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J8 ^# u9 v) D0 m+ C/ B/ I. b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0 l5 x) L- ?; y
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 p+ V0 ] y, o2 v7 k0 x7 ^
1 退火3 b% w$ r% p8 W" ?1 w
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 s7 @6 O4 ^" G6 Q) E9 }
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6 I* M! g5 V2 A& r
(1)球化退火。5 q w8 y% e8 k
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
% ]3 K5 ~( f, @4 B7 o5 l, v(2)去应力退火。3 g; K* r% g+ o- A$ G% ^
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 D. @+ R% F' b9 U! _( P {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
4 V6 L" V! X o# r' F; w. R(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
# V J& b. e: K$ v7 t(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
& s' G& S; n4 l(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 ?- p+ L* v9 z8 N
2 淬火) t, m, a/ @! Z
(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
: d% G. M( ~% X O(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 r0 t5 `5 I; U5 t: m6 R
(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 d, e# M0 P6 p2 u: n) z& m) m
(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 s6 W' n* i. g6 V1 ^
3 回火
/ N4 y1 [$ K3 ?5 A- _' T2 l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Q+ }( m! f7 C% O& c9 c# Y
4 氮化处理# L. O1 v( S: g6 \
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7 S1 w; B& B, U7 `% i( [: v
5 几点说明
- {; V( E- [. @$ a" s(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 Y0 Y/ \4 A6 O: i: n
(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3 e Y7 t0 ?( k, k
第一种:一般压铸模。
( Z! j* w. P2 E& r7 U- k- g/ N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 v8 s; O1 d0 P/ P7 L. I
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
# B; @" R. j+ T2 V" Z- V9 O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
$ D0 [& D$ w. B( t) l0 g |
* u4 {4 G7 ~" U% I* x! b2 t' v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
8 B8 O4 \& [3 v3 X$ D/ B; y8 s9 \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 `. O% D' d4 K# k' @
1 退火* R9 A- n8 W8 J7 C$ P2 ?
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7 N1 J# d4 t( Y% m- J
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 ?7 @& S! b! J) @# U' E
(1)球化退火。. S& d0 L1 T; [1 ^
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3 Y3 Z. D2 w* g) e5 b( n! q# N' G
(2)去应力退火。( H' N( a% k. C9 s
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E$ m6 p7 i; W7 r2 ?
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 _; n) x9 d5 J0 t' \. |" i/ \4 A
(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
; ^4 V0 `$ C2 d, {/ C(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 f6 J2 P8 x' i9 n/ w% r
(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 [; u3 W% O& c
2 淬火! `' q3 w0 _8 @+ A
(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3 B% @8 z/ l* f3 z& o
(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9 q, G$ `% R! Z" \9 ?
(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
2 Z; r$ a7 B/ F) r" k- r(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 O! E0 h# D; J0 v
3 回火
& t/ P$ s( u/ g3 I# S( p5 ]" G4 N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 Q* ]+ ?& |* R& H4 氮化处理$ a3 Y* p$ j6 x; M. I+ T4 n
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 s6 \7 f* t' A6 d1 M
5 几点说明. \# M5 s) ^& a$ X: v. P8 |0 G# T9 j
(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 s! c _0 t; c' w: r
(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C9 V+ p# O% i4 n
第一种:一般压铸模。
2 v1 H* s" `8 E( o4 e' A1 h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4 Q5 L" G; {- E9 L1 n8 U
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
7 s F4 {* S/ Y7 _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
# t: q, d% W: R6 F! j" Z |
/ @4 K5 ^- W5 z: z$ A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7 }7 y: S9 w3 w5 X' T. ~
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
& X- R4 z0 Q- }" O' b9 o1 退火
3 g' q* X( x7 R9 T, P0 o4 H4 \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
8 ]( \( |, P+ I0 s7 A' k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
7 m1 @5 @5 g% {/ @9 f(1)球化退火。
: G. q. F4 @( j# G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7 {& S3 ], v. l6 u
(2)去应力退火。
' Y3 c% ^% S0 U8 | a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 c; ?0 Z, m) A W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 Q J- q% l* L. O2 M! Y( q
(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 x! k0 q; ?, t
