共之间的谈判还抱有希望。但是,战后国民党政府种种丧失民心的政策,特别是蒋介石派数十万军队进攻解放区、挑起内战的事实,激起了人民普遍的不满。于是,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反内战呼声迅速传遍了各大城市。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云南大学等校学生、教职工6000余人于11月25日在西南联大校园内举行反内战时事晚会。国民党云南当局竟采取野蛮手段,派特务混进校内捣乱,派军警包围学校,并鸣放枪炮进行威胁。从26日起,昆明大中学校学生开始罢课。12月1日上午,国民党云南当局指派大批军警、特务分头闯入西南联大、云大等校,大打出手,并向校内投掷手榴弹。罢课师生被炸死和打死的有4人,被殴打成重伤的有25人。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一二·一”惨案。惨案发生后,昆明各界人士继续以悼念死者、送挽联、安葬四烈士等方式表达了他们对反动派的抗议和争取和平民主的意愿。时任西南联大教授的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坚决主张罢教声援学生运动,对有些教授瞻前顾后的态度极为不满,于是作《人·兽·鬼》一文。
/ Q" Q  ?8 h+ b: A' V9 ~* e  文中成人们的议论大体反映了哪几种态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每种态度的概括限用4—6字) 4 ~6 _6 V1 M+ j3 ^6 a
   “议论”,就是用破折号标示的七种议论。从各句“议论”的内容看,前两句“大体”上属一种态度,即起来斗争或发动全村打虎;三四两句及最后一句属于明哲保身的态度;“虎在深山中”一句是是非不分;下面一句则是是非颠倒的态度。因为试题要求是“大体上”的,所以不必一一概括;概括时要抓住主要的文句,即鲜明地表示某种态度的文句,否则要点会遗漏。
1 g; l/ b. P( d1 J/ V6 X' ?; v  兽·人·鬼 闻一多 / I  b0 a1 d2 l$ O) Y/ u. z
   刽子手们这次杰作,我们不忍再描述了,其残酷的程度,我们无以名之,只好名之曰兽行,或超兽行。但既已认清了是兽行,似乎也就不必再用人类的道理和它费口舌了。甚至用人类的义愤和它生气,也是多余的。反正我们要记得,人兽是不两立的,而我们也深信,最后胜利必属于人! ) ?! U) G3 A/ g5 W2 O" M
  胜利的道路自然是曲折的,不过有时也实在曲折得可笑。下面的寓言正代表着目前一部分人所走的道路。村子附近发现了虎,孩子们凭着一股锐气,和虎搏斗了一场,结果遭牺牲了,于是成人们之间便发生了这样一串分歧的议论: ) p" G0 P- L0 k
  ——立即发动全村的人手去打虎。 9 j) J. P  C6 W0 ~7 W1 Q
  ——在打虎的方法没有布置周密时,劝孩子们暂勿离村,以免受害。
+ \6 {: A+ U  r8 q; R3 e  ——已经劝阻过了,他们不听,死了活该。
! I3 U# m- U1 k. N  ——咱们自己赶紧别提了,免得鼓励孩子们去冒险。
  j9 `7 V4 |& k  ——虎在深山中,你不惹它,它怎么会惹你? ! e  d/ X2 _/ T" ~
  ——是呀!虎本无罪,祸是喊打虎的人闯的。 5 I- B5 y+ h  h
  ——虎是越打越凶的,谁愿意打谁打好了,反正我是不去的。
& s3 D. H! S6 i/ X4 p% v$ B4 \' A  w 2004年北京春招《雁阵》
" B1 h+ C6 ?5 i: l6 r/ F3 k7 O  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的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 2 }$ v0 z) T/ {) `8 O
  相关语句:
& L4 z' j- \! V9 p4 x$ J  A、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驼爷喃喃着。驼爷是个护林员。 $ [& t) j* W; g
  B、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 - _1 p, b' w" v3 d  k. s6 U3 f
  C、嗬嗬嗬,驼爷笑了,笑得极坦然。
8 l; s2 V* R. m% c, t+ g* P& C2 _; r  D、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
! m* s2 _" j5 n2 F# ~# }8 ~3 P  E、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 1 O: N! Z* C6 K* [& D, W" j
  信息A、他是个尽责的护林员 。信息B、面对威胁时的表现 。信息C、坦然 。信息D、想说服狗娃。信息E、关心狗娃的父母 9 `& f- c1 B7 X8 N6 I2 V5 [$ K5 Q
  ①忠于职守。②面对威胁\不退缩。③坦荡。④自信(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⑤关心他人
7 _0 G; l* P% ~2 L  归纳内容要点应该注意的问题 3 b* s8 r% N, I  t
  归纳内容要点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清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还应注意两点: $ p0 N) R1 j) Y* q; E- O( C1 S
  (1).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 O! h! ~% ~# o+ }+ C. S  这是就独立归纳而言的。尽可能用原文中的重要词语组织答案,可以防止归纳的不准确。 . W# {: `, ^6 Q5 [5 @$ U; p
  (2).防止要点遗漏 0 a" j2 l. ]4 @" h
