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铸生产中遇到的质量问题很多,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生产中必须对产生的质量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找出真正的原因,才能提出相应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改进措施,以便不断提高铸件质量。
( I$ D3 r1 U: N' [. P3 P$ J 压铸件生产所出现的质量问题中,有关缺陷方面的特征、产生的原因(包括改进措施)分别叙述于后。4 q3 V+ P" ?& U' M- j. @, z( Y
一、欠铸
! Y* r, N' J+ w$ k4 o# K 压铸件成形过程中,某些部位填充不完整,称为欠铸。当欠铸的部位严重时,可以作为铸件的形状不符合图纸要求来看待。通常对于欠铸是不允许存在的。. n+ ?# m% m+ O; Z; t
造成欠铸的原因有:
9 b; u+ c: c& k! q% F9 Z" H8 o 1)填充条件不良,欠铸部位呈不规则的冷凝金属+ A1 c$ v( D1 L% d
?当压力不足、不够、流动前沿的金属凝固过早,造成转角、深凹、薄壁(甚至薄于平均壁厚)、柱形孔壁等部位产生欠铸。
' \0 v( ~) n& d' {) `' v ?模具温度过低
- i+ p5 @1 `5 u2 h8 {9 P6 a( a, T ?合金浇入温度过低
5 s: t4 d3 I- ^& S6 z* e. z! i ?内浇口位置不好,形成大的流动阻力4 r8 I3 h3 D6 g$ G1 U4 f& ~
2)气体阻碍,欠铸部位表面光滑,但形状不规则. Q: l. ~/ \' i$ B/ u
?难以开设排溢系统的部位,气体积聚/ v' R2 G& F8 A
?熔融金属的流动时,湍流剧烈,包卷气体
6 d# u! j, x! \ 3)模具型腔有残留物
) l4 [8 s1 o- k2 q/ N9 K1 Y. q ?涂料的用量或喷涂方法不当,造成局部的涂料沉积( L/ F/ T' Z8 }7 t) J
?成型零件的镶拼缝隙过大,或滑动配合间隙过大,填充时窜入金属,铸件脱出后,并未能被完全带出而呈现片状夹在缝隙上。当之种片状的金属(金属片,其厚度即为缝隙的大小)又凸于周围型面较多,便在合模的情况下将凸出的高度变成适为铸件的壁厚,使以后的铸件在该处产生穿透(对壁厚来说)的沟槽。这种穿透的沟槽即成为欠铸的一种特殊形式。这种欠铸现象多在由镶拼组成的深腔的情况下出现。
) K/ t' E4 J) \0 ?% H+ i- n ?浇料不足(包括余料节过薄)。
' X2 q- v& a! E) P" g6 i5 A ?立式压铸机上,压射时,下冲头下移让开喷嘴孔口不够,造成一系列的填充条件不良。3 \9 Z& [9 h. O9 |
二、裂纹6 \ [2 F( [- r: J! `. i+ ?% H
铸件的基体被破坏或断开,形成细长的缝隙,呈现不规则线形,在外力作用下有发展的趋势,这种缺陷称为裂纹。在压铸件上,裂纹是不允许存在的。
3 S3 k9 j7 Z {" p" n* d# \ 造成裂纹的原因有:
, D3 a$ c( u5 W) j; l; ` 1.铸件结构和形状! V5 m; B; {9 M9 c! [
?铸件上的厚壁与薄壁的相接处转变避剧烈
* K _. L v' ?* C T ?铸件上的转折圆角不够) U0 l( [) F/ p: B/ o5 Q
?铸件上能安置推杆的部位不够,造成推杆分布不均衡) P; f" C! O. @- R
?铸件设计上考虑不周,收缩时产生应力而撕裂。
0 H+ f8 A) u" r9 | 2.模具的成型零件的表面质量不好,装固不稳
. N2 T: S/ H3 C0 Y- J ?成型表面沿出模方向有凹陷,铸件脱出撕裂
% U; p! ?# `- } ?凸的成型表面其根部有加工痕迹未能消除,铸件被
* d+ Y3 G4 |' @ ?成型零件装固有偏斜,阻碍铸件脱出。4 I+ x% Q5 i% s+ l# j- ~7 Q
3.顶出造成 ?模具的顶出元件安置不合理(位置或个数)
, n* i) @' z7 S" u# ~ ?顶出机构有偏斜,铸件受力不均衡: U: T" Z2 t# s# Q2 i$ ]; _& Y# y+ E4 ?