(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2 j+ x" q! S$ N T. c
(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0 k# v& _% j) f: j3 N3 `
2 淬火# u( C* n3 ^, }( N* l6 Y$ _. x, s
(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 P, U( p* |" Q. J, @" x- p# h
(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1 x# z; x4 i8 }0 w# k/ V! u7 b
(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 U( C A3 T& [2 b8 X
(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
/ u v$ r& s8 V+ u5 e1 [" E6 b3 回火
& i2 F. v B4 u. S4 O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 P0 j) T) T0 Y4 氮化处理9 t6 v% y# Q; [
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6 ?3 W/ }# g0 X. t! A; O: E9 X8 F! P
5 几点说明, p4 ?0 I& y* V- a3 T, P; e
(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
: Y L2 G: p( Q: y- g8 p(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 q( u/ n3 S7 `6 V第一种:一般压铸模。9 ]8 U8 e. x* u6 Y _/ ?6 F6 Q
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
1 ]/ h- O' H: {+ c: H, [0 k2 Q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 c3 }+ }* f a7 Z
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
* x! o6 c! f4 z) Z' m: Q9 ~ |
' w0 u6 Z( t- e. q" B8 j( J+ O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 Z& ~9 I% X& M0 ]
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1 ?( w; U: D' k: V" L, z
1 退火
& w+ i( e# p+ g7 b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 j! V. h0 ~. ^
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 l6 x+ G- k6 ^+ Y
(1)球化退火。
6 w! P- W5 u- Q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4 ~* R" b( m9 Y- t& i' {* c
(2)去应力退火。9 G( ]; K# [$ J2 Z3 C0 a4 C
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e% ^' \8 q: Q
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
& K, t$ L. N3 v: g. x3 q1 O/ N(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 ` J, |$ N# c; p3 P" O, m+ r! A
(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
" ~7 \) Q; m$ S' n. f+ ?" u: ^/ d) _(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1 T( d; j0 i- n! B7 L* c
2 淬火
) l$ z. N$ A0 M(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3 p- V( v) L1 `5 g
(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 f/ @& L- U/ X' h8 G- b
(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
# l$ _" z K' g* W4 @& r4 ~8 \(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 K7 A$ @' Y# ]* Y* W; f) x8 N
3 回火
' t; u1 `" w8 v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 _9 s& d1 q! |: L2 u' L4 氮化处理" |% q7 r5 S* G* u
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
1 W4 T( x$ P. A: H5 几点说明& u" o# }, K! F8 S) x
(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
: c7 g2 m. s, e7 U" @$ x(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5 s( h9 b4 f. d5 z! `, j2 c+ M) \5 r; \第一种:一般压铸模。
& u. e* f+ K9 Q2 _4 ^# C# s p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5 `. I {8 ?+ S: ^" |# n0 V1 ~
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 K/ _5 s- S4 h2 I, K
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4 B! t% e, T7 E& {8 P! T( w
|
5 r! O7 i* |9 v; R8 X. I3 `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 l, ^' A8 j+ \+ Q
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7 @$ l h z# x. d1 g, a a
1 退火4 C0 x0 \: k* `% i: s) Z; K
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 F1 M$ W" B6 h
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
g% J2 V9 A& A( V: Y7 i(1)球化退火。
" e" u3 @6 ]1 G- |4 x r1 S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2 ?" |7 `9 B7 {! T
(2)去应力退火。" w6 U. V6 U1 n) v: { X& q
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R. b4 d3 c K* D; d
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
# @+ g7 M3 B, J+ s$ H(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
0 y/ j, [" _! N- C(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 q( h' ?& } P2 f! p% ~. ~$ }2 }
(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
/ ]# Y- i) i4 V+ Y% q: _2 淬火, x( I: D8 Z }4 c
(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 y0 o1 W6 S8 F+ L' d* X) d
(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 S- _2 E* s; D F
(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1 H; A% o& N) i, M9 o/ i
(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2 ?9 y' s+ C# {# r/ j
3 回火
6 m% d5 [' G6 h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r2 b& W' Z& l
4 氮化处理9 S" k V8 k @" P3 r1 _
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 _7 q- T K7 ?