  要点遗漏,答案便不完整。防止的方法就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 $ `' m# b7 p! K! X) K, \( h9 ]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O4 z% p- E" i   要求主要有:概括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态度;分析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辨析作者同文中转述他人的观点的异同。采取的方法以下几种: . e4 h: s' t8 u+ G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 j9 E  _& E' w4 K9 l" L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分析事例、引文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 m6 `( K8 `- m# A! m/ |; {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1 |' P  f. k: j+ m( m1 s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有时,还需比较不同观点、态度,用求同存异法突破。 $ y3 J" k0 F0 I
  4)巧借注释、旁批,从背景材料突破。
$ |+ V! ?( n9 P, w! Q6 a  三、鉴赏评价(能力等级C)
, G, l, Q9 V2 P! X( Z6 D' r1 }  1、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 $ Z: L. ^- [- E$ \; z' M& B
  文学作品的形象既可指人,也可以是物。鉴赏人物形象要求我们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理解人物在作品中活动的原因和时代意义;鉴赏物象要求我们准确理解物象蕴含的意义。 4 N6 n4 ]6 Z2 r! s2 |2 I
  题型示例:请结合阅读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2001年北京春招《黄土》)
. w) y. [: C/ }6 N% k7 r  ①父亲是中国老一辈农民的代表;
4 U6 ]7 y! w1 Q4 m/ a  2、其次要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
; _$ o# z( X1 n4 @9 @& i7 s  答案:②勤劳,直到临终念念不忘的还是锄头、庄稼、收割;③节俭,对自己十分悭吝,舍不得花一分钱;④善良,与世无争,惟一的祈求是过上安稳的日子;⑤精神的贫困,关心却弄不明白国家大事。 ) w" v4 c$ E+ x  A, ]( Z
  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 G7 q% i2 b* d* x; ^   文学作品的语言包括叙述人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这两个方面。所谓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鉴赏文学语言,就是要透过文学语言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来品味其中的精妙之处,准确领悟其所传达的语言信息。 9 g4 x1 S/ z& x- m
  请你从取材和语言两方面,对本文做简要赏析。 $ N' A$ P) t6 `% x! C  m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地等着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面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候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2005年福建《日历》)
, I, p7 M+ H  }) c( F3 V  语言方面:
" M2 a; o8 t8 x( t* G  ①寓丰富的感情于平实的语言中。本文的语言是平实的,却蕴含着作者对日历、对生命的真挚感情,读来令人感到亲切而有意味。
2 _' o" J, s/ K$ ^; m" i2 f$ @  ②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 g1 `0 a' L3 Y& u5 @( F3 j
  对高中毕业生鉴赏语言的要求只是初步的。从历年来的高考试题看,主要是考查1.说出运用某种语言技巧所表达的内容,如说出某个比喻句的比喻意;2.说出运用某种表达技巧的表达作用。
1 f3 \, O9 j. a4 Z   鉴赏语言应注意的问题: (1)要结合所表达的内容作分析。 . X! g. X4 P' f* G# O' e
   语言是为表达内容服务的。鉴赏语言最忌讳的是就语言谈语言,往往用“生动、形象、强调”这一类套话来代替具体的分析和鉴赏。 ! c9 I+ _' o, _3 j. f' V  p
  (2)要分析语句的组合关系。
$ `! J. Z, ?* ^& Z: d) o  k- e: ]  E% }  所谓组合关系,包括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组合关系。譬如,分析动词的表达作用,一般结合着它所带的宾语作分析;分析形容词、副词的表达作用,就要结合着分析受它们修辞、限制的中心语作分析。有时某种语言技巧是因完整的句子来显示的,就要作结构分析,这样可以帮助提高鉴赏的正确率。
1 {5 l3 V, y* N8 @- e% A  (3)鉴赏评价思想内容:
# ~$ p( Y9 F: x* [  A、什么是文章的思想内容 2 r, E5 x, f* Q0 _% f3 m8 m
   文章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说,主要是指两点:
, h, {! a6 W& z% w. L  一是文章所运用的全部材料,材料是文章思想内容的主体。没有材料,就没文章可言。一般说来,在议论性文章中,作者所用的全部论据,包括事实论据、事理论据以及证引的各种文献资料,都是材料。在说明性的文章中,作者所介绍的事物和引用来说明事理的文字,也是材料。在叙述性的文章中,作者所叙之事件、所写之景物等,也是材料。
7 Z. _& D1 K/ A0 E3 {  二是作者运用这些材料所表达观点、见解、主张、感受和思想倾向。作者凭借材料所表达的观点、见解、主张、态度等,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灵魂。材料与观点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4 F7 ?3 k3 _' u0 R0 k3 R5 t1 k