?模具的顶出机构与机器上的液压顶出器的连接不合理,或有歪斜或动作不协调
! ` [7 {+ B; O4 M; Q- _ ?顶针顶出时的机器顶杆长短不一致,液压顶出的顶棒长短不一致。
. Z t& ^: z8 F4 K, A 4.合金的成分
; `9 e9 O0 i5 k/ G8 z# z 1)对于锌合金 ~* V9 P. A' ]2 U
a有害杂质铅、锡和镉的含量较多
, {: V+ B4 l& Z1 c! ?8 i: A2 U& f b纯度不够
+ p1 M2 r6 X# I' s8 ]$ q {6 ~' j 2)对于铝合金
5 A, u, b8 m R) M2 W a含铁量过高,针状的含铁化合物增多
' L: ]% ?, X) a+ E" |# |: \ b铝硅合金中硅含量过高
/ g$ F) y+ ?0 ~) D: ^7 t; I c铝镁合金中镁含量高1 |) f/ g" N5 j& W
d其它杂质过高,增加了脆性
9 S; x7 A- @/ D p1 Y 3)对于镁合金
4 [. J B" ]1 t& \, T$ R6 u, ^; M 铝、硅含量过高
0 x8 A3 Y/ C$ p: I1 I, y+ E 5)合金的熔炼质量
1 J! I% X" \/ O0 E a熔炼温度过高,造成偏析" w4 P" E6 t0 D5 ~ c
b保温时间过长,晶粒粗大
5 O1 e5 B4 s" V3 ^ c氧化夹杂过多4 X, G7 m3 x( w; `
6)操作不合理
7 Y2 n2 Q2 m: m) K7 ?% L$ [& t6 r: h' { a留模时间过长,特别是热脆性大的合金(如镁合金)/ K* c! u) v, O: l4 `
b涂料用量不当,有沉积8 {2 x. P, M; K4 m" R
7)填充不良、金属基体未熔合,凝固后强度不够,特别是离浇口远的部位更易出现。$ ~& c: `* n; j, N; z
三、孔穴: V/ ~( z: g9 t g- m2 u
孔穴包括气孔和缩孔! E9 T+ U9 W6 z' g2 P: P
1、气孔1 p5 `7 d, C0 N7 U. F9 t
气孔有两种:一种是填充时,金属卷入气体形成的内表面光亮和光滑、形状较为规则的孔洞。另一种是合金熔炼不正确或不够,气体熔解于合金中。压铸时,激冷甚剧,凝固很快,熔于金属内部的气体来不及析出,使金属内的气体留在铸件内而形成孔洞。
$ d% A: [6 U! [- R$ Y 压铸件内的气孔以金属卷入型腔中的气体所形成的气孔是主要的,而气体的大部分为空气。
: z$ ^- U& D. j V2 @* B* ~ 产生气孔的原因
g6 L! y* p/ o/ @4 Z5 r6 T 1.内浇口速度过高,湍流运动过剧,金属流卷入气体严重; j8 g% ^3 v' M) O+ ]
2.内浇口截面积过小,喷射严重# [8 B' ?$ ]. b
3.内浇口位置* Y/ ^" _2 M5 Q S9 b: H
不合理,通过内浇口后的金属立即撞击型壁、产生涡流,气体被卷入金属流中. ?( u' G0 q' y0 Y6 { F8 K$ Z: l
4.排气道位置不对,截面积不够,造成排气条件不良
3 k, @7 n+ H1 ~7 t' Z 5.大机器压铸小零件,压室的充满度过小,尤其是卧式冷压铸机上更为明显6 C( F4 y- l [
6.铸件设计不合理。a形成铸件有难以排气的部位;b局部部位的壁厚太厚2 Z9 m# O: Q& w, { w4 k
7.待加工面的加工量过大,使壁厚增加过多。
( P8 F: K6 U" F& f& I 8.熔融金属中含有过多的气体# X7 g: H, ?' ^3 E; V
2、缩孔 铸件凝固过程中,金属补偿不足所形成的呈现暗色、形状不规则的孔洞,即为缩孔。其原因有:
6 ]# X+ w! N; G9 ?* u U5 n& Q- B i.金属浇入温度过高
; _3 N( K# R! q1 k7 V ii.金属液过热时间太长3 R4 A6 m& k+ l3 I+ e _" s
iii.压射的最终补压的压力不足
8 \. z; P6 l) L! W1 f% ? iv.余料饼太薄,最终补压起不到作用
1 I8 K7 s5 ~* Y- d, l! `$ O+ s v.内浇口截面积过小(主要是厚度不够)
. r. n9 |" e: Z6 d5 D vi.溢流槽位置不对或容量不够6 c( T" n7 z" E* T7 \3 K
vii.铸件结构不合理,有热节部位,并且该处有解决' [4 V. T; I. _# ?! T
viii.铸件的壁厚变化太大) B* f7 B- e% K. C
在压铸件上,产生缩孔的部位,往往是容易产生气孔的处所,故压铸件内,有的孔穴常常是气孔、缩孔混合而成的。