5 几点说明/ L4 U+ O' n8 {0 ~" g; _, n) q
(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5 u1 C; a& A/ A+ [) o* q
(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 A. C8 g. ]7 N第一种:一般压铸模。
$ N/ K' a2 w' w+ d2 [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
/ B1 y, u/ E# e# k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
- A' Q% ]4 ?! ?1 S1 U% O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 e0 T4 ~( V: R, d9 |
|
2 n2 {3 w' [ }3 x% b$ ]$ Z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
6 l- s1 J& }! v( \, ]+ R! `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 D) X- T3 }( p- @" z$ m: Q) Z
1 退火7 _/ Y |' x" J7 D7 E
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 d; i3 m W) h. S
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
9 Q' a s) X: ]: t4 G$ w5 C(1)球化退火。
8 {! C7 s* _1 o! C( F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2 t/ D E U, G# j
(2)去应力退火。
$ f) A- Q" x" I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1 D, [7 v! |- O9 e1 i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2 z9 |* X" u1 M+ f: i: Y+ S
(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 f5 i+ F% M4 Y* J6 R2 f3 W1 @
(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 z; T$ A5 a: x
(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 G* ], O' a y- Y7 k: T
2 淬火" k% m8 g. M, u+ i
(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
5 X% f3 x, k D+ N2 }(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
0 X5 f# F; P% M- |; x6 c4 l6 ^(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
, h5 A& p3 c3 g8 D: i$ w(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
/ |% v+ K# { M7 e3 回火
, V# r1 T. [; s# v! f# S8 @5 ?" K. [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7 v- A( s( }. T* B# }% N4 氮化处理) B& r9 w, L* T3 r0 t
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 e7 o# }, Z. V' {! h* p" Z5 P
5 几点说明
8 B# Z- \0 G% h) w(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
- S" V! q0 K' d- R+ |' \(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8 U3 e- h& G1 n8 N+ o, a- M第一种:一般压铸模。
: }. m0 m" l% C/ g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
, [. c* x" T7 h, }# M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
. y# Y0 ^, i9 }* v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
0 u# R! V3 @9 o! q7 h+ X |
3 z2 L& x* f% I) U M. F2 c5 f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
; }% r5 _1 S! \6 O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 V" @8 k% w* k" q) {
1 退火( K# V3 P w0 a; j7 w' m; \
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
5 ^" o3 S4 [* u5 l/ t" a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9 @* o9 v9 D8 U, b1 ~
(1)球化退火。
: ~$ N/ Y1 a" I& U$ b' ]8 b7 L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
6 m* b" i( j4 }: P2 D: `(2)去应力退火。
% k! H& K" [, }/ j o; V( w1 B6 a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E4 `( {7 a, j j, n
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
- J& K6 t# D5 t4 X0 M(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 J: N4 l2 `7 M' d) u
(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
3 U- d3 ]/ f0 m' x7 T F(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6 J8 r4 `; }1 ^/ q" m2 e- F
2 淬火
: n2 o6 E M4 {& d- D(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
' A* d" ]) Q3 f: Z/ N1 ~) u(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
( ]7 g X; r5 E8 Q! S3 {) W) s+ w& u. R(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 X- A6 I3 ?2 M) ~8 n
(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
4 k3 U- }$ h8 j N2 N3 回火
2 X; p5 y7 A0 Y5 K) H3 S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_4 d* Z7 ^! J+ `0 G- x
4 氮化处理
0 H( @/ I8 ^1 w0 [7 i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 q$ I7 t$ `: ?0 J
5 几点说明* I0 {! d. h& @) S3 J9 \/ D
(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
, u' U* {" Q( R# d(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 K7 n9 ^( b; q3 Q, g$ P# b/ j. X第一种:一般压铸模。
' n4 ?% P/ n: u0 M& p) m% w' V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 X* f% i: t$ i% K* m/ n$ M/ W
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4 f j, H; f3 G/ \; V7 j" u( n
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 I) r' R; F9 d X. ^+ a
|
$ |3 e3 ?6 l( |. P1 Q7 _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
4 p% I3 v2 ?! c0 B' P5 o4 f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3 S" Y8 \( X* `1 M; ?8 F
1 退火! n6 A8 X. p( o1 u# P
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
& o5 ~6 G- W2 F+ V/ l6 ?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 u7 R* y- X$ i* x+ p, W+ _3 V
(1)球化退火。7 r6 s6 \7 A( l) C s8 r/ K
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 }% i5 p$ O \9 O4 {1 m
(2)去应力退火。
& L- q7 D, O W; I; B2 Z% z6 O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e* c. q) U( u% A3 B+ v ~! f
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 d& o' m1 R. |0 V
(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 G5 }4 Q$ m4 H; {
(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3 N1 z" O( W/ M5 c3 L
(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4 i. x2 j5 I# K' z G$ I- [4 m
2 淬火' h- e9 E6 b' p' v
(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 @; v2 a, A k5 I) A; M
(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
: ~ @* d! c! M5 }+ Y(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
3 s0 d0 _1 Z, m8 F# y$ a& F6 _% p4 K(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 s" V6 ?. C+ K/ X" O1 C
3 回火
?* ^" M" Q* e5 p& l5 m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n9 o1 k9 B" B% X
4 氮化处理+ G# x8 p6 l) @' }' }2 I+ M. ~
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
* A" i. a" Y/ ?7 C! [( ?; @5 几点说明