  B、什么是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 A' z* E# o0 Y2 O8 J' M& T3 [, O  高考所说的评价思想内容,主要指下列三点:
- n' i7 b1 @, F* A' ?6 G1 {5 E% O  a.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
8 p7 j/ y( u7 `   在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要靠材料来证实或表述的。因此,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是评价思想内容的一个重点。从试题来看,有要求说明文中的材料表达什么观点的,有要求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的,也有要求概括材料本身的要点的。 & ?0 s' c- E  q" S' g2 r! l
  “《叶子时期的梅》分析文章引用叶芝诗的目的和表达效果”,便属于评述材料作用的试题。
% B  F. K3 b6 y2 L/ C5 Q% H  W  评述材料在文中的作用,要坚持观点和材料一致性的原则。从操作层面说,首先要准确理解材料本身的含意,同时要分析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这些材料的,分析运用这些材料的前后作者说了哪些话。 ! A: g6 j7 M6 A
  b.评述作者提出某种观点态度的原因
$ x4 v; Z" J) o( I' {; Z   譬如《徜徉梅岭》第14题:作者为什么说“用‘徜徉’形容初登梅岭的感觉,似乎比较贴切。登梅岭是无法迈出急切的脚步的”?
# N4 J' a7 f1 c; X  又如2001年全国卷第22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 ]8 m5 W+ G1 e( O6 `. S
  这类试题实际上是要求对文章各部分内容之间作用因果关系的分析,透过“结果“去寻求相应的原因。 1 ?& E6 |* L# P# l8 y1 u
  c.评述文章的主旨 ( Y' E+ B$ |. e4 @$ O" z
  本项不要求考生作直接评述,而是放在综合赏析题或其他考试题目中,要求考生判断正误,或进行评述。 + t: _. `4 Q/ I0 l9 w1 E0 ^- e- k
  我们在这一部分的三个小标题中都用“评述”二字却不用“评价”二字,这是因为这一方面的试题注重的是“评述”。就答题来说,也是以“述”为主,以“评”为辅的,所以考生对“评价文章思想内容”的试题不必畏惧,因为它本身并不难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评价。 - G8 m* O. Q; n( L# b7 R/ r, z
  (4)鉴赏评价表达技巧
9 e. ~  a9 j5 r4 K# i* s  A.运用某种表达技巧 . Z/ U% z" N7 a: J! s3 m0 H9 D; _
  ①文学作品中运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五种,其中记叙、描写和抒情是测试重点。 . V: I2 ~: o2 O0 {& H
  记叙的形式主要有顺叙、插叙和倒叙三种。
3 Z& Q2 g0 g9 Q1 X* f* ^5 f  采用顺叙手法,能使读者容易把握事件的发展的来龙去脉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
. L( i* ], _# x" \2 }) W  采用插叙手法,能使作品内容丰富充实,波澜起伏,曲折回旋。 8 J3 l/ O% c6 N
  采用倒叙手法,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增强艺术效果。
6 s/ d7 _1 x* ]5 L1 k  除此之外,记叙过程中还有三种人称的变化,采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可信,有说服力,也便于直接抒情,采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仿佛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直接对话,拉近了两者的距离,便于感情交流,另外还可以使物拟人化。采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 N. c0 G- X% F! T: [) P  ②描写的技巧 0 \* H3 b+ B  g: w# t
   就描写对象说,有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就描写方式说,有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 l; `3 y0 l. b& `# R# z  \# m& z  人物描写方式属于正面描写,人物描写的方式主要有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采用人物描写方式,能以形传神,增强人物形象的鲜明性,揭示人物心理和性格,表明人物的思想品质。
- U# s& x/ ]) w& a/ q1 Y! ~  景物描写就是侧面描写的一种形式。采用景物描写,能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暗示社会环境,渲染烘托气氛,烘托人物,表现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 @6 _7 w% Z8 q" E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性格、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其周围环境所作的细腻、具体的描绘。采用细节描写手法,能准确传神地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 T$ v7 P% l3 I0 E) V  除此之外,描写过程中还有描写顺序的变化,主要有时间、空间和逻辑三种。
( U$ I' k) z9 R2 o1 k- f5 ~  ③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 G% U: Q# a9 ~: M# N: o' v3 I   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采用直接抒情,能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达感情。 采用间接抒情,能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含蓄地表达感情,韵味悠长。