% ~) Z4 B& V2 f Y) j0 L2 [2 s 四、条纹 填充过程中,当熔融金属流动的动能足以产生喷溅或虽然聚集成流束,但又相连得不紧密的条件时,边界——凝固层便具有“疏散效应”,而处于这种状态金属在随后的金属主流所覆盖之前,早就凝固,于是,在铸件表面上便形成纹络,这就是压铸件上常见的条纹。铝合金铸件上条纹最为明显,而在铸件的大面积的壁面上,就更为突出。
# m/ E8 H5 a5 v# F F 这种条纹呈现不同的反射程度,有时比铸件的基体的颜色稍暗一些,有时硬度上也稍有不一样。根据工厂初步测定条纹的深度约在0.2毫米以内,而深度为0.05毫米起,外观就已经明显地看出来。4 \! Z! _3 X- y) h' ^
对条纹作化学的、摄谱的和金相的研究发现,条纹与铸件本身相同的化学成分,可而条纹不是硅偏析、渣滓、污损,也不是合金的其它化学本性原因造成的。条纹的深度仅0.08~0.20毫米。有时条纹有着清晰的边界,有时条纹与铸造组织混杂在一起,看不到明显的过渡区。条纹的微观组织基本上没有不同于主要组织,只是它更细致一些。对于铝合金来说,条纹内铝—硅共晶组织更加细致,合金组元中的金属间化合物也是如此。条纹也呈现硅的不足(暗的组成物),但没有发现化学上的差异。在条纹更细的组织中,硅的分布也不一样,既然硅比铝要黑些,因而条纹的颜色常常看来更暗。
! D# q' B. `2 _- A# n 综上所述,压铸件表面的条纹,是填充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结果,尤其是铝合金铸件的表面更为突出,而条纹的组织和性质对于压铸件的使用来说,在一般的情况下没有影响的。只有在壁很薄时,才对条纹的深度有限制。至于在光饰要求高的表面上则还是不应该存在的。$ p9 i$ ~0 y, y; V7 p6 I) b
既然条纹是由于边界——凝固层的“疏散效应”所形成,而根据填充过程的特性,便可对产生这种“疏散效应”的原因作如下的分析:% q& ?9 m* A& p2 T: u
i.填充时,剧烈的湍流将气体卷入金属流中,从而对金属流速产生弥散作用。
6 ]# E% C# ?% x2 q: Y ii.在填充过程中,铸件的外壳层(边界——凝固层)常常不是整个地同时形成的(在填充理论的叙述中已经提到)在尚未形成壳层的区域便出现“疏散效应”。对于有大平在面的铸件,在大的平面壁上就更为明显。, m5 f' u8 J1 ^" Z3 {
iii.模具温度低于热平衡条件所应有的温度,使“疏散效应”更为强烈,产生的区域亦大为增多。% E: D0 s! B y7 e
iv.金属流撞击型壁而产生溅射所造成的“疏散效应”十分明显,当撞击后的金属分散成密集的液滴,便成为麻面。这就是铸件表面上总是带有强烈的溅射痕迹的原因。正对内浇中的型壁是撞击溅射最常见的区域。# |# ?. [! x% J; ?9 m5 ?. X; F9 r
v.涂料涂层不匀,厚的部位受到金属流的炽热混杂在金属中,并使金属产生“分隔”,从而造成“疏散效应”。" R) |$ \9 a' F/ Y7 r
vi.涂料局部沉积而气体又未挥发干净,余下的气体被金属流所包卷,对金属流产生弥散作用。+ Z8 C; \5 f; e8 c
vii.排溢系统不合理,逸气不通畅,型腔中的气体过多,金属流因气体而弥散的作用增强。
, y2 C6 E; W% B5 L9 d 根据条纹产生的原因,可见其深度是随时变化的。所以,生产中,常常按深度的不同,将条纹分别称为花纹、流痕、麻面和冷纹等等。而冷纹的深度则是条纹中最深的一种。
$ Z, Y) @( C3 `' _4 D 五、表层疏松
4 ?$ T: E# D; B 压铸件的外壳层(边界——凝固层)一般约为0.5~0.8毫米左右。在这个壳层(也称表皮层)上有一种呈现松散不密实的宏观组织,即为表层疏松。( A4 `; ]' ^ a: [. A
表层疏松的形成的原因与条纹相似,故其性质也很接近,也是有时有清晰的边界,有时则无明显的过渡区。但其深度则较条纹更深一些,而且总是与涂料过多而沉积有关,因此,表层疏松的颜色比条纹更为灰暗,反射更差。有时,也带有涂料受炽热而烧灼的颜色,所以有时这种还与涂料的本色有关。& _: Q5 Z6 V m3 u7 J
深度很浅的表层疏松,一般来说没有妨碍,但光饰(涂覆)则不允许存在。
2 X8 U# T& B# ` 六、冷隔 金属流互相对接或搭接但未熔合而出现的缝隙,称为冷隔。对于大铸件来说,冷隔这种缺陷出现较多。* d s V. R. ?' U
出现冷隔的部位通常是离内浇口远的区域。它是由于金属流分成若干股地流动时,各股的流动前沿已呈现冷凝状态(称为凝固前沿),但在后面的金属流的推动下,仍然进行填充,当与其相遇的金属流同样具有凝固前沿时,则相遇的凝固层不能再熔合,其接合处便呈现缝隙,这种缝隙便称为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