* U, r, H5 I% e6 {(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4 I) I5 ], n! ^' a& W6 N4 I! E; g
(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V% S/ k% ]! b% x: g! l
第一种:一般压铸模。- o9 i! a ]7 G, x# X0 S
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
- Y1 G2 r$ ? m$ @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
+ w S8 m, h a3 \+ ~" |, ^# `8 ~4 b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
4 j( q2 ^" g3 Z. k |
! B: @ v3 {& J! p/ }. V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9 J& W. c/ H" `
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
! e9 K- @! j5 I1 退火/ V/ l: z3 K6 |
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1 D/ y/ F$ I' T* H8 k2 {- I* J" @
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 m- C2 n$ _5 a
(1)球化退火。& Z1 G5 v n- l: W* K
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
1 r& M1 Q# X. y! N M7 c" l(2)去应力退火。
# e: i' X! x6 {; r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5 i" _6 S# D+ z. x1 ]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
5 Z1 ` Y& @3 Q6 C8 }3 X* {(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
8 r! k7 ^) w. C7 C1 V+ G, M: S(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
" p( I! b/ m% v( O(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2 v, U0 _' I$ W! [" O) H3 T: @
2 淬火
$ u. M3 q( i& Z7 `; L4 o) `(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
9 N, E( b, u6 Z1 \9 [4 O# l9 v$ m2 m, ](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 W" X+ i" R, X' H" M0 v! I+ ]
(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
$ r# F+ V0 M+ X/ t. X! z4 x! g(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6 L2 _$ a8 O, v, ]4 b& H
3 回火6 ^' }5 ^' s! X
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 f" |+ C2 D) [6 O8 \5 D4 氮化处理
$ |" v) G$ O4 p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
' d- v3 }" F8 d; j, l5 几点说明$ F: }- B& P5 k: j2 y" c* d* E
(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 Z6 z5 Q1 m4 j# ~/ w
(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6 O# @7 j" i* i* R# e' _第一种:一般压铸模。
3 Z, C$ G) U" d+ S) r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
/ s! Q$ a2 n4 P" k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
& @( h6 T% x" K- m) X }+ c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
% f( Y0 @/ O D# x; d8 f |
$ [6 u V+ M! x% U* d: y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 {' c" l/ }' J
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 K" e2 i3 {6 Z" @# s
1 退火
/ N B4 V1 D+ a6 v: n/ |( R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2 u a& ^' {; A8 T
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
8 _+ k- \( Y- C* x. l(1)球化退火。
: S( P7 v3 q) }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
3 i) U* R. u" i# T2 L(2)去应力退火。
9 q; P5 |, H2 d4 l/ r& l" @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D+ k, a1 Y% g& Z! u, M( g. u2 E3 M
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 p$ f7 A) o2 z1 b/ u5 D
(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 S3 i8 o- m/ M0 ~- r
(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4 g8 K# K' ]0 \, j, l
(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
% c3 n# c* ] A) K5 l& n, K; v( ?% X2 淬火% `4 K6 `" L7 I0 u: W
(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2 R6 Y7 K& H' x v7 y( n% e
(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
4 l c: x q! a5 O. Z(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8 ~4 T4 ]( l# r! R
(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 G- ?* k4 C" x/ s; H6 |" P
3 回火
( F' |7 V$ F; P& i; N$ X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8 Y& |& X' |* n$ }4 氮化处理
9 _ ~7 o8 ]" T0 E/ B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 }+ w! Q" v: x# F4 u) r9 Q
5 几点说明
! e- F% Z4 o' E5 e(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
5 j7 ~1 y. M8 y! z1 w' ^0 K(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4 C0 C3 g: z9 L* u% Q! A: [, I
第一种:一般压铸模。
* v& s) `& D4 c( R% u+ P% p4 h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 o _: s: A7 O3 P" m) l
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
! b+ l8 g, z- F/ Z% Y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
+ I6 t7 T' W g8 [. U) S |
9 e% w5 ]* m- c- T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
$ g5 W6 H& ?7 d4 H" e# j$ Z+ }4 Q* Z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
; G2 x+ [. O, v6 v* t9 X, F! S5 `1 退火& h/ ?+ W6 q8 h T# y) H
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
7 k/ ?1 C' G& A$ z3 P- s B) P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 V! f7 `. @ g* t4 V3 M& \+ q
(1)球化退火。$ r. T% p9 n7 W0 T# H
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 @% k" ^4 V( a6 s& b
(2)去应力退火。" f7 |' C1 u" j* Y3 J& m: D( @
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3 T% q V' h# t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 k2 N. c, y5 k8 ^9 M- x
(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 a% k- a4 N) U w8 t( D
(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
" Y H1 X& |/ q2 e1 J(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
" h8 l+ X! l" H0 Z5 c7 p2 淬火
6 ?4 D' b( F3 L(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 H9 s, v' ]6 D' t7 m
(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
% \ C* [, ]: I, E E" j9 Y& Y(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
2 e. h! ?3 k/ l9 z0 `2 M(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
4 |6 w" g; W2 }3 回火9 Q2 Q0 M9 ^2 L5 v- s" c
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0 u& ^5 M4 s8 |3 r
4 氮化处理- _' \6 u2 s7 E4 W7 V
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3 d3 U$ x4 e8 N$ ^: s. a
5 几点说明+ _0 k0 ]6 X6 G6 b" N+ u8 w1 r' K( ?