6 d! y% q; v  N; T% k# C0 _  B.文中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 M7 j4 F: y4 l, [! t' H
   采用象征手法,能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采用对比手法,能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 采用衬托手法,可以在所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的陪衬下,烘托出主体事物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采用渲染手法,能在浓墨重彩的描绘中营造氛围,为行文设置铺垫,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
/ W1 {: C# [6 E# l  采用抑扬手法,能在变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 H% }% A5 N  }" s1 h
  采用以小见大手法,语少意足,有无穷之味。
7 l. X, S6 }; @7 `( l  C.修辞的技巧
) U; \& c; {5 w2 R   文学作品常见的修辞手法大体分三: + o( H5 f! ?2 x  N6 s
  描绘类的修辞手法能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   ]& x: A0 R) i6 M( F; d( d
  结构类的修辞手法能突出强调事物,主要有对偶、排比、反复;
+ r2 p0 h9 S# s  表达类的修辞手法能增强语气。起强化作用,主要有反问和设问。 / X0 ?' @, I) L6 j0 c- V/ E" ^
  运用比喻可以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运用拟人可以使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生动。运用夸张,可以揭示本质,烘托气氛。增强联想。对偶的作用是表意凝练,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排比的作用是一气呵成,突出强调。反复的作用是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 0 y8 a  ]( r% C( G
  (4)谋篇布局类
5 x. t9 y2 @9 a8 v! M. O$ i; l   语段在行文中的位置包括开头段、中间段和结尾段,分析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人手。
# o) D+ `2 x- z  开头段的作用有统摄全篇,领起下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形成对照,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 * Z! Y, J% e$ z5 @
  中间段的作用有过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开启下文,埋下伏笔,铺垫蓄势,详略结合,充实内容。 ) |% |' O' Q  r$ A' [
  结尾段的作用有照应开头,呼应前文,总结全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感情,卒章显志。含蓄有余味,寄托作者感情。 0 {- K+ K7 ?; j. E2 G
   另外还有用线索贯穿全文,能做线索的通常是中心事件、感情、事物、人物、时间、空间等。
3 S5 \! q) T* y# H% Y2 O  (5)语言运用类 : Y2 b  n* L- t& a5 V- r7 m
  分析语言特色,要从三方面人手: ' h+ J2 v! r0 D6 T% g$ Y- C6 Y
  一是语言风格,常见的有简洁洗练,通俗浅显,不加雕琢,质朴清新,淡雅自然,华丽典雅,明白通畅,幽默辛辣、含蓄深沉等等。 4 S: y( f9 s+ y2 |0 `1 o
  二是修辞手法,用法见前文。 3 A( D4 R0 X, v+ @5 |
  三是句式特点,常见的有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倒装句式,文白相间等。
5 A5 d7 U3 v& n1 C+ _4 R- H; j  鉴赏表达技巧 的考查方式
6 x! f$ ~: U5 _9 V6 \) q* g  一.指认文中运用了哪些技巧 * C: X  G# }. Y6 \3 N6 Q* k
  本项是从知识掌握的角度设题的,能级较低,极少出这样的试题。 " }+ }4 A0 |* z: z) u
  例如: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2005年广东《壶口的黄河》)
6 q2 M' {( a1 J6 Y2 a5 m; ]; U  主要是运用侧面烘托(或侧面描写、衬托)的手法
! Z7 T  n- p, O% D: I  二.分析某种技巧所表达的内容
( V! B. Z3 c9 i8 P: M2 `- A- e# F  这样的试题往往兼具理解、分析和综合这样几个能级,属于中难度的试题,因此较多出现。
6 k. ~* T9 F' H# H6 }% h. [  1、象征了我的父亲。2、象征了辛勤一生、默默无闻的中国老一辈农民。3、象征了博大宽容。
' r9 E- q2 X' a& G  三.分析文中某种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 分析近几年高考题,表达技巧主要侧重在作用的分析,因而是常考题。
0 a# [( u5 P8 |  鉴赏,顾名思义,应该包括“鉴”和“赏”。 2 a6 F- Y  Y4 D- m% w
  1、鉴别——首先要回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 B2 @& `+ U; c- \) T$ J  2、赏析——其次才回答有什么作用。
