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3.1条 隔声结构的设计,应首先收集隔声构件固有隔声量的实测数据。 单层均质构件(墙与楼板)的固有隔声量,可按质量定律的经验公式进行估算。 选用单层隔声构件,应防止吻合效应的影响。需要以较轻重量获得较高隔声量(如超过30dB)时,隔声结构可选用复合结构。
' G6 b' ~) [! S' x& K0 ^3 h: N% F+ r/ N1 H3 T- @+ Z8 i E4 s" E4 B8 ]
第4.3.2条 双层结构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u. y2 I3 d2 C6 O
7 }7 ?* y/ _. J' l# T# o一、隔声结构的共振频率,宜设计在50Hz以下;空气层的厚度,不宜小于50mm。 , z0 F$ B- y( ^3 e F
0 u6 ?% b1 ~% m2 L( e9 R
二、吻合频率不宜出现在中频段。双层结构各层的厚度不宜相同,或采用不同刚度,或加阻尼。 + s1 d O9 V" T1 I9 M8 y, r
6 O; K( s& T( o4 t6 `* W三、双层间的连接,应避免出现声桥。双层结构的层与层之间、双层结构与基础之间,宜彼此完全脱开。 & Z5 x* y- l' K7 ^% q# q, _( R
7 P j# J' s( a8 m* @7 ]) S四、双层结构间宜填充多孔吸声材料。此时的平均隔声量可按增加5dB进行估算。
, e$ y# w3 c* ~% M, X/ T N8 s* V8 }4 m0 l' t" K0 r# a c5 F# q2 c) @0 w
第4.3.3条 设计与选用隔声门窗,必须防止缝隙漏声,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 e6 N2 l$ v% V6 _& P$ ^8 a% S
+ K3 j+ G6 E- w7 `- {) Z3 m. m0 R一、门扇和窗扇的隔声性能应与缝隙处理的严密性相适应。
1 O1 @, @& h! Y3 ]( ^# K
$ w7 q* J9 S3 B% X, i" M二、门扇构造宜选用填充多孔材料(如矿棉、玻璃棉等)的夹层结构。多层复合结构的分层,不宜过多。门扇不宜过重,面密度宜控制在60kg/m2 以内。
: g4 r4 @# s8 V" Z/ Y8 W0 g
2 n' I# t7 t: B) L6 D# n! r ^三、门缝宜采用斜企口密封;使用压紧密封条时,密封条必须柔软而富于弹性。企口道数不应超过两道,并应有压紧装置。 2 O; d4 }8 H& U. R& ^) R3 n; V
5 [1 y0 t' B0 E7 p0 u; ^* Y1 q' v& j
四、隔声窗的层数,可根据需要的隔声量确定。通常可选用单层或双层。需要隔声量超过25dB而又没有开启要求时,可采用双层固定密封窗,并在两层间的边框上敷设吸声材料。特殊情况下(如需要隔声量超过40dB时),可采用三层。 5 x. K+ S8 S ^7 o) k7 \1 w, b- K
- X5 F1 [0 A# b; E
五、需要较高隔声性能的隔声门设计,可采用设置有两道门的声闸。声闸的内壁面,应具有较高的吸声性能。两道门宜错开布置。
- }7 t( K3 o. g, t
4 K. J! D& \! K第4.3.4条 隔声室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0 K; E4 e( [+ b0 T; c" g' M
2 D8 R8 b8 }6 @9 U% t( ?一、有大量自动化与各种测量仪表的中心控制室,或高噪声设备试车车间的试验控制室,宜采用以砖、混凝土等建筑材料为主的高性能隔声室。必要时,墙体与屋盖可采用双层结构,门窗等隔声构件宜采用带双道隔声门的门斗与多层隔声窗。围护结构的内表面应有良好的吸声设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