(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
: u$ h4 y8 e9 X9 N2 g( h(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 S$ a" m: V* t! E u- J( m8 j
第一种:一般压铸模。" [6 A9 j% D" Z. W6 e5 w
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2 j3 N" |$ k" G @/ N; l& ?; `0 ?% w( k
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
- c# _7 M* R5 q4 D2 L- Q# G& x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7 f8 ^8 A1 a" `' _/ T1 b
|
0 f/ G, H2 r/ o( ?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
9 @5 t i. Z# b! `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 Z; U/ l' b% d
1 退火
4 C+ J$ u2 X: o) A f7 n! o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 S" Z+ ~- o; [( R1 w1 Q
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 K& B8 C+ K: {6 L% j9 H9 V8 X" T
(1)球化退火。& u: d% T$ h( L2 Z, G/ ~
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
' G( M2 h9 }* T2 M% f( e(2)去应力退火。
L- t8 O& ^; [! q# _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z; q. Z# h7 b: @5 |$ [$ p
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
; l# q, _2 b- U(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 C; T' D% A- }5 D5 m' T' M0 }
(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
& ^/ k; |$ b" f0 u' L9 ^5 ](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
6 A z a& [7 d( P& D2 淬火
: K( w: |. @! ~6 X(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 h% _# b% U2 M9 S1 m0 ]
(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
# g2 x* m# e: {5 u0 b* N0 N(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7 x5 _6 @4 u. u9 A8 x
(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
6 k4 l! s& K; u7 |7 H3 回火
" @( w+ k2 K- C4 s" V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r: R- n0 F4 l" M5 I+ J
4 氮化处理0 }+ e/ A2 D0 r
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
* @9 L0 x$ c6 |# `5 几点说明
+ G8 Q! V" c8 ]/ ?& ^5 |. I(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
8 F' s( N ^3 V5 X# d4 X) Y0 |& Z(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j7 U' }+ V& I" n! P
第一种:一般压铸模。6 n2 ~' E1 ^6 I9 j9 G f- Q% e
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 {5 K. [ p/ ~$ O/ B F$ u8 A
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
1 h7 l* j( F0 B3 s- K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
5 i. s+ E. F( e- d! D |
7 W$ E/ @1 M* X, S0 x- u5 v* E. A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
8 k. H3 |) Y. o. W2 {2 N8 m* G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
* ~/ Z4 x: M$ f2 k9 F" Y1 退火
; ^' J2 \8 g/ a! Y1 i/ ?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 M6 M0 m! [6 c& L) p2 e% i' v1 @( _
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
' N6 H0 u) T$ D+ ](1)球化退火。8 Z- G! I* l/ q+ Z# m5 i7 t; n. ~
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 w1 V- X' t. Y0 |8 F
(2)去应力退火。3 \. S3 t* K y
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1 q" k7 m6 {6 q- \
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
( I# m/ `! Z& i2 H(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
7 G. g% o$ F" g8 w2 o+ X(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
" t9 ?3 D. q( F5 ?' n/ R(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 I4 ]6 P! X/ l8 i# g9 s
2 淬火
w+ E& s$ ]- Q( C |' j, h(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 V/ \* o( ~+ E$ H4 ?9 V
(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
3 a& w& x( U, s% `(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
9 F3 p' q b( T2 B( `- N1 {- ]: \% _(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4 x/ ^8 R$ ?+ B+ }
3 回火3 _+ R- C7 w: v; V3 ]8 R+ \7 f: k
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3 a- B6 v( T( \" v4 t4 氮化处理
" T' G& n) X/ z0 U: ?' v& E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
$ s3 Z/ ]( V" a! x/ {3 x5 x+ t# f. ^5 几点说明0 t- Q L$ C! [6 s
(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4 O' G+ W& j7 h; L7 p) s+ ^5 D0 O
(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5 |# B* K1 P+ a: \% y第一种:一般压铸模。+ X- M0 x; c/ |8 D
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 F9 ?0 [1 z- ]: W8 y
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 y! C" l6 v! |( M6 l9 b# v
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 _% S; p0 o7 G
|
6 i1 M4 D* @. j+ H2 P3 u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
) ]8 E, |, H9 t+ Q+ K5 n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
/ U5 Q( m4 j# X! w: ~+ v3 x1 退火; t' e+ x+ q( a( F
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
/ H. F% N. u2 B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
, e7 l! `& \5 c k/ j(1)球化退火。
. M$ C' l5 P, n" ?+ \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