/ F3 Z8 ~& i% N  1、衬托。衬托的作用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98年高考《报秋》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7 F+ V( _  I& d. h$ l& h6 h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 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 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 c  l+ i+ r. O; s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
, S0 m# V. e* |" b! _   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 E4 C8 ~+ S2 M! n) V  2、比喻 & i; f3 C$ H: @) t- V* U4 S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么才能不酗酒,不作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 J' X/ ~7 h8 s9 ?2 T
  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比喻为酗酒。
- k$ x  h# u. q- |1 m   2、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 + P" V9 F$ M2 t: h
   3、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 X% U3 Y$ m4 k+ V# Y
  题型示例:(二)表现手法 * O2 s! K8 s+ j6 T
  1、象征。03年广州模拟。 文中“数脚印”这一意象,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这种艺术手法对文意的表达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 a- ~  S; `9 M% n  (1)运用了象征手法。(2分) 9 J" E0 A, Y9 u( d# r" U; F
  (2)使本文要表达的人生哲理(1分)变得形象而具意蕴。(1分) # O. a, o' K) ^  p
  2、人称。2000年高考《长城》第22题: . B$ o* [" g& E: O
   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3 d/ s3 g' o( V# Z  1、作者用第二人称写长城的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 1 x+ `- h, p" S5 k
  2、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 + [) l% g) X7 u5 E4 V/ i! A- a
  题型示例:(三)谋篇布局 % a# R1 X& o. ~- \
  作者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中都提到了“归鸿”(飞鸿),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000年《长城》
/ Y+ B$ F7 h- _- A, l1 u  因为深秋的季节已至,下山的时候已晚,我看见落日熔金,照得你如火嫣红。在猎猎西风扑刺下,砖缝间的野草开始黄枯,基石下的酸枣变了颜色。这时,听不见秋虫之低吟,却在仰天一瞥时,看到了黄云间的归鸿。 9 }, n7 {. B% [  j& _
  那是沿循昭君出塞的老路吗?那是飞向苏武牧羊的北海吗?在伫立的凝思中,我想象那飞鸿乃是悠悠岁月的见证。曾几何,黑云掩没了月色,雨雪纷纷地袭来,胡马长嘶,觱篥哀鸣,狼烟在山头升起,矢刃在石间摧折;当将军战死、燕姬自刎、旌旗横倒、死尸相撑,战场上的一切声音沉寂之后,只有红了眼睛的野犬在吞噬谁家的“春闺梦里人”了。
% f) h* C+ Q, d6 j  e$ O3 q; D  1、借飞鸿作为岁月的见证。 # |& w3 W/ D! q! K* s* M6 q
  2、从描写眼前的实景转入对历史的回顾。 " F0 j2 P$ `- L0 w% s* q; D: d+ @
  题型示例:(四)表达方式 2 b* w0 I4 s4 B+ d
   ⑤波兹曼是把美国作为典型来对电视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的,但是,电视主宰文化、文化变成娱乐的倾向却是世界性的。譬如说,在我们这里,通过电视剧学习历史,而历史仅仅作为戏说、也就是作为娱乐而存在,消灭历史的方式再也不可能有比这更加彻底的了。又譬如说,在我们这里,电视也成了印刷媒介的榜样,报纸和杂志纷纷向电视看齐,蜕变成了“电视型印刷媒介”。且不说那些纯粹娱乐性的时尚杂志,只要翻开几乎任何一种报纸,你都会看到一个所谓文化版面,所报道的全是娱乐圈的新闻和大小明星的逸闻。这无可辩驳地表明,文化即娱乐日渐成为新的约定俗成,只有娱乐才是文化即将成为不争的事实。
' p2 j7 \" K+ S5 x7 R4 i! _8 d0 p  B  2、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 四季,领取生活罢。 # b+ }' t) V6 w$ N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
) P/ N1 j0 Z, q2 {! {- I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
- l8 U* G, {4 ]. @; t5 M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层层铺开,逐步扩大, ( p: {  G/ P0 e! @; z5 N0 K; a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强调时光的飞逝。
1 j1 D" j8 {8 `! n8 k" J! ]  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sitemap|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UG网-UG技术论坛-青华数控模具培训学校 ( 粤ICP备15108561号 )

GMT+8, 2024-11-17 00:27 , Processed in 0.06170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