% t7 j5 c/ S5 o- |(2)去应力退火。
! u7 @* y/ @0 t8 c, k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 S$ F% m& ~- _7 a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3 Y# w" ^5 B7 g" V( c" Q
(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
" [- a6 p4 d+ l! X(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
; `* v( r0 u. p4 c1 w: o(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6 M# v1 T4 h% b7 w
2 淬火
0 [4 w8 j1 p- f+ z(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 X2 G0 t* q. R' ~/ {& T
(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
6 H# V- u7 p7 x A) x9 d(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4 W, D) W! H* Y9 b/ O
(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 `9 _, h' h4 Q/ \ Q4 J0 Z
3 回火- A3 F' n/ A' p2 u6 g- \
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 d5 w; |% s& i2 p4 氮化处理7 ?- O2 y& t5 m# i4 ^
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 Q3 ]3 T4 k; R) U% C3 R7 u
5 几点说明# i ] i1 c& Y7 C
(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
. O) x; o$ U! R( s7 O F(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 I4 R( h. i; t1 a2 Z9 i0 m第一种:一般压铸模。0 c* Y" J* }, c% y& i& r
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
5 P5 i$ l4 X/ Z4 v8 v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 x# ]% m7 r5 X2 i( Q) D* z9 G
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
3 D3 O4 M: t2 Y; S5 h |
$ D& s6 r4 q4 Y R8 _* T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5 G& e9 G2 c) ]
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
+ ^4 \6 R( |$ a* `1 退火" j/ B, i* g. z5 q) p
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 {2 L8 a7 H6 j0 g- h/ b' p
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
% J2 n$ T% e& x; M7 k4 v(1)球化退火。2 T) E; J [3 o+ s9 i
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0 A; M0 V' B( z8 e
(2)去应力退火。
6 t! I3 {6 @7 L5 v( e& w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 D) L' h L' n9 C( W4 f3 z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
5 o8 z6 J" w+ f+ x(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
6 n9 {; \; U( }: H: y: c(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
0 Y+ Z# m- J7 a6 k: m. H; `. v# X(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
+ ], |" S- }" k$ O0 F: M+ |! n2 淬火) d+ B0 x$ Q1 D: H. `' {- k
(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
* |! F3 |) x4 v! N, K, W: y(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2 D. F: R4 l4 K* y3 U1 n
(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 L w% n A9 I1 G
(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
; e2 w0 d _( O0 w3 回火3 r) e% d1 O. d8 q
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2 M2 \& m7 g( N. `, w- [5 [. x4 氮化处理
9 \; o# q7 ~8 G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
. l9 f" O. b3 Y" u1 e8 s5 几点说明
5 D! O/ U. e c# m4 [9 |5 p+ I(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 T0 H6 @7 {7 v' @" K0 v
(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 F9 O/ T: h! }; C, P$ e$ v' }8 c第一种:一般压铸模。
* i. P; t9 u5 s' Y. Z$ o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
! @! m! y+ B) z! Q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 u$ {: Z! k1 l+ h6 K! l
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5 s0 u1 x& Z6 z( }4 w+ e4 O% l+ [
|
; u* }5 \- K6 G% A+ C+ t- p p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9 C7 z9 w& Y6 @" |* J% V( _
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1 f* y7 r# t) R8 W. A8 I( O7 _; A9 Y
1 退火
" l& ]$ c/ i8 M& T! ]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
8 D4 `0 N c5 n1 I; v, @! d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
+ c! g- f* j2 A: I& ]9 R% }: v) R(1)球化退火。 K2 n- Y3 _0 C+ c1 ?1 I' V# c
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
( z1 o* k7 M2 n: w(2)去应力退火。: s2 M% ]' V, c: P% g+ A) A
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 D1 I# N6 o, V9 L+ c2 g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 s- X. Y# `+ N9 T7 G- J
(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2 j; v O5 {( c) ]+ k8 N& S2 \' a( f
(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
* S! H6 S3 E4 |2 i8 `: ~(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
. c# b- G+ B- f; h4 |& e2 淬火
& S1 W8 n- Q9 `3 S(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
5 k$ _8 ?' e0 R5 D(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2 e& }: b$ W6 }% ~+ X. o: \
(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
D+ b! D7 a' o) ?# |8 ](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 S X- {8 U! E
3 回火
& d& k7 Y: l. z* g$ }" W- b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0 |% a3 u8 `; o) s& A
4 氮化处理1 ^4 I2 }& ]$ H" L4 ?
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
, E, X' J- W+ ]# h6 {3 U5 几点说明
; L k5 }9 T, L3 e- A5 g(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 \- e' I, g$ o7 S
(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7 u% |5 s6 w& T
第一种:一般压铸模。
7 a$ ?2 m! P1 K2 U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
2 u4 }) A- Z* a. O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
, g5 k9 Y. o# Y. ~4 u7 b" S+ d: H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
" I* M4 l: V# G6 w! K |
; A0 \! |' c9 n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8 G5 y: M* F6 a% i
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
2 `3 S9 v9 L. A$ M. Z, O- {1 退火
4 ]' k- l5 E% l7 i: y7 w6 L1 x; o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
- M8 S1 }/ q" l) S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
% i( x+ V, z5 n: L(1)球化退火。- \1 ^' O7 G# Z6 M/ ~; G
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
0 e( t6 @1 B1 X1 D% A- `: `1 g(2)去应力退火。( I" o1 S! R3 O9 A: i! [+ ^9 r( {
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f* s& C5 B* _% s" C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 V3 ~. b0 ^+ u& Q% c" m( }5 I; G
(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 W7 E& |( q8 w9 [. ?# c; M0 q
(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
3 G4 V$ D$ B5 _(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
g1 D7 P a$ O% E+ l: ]6 e$ W P& h2 淬火% Z K! B3 ]7 O$ I
(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
& I. n7 K2 N, v) V4 h/ ~(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 C- l) J+ K: x! D7 {% X" B: A
(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3 Z9 O" b& U9 h v, z* y( c3 I9 e
(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
D/ M: U9 D- X1 {- u3 回火# J% d) U( q& r4 _$ E# `/ {( r- x" k
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9 i4 S/ A% s$ R8 B* T4 氮化处理
7 e$ k& r3 b ^ T! y1 M {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3 {0 I0 R7 {& @1 F
5 几点说明
9 k% u& k* \# E/ g5 X(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4 s3 a9 w7 |5 f( D" W, Y9 e! Q
(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l% q: R# `/ \4 f$ w
第一种:一般压铸模。
$ A& X! a7 ?) V1 j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
9 `1 {! V- L$ d: b6 O* D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
, I# D |# h5 T/ p7 O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 {( p! h+ t: H( M) j6 Z
|
9 C! n. f% R: w* E/ m 以H13制作压铸模为例,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大大提& t; R3 ]; n. }
高压铸模的使用寿命。(以前生产用H13钢制作的的压铸模寿命低,只有1~2万模次,改进热处理工艺后压铸模的使用寿命已达到10万模次左右)。
" b5 o: ]4 H# z. f" r& E1 退火0 p& D' _: K: `6 j# ?8 B
包括锻造后的球化退火和模具制作过程中的去应力退火两部分。% A7 Q+ s- {+ j
其主要目的:在原材料阶段进行结晶组织的改良;方便加工而降低硬度;防止加工后变形和淬火裂纹而去除内应力。7 l( v4 D/ E- [; `5 L' {- k
(1)球化退火。: M" F5 M/ y- z8 E0 A
模具钢经锻造后,钢的内部组织变成不稳定的结晶,硬度高切削困难,且此种状态的钢,内应力大,加工后容易变形和淬裂,机械性能差,为使碳化物结晶变成球化稳定组织须进行球化退火。
: y0 `' z* c4 X7 e: o(2)去应力退火。: b& K2 y G6 A" @( J5 ?" F2 \$ \
对有残留应力的模具钢进行机械加工,加工后会产生变形,如果机械加工后仍留有应力,则在淬火时会发生很大的变形或淬火裂纹。为防止这些问题发生,必须进行去应力退火。; D6 v9 s; l, v" o8 n* q
我们坚持在模具制作过程中进行三次去应力退火:
# A7 M9 }2 F2 C& n. X2 h5 E(1)在切削掉原材料体积的1/3以上形状或对原材料厚度1/2深度加工时,加工余量留有5~10mm,进行第一次去应力退火。) i6 a* _; f% V. n7 a/ o
(2)在精加工留有余量(2~5mm)时,进行第二次去应力退火。
$ V! D2 X9 u6 [4 u' z( C# {(3)在试模后,淬火前进行第三次去应力退火。
4 `! e/ I2 T j2 淬火( i: L. }+ u9 {3 a" \
(1)淬火前:采用热平衡法,提高模具加热和冷却的整体一致性。对凡是影响到这一点的薄壁孔、沟槽、型腔等,都要进行填充、封堵,尽量做到模具能均衡加热和冷却;同时,注意装炉方式,防止压铸模在高温时因自重而引起的变形.) q6 L; k: b, J+ {1 |
(2)模具的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缓慢加热(用200℃/h升温),并采用两级预热方式,防止快速升温造成模具内、外温差过大,引起过大的热应力,同时减小相变应力。
0 [/ E8 Z1 V2 X& f(3)淬火温度与保温时间:要采用下限淬火加热温度,均热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一般由壁厚和硬度来确定均热时间。
1 E! ] v# X+ T% @. n. H(4)淬火冷却:采用预冷方式,并通过调节气压与风速,有效的控制冷却速度,使之最大限度地实现理想冷却。即:预冷到850℃后,增大冷却速度,快速通过“C”曲线鼻部,模温在500℃以下则逐渐降低冷却速度,到Ms点以下则采用近似等温转变的冷却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淬火变形。模具冷却到约150℃时,关闭冷却风机,让模具自然冷却。
5 ~' z9 r5 P; d2 E& `3 回火- m* X" S- R$ }; j. S
淬火的模具冷却到约100℃时,就要立即进行回火,以防止继续产生变形,甚至开裂。回火温度由工作硬度来确定,一般要进行三次回火。- B3 w6 z- X. O2 n! z( a& g8 d7 U
4 氮化处理* w/ m" w. K1 K
一般压铸模经淬火、回火(45~47HRC)后就能使用,但为了提高模具的耐磨性、抗蚀性和抗氧化性,防止粘模,延长模具的寿命,必须进行氮化处理。氮化层深度一般为0.15~0.2mm。氮化后需要打光,磨去白亮层(厚约0.01mm左右)。
# f' M# U# {3 n/ Z$ n* b0 J& A5 几点说明
: M' [9 j" g5 J(1)模具的热处理变形是由于相变应力、热应力的共同作用引起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在正确选材的前提下,还要注意毛坯的锻造,要采用六面锻造的方法,反复镦拔。同时,在模具的设计阶段就必须注意,使壁厚尽量均匀(壁厚不均匀时要开工艺孔);对形状复杂的模具,要采用镶拼结构,而不采用整体结构;对有薄壁、尖角的模具,要采用圆角过渡和增大圆角半径。在热处理时要作好数据记录,长、宽、厚各方向上的变形量,热处理条件(装炉方式、加热温度、冷却速度、硬度等),为日后模具的热处理积累经验。
4 x5 Y/ R8 k. `5 q1 C(2)压铸模的加工一般有两种工艺流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
) h5 a& R: @. W1 f第一种:一般压铸模。
7 l7 k& Y: v7 i0 h; o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粗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精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淬火前)→淬火→回火→钳修→氮化。6 y# t M* S' x, w H5 r* r
第二种:特别复杂的及淬火很易变形的模具。
' \/ o: e6 v* i5 w& P% Q. k锻打→球化退火→粗加工→第一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5~10mm)→淬火→回火→机、电加工→第二次去应力退火(留有余量2~5mm)→机、电加工→第三次去应力退火(试模后)→钳修→氮化。, U1 a9 C3 C' T2 ^* j. l I
| 1)在加工过程中,除保证正确的几何形状和尺寸精度外,还需要有较好的表面质量。在成型零件表面,不允许残留加工痕迹和划伤痕迹,特别是对于高熔点合金的压铸模,该处往往成为裂纹的起点。 2)导滑件表面,应有适当的粗糙度,防止擦伤影响寿命。 3)电加工后应进行消除应力处理。 4)复杂、大块的成型零件,在粗加工后应安排消除应力处理。 5)成形零件出现尺寸或形状差错,需留用时,尽量可采用镶拼补救的办法。小面积的焊接有时也允许使用(采用氩弧焊焊接)。焊条材料必须与所焊接工件完全一致,严格按以焊接工艺,充分并及时完成好消除应力的工序,否则在焊接过程中或焊接后产生开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