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华模具培训学校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青华模具培训学院
楼主: shehongv

【门第书香】读书沙龙活动总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3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 C! Z, H8 }4 r[点击查看原图]
3 k3 [' b9 C2 `* U: _% I+ i2 v/ G5 S1 q4 q
  书评篇名(点击阅读书评原文):论语的面目
7 J/ l. E! a. U3 k$ p, _: B8 H, Z% R  K- v
2 D2 E+ H8 W6 Y  书评者:何周
3 u; o9 j7 i' X+ L" H( U2 T
  I; A+ p# l/ ^: N7 g* n" D4 c  书名(点击在线阅读书籍):《论语》(全部有声朗读,含儿童读经用版本及成人读经用版本)& T6 o8 t/ S5 C" z5 u8 m+ y2 `7 H
$ i* h. }2 k3 X3 H) {
  * p+ O! b' N/ Y5 ~$ N" A
[点击查看原图] 
2 A0 N; }, O1 ]. x. ]3 b+ j3 e4 U( Z/ E( l# I
  何周书评摘录:; K# [/ x. d$ ?; k& w" J
7 J, r$ I& j! `& w' @% L3 p  b
  打先秦到明清,数千年被读书的国人捧为圣经的“论语”,常被人翻来覆去地考究,在其间搜寻着“微言大义”。3 y" P1 E- r8 w7 i

, L  [' }+ j$ V# |- e  其实就“论语”本身来看,那就是本孔子的“语录”。说白了非常简单明了,那就是他本人对于学习,交友,为人的一点看法。这样的道理很简单,但因为是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说出来的,就显得有些难能。
/ b! }* ]1 ^8 Z+ J* e6 O) [
- [2 W4 p* V8 p3 r5 V. V- |  要说深奥,不在论语的本身,而是在这样最简单的道理,从古到今没有几个人能去做到。
) H3 i, ^7 d+ F* f5 x% c) s- c# R* s4 y( Y" _& P1 G1 r
  (读论语),不但要学,而且要把学到的东西拿到实际中去验证,那才能做到“悟”。“悟”了才会深刻,才能举一而反之。我们每一个人大多有这样的经历,知道了一个道理,便拿到现实中去实践,每当贴切了,吻合了,甚或获得了进一不的感悟,也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人就会生出一种极度的喜悦,获得强烈的满足。
7 r0 C' \. l* S% ?' x9 |1 R5 H( d8 k' s' [7 T/ d
  总之读“论语”不要把它看得如何高深,更不要去崇拜才是。你就当它是一部传记好了,说的就是一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的事迹。这样才是真正“论语”的面目!& q! s/ T. k9 g! P# S" ?
, A; V$ i  B+ M
! {" i- b9 @" S% F7 _8 ^
[点击查看原图] 
& n8 t! n% x! w: @  雅兰点评:4 z' p+ _% P( @2 c5 v7 ^3 u
# H; E4 o1 j+ u
  何周君认为论语的面目,一是不高深,不必顶礼膜拜;二是重实践,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去解悟。我很赞同他的观点。3 h5 l1 l2 `% f8 S, ~" t

1 N& ^* k% I6 d, p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以其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录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不管有没有纳入学院教育的正式课程,《论语》的精神早就融入到了中华民众的平常生活中,躬身践行。作为中国的“圣经”,国人自然很有必要读一读《论语》。翻开书页,你会惊喜地发现,许多耳熟能详的句子——“啊,原来在这里!”
0 k$ f# R! }4 @- Q
0 B5 V* b0 x" I* y: n, q! o5 i  读《论语》,最重要的始终是实践,最难的也是实践。在此且挑选出三个句子,个人以为,能做到这三句,已经相当不错了:
+ R" D* I: W" Q3 u6 m# p6 G0 X3 h) R  N$ v: J1 B7 E+ E
  1、己所不欲,莫施于人。
  B! S5 g. k# w9 y7 B. i/ f4 @  2、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 @8 a* O4 L- {  Q7 l- I9 W, |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 D5 R$ D/ A4 m7 j! ]+ R% N
3 t, _+ ]* C+ }) @& ]. I8 h  
发表于 2008-3-3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 l- k- ?6 L9 _8 ~* g; Q* v
[点击查看原图]. P; q" G1 I8 y# P4 e* s3 E2 j; ]
+ l4 \" a0 F% _- j$ E( B
  书评篇名(点击阅读书评原文):于丹拆掉了国学森严的围墙
0 m7 u% O* _  Q2 A
# j: n) O+ ]0 l2 Z/ M4 O  书评者:雅兰0 ^- [: J7 }$ G1 n2 k6 `, @- U
1 r0 S* [# D! d$ ^$ L% \) `' r- ^2 \
  书名(点击书名在线阅读):于丹《论语》心得
0 q" X, `9 H& x2 ?0 X! K7 V2 N- k& w. @" Y5 f- }* p8 D+ p9 h
  作者:于丹,出版社:中华书局
1 w( Y/ L9 }# f) _- X& f9 z  V2 ]' ^5 R0 R( l" c8 t, ]! C! }
  
3 p( r4 q9 i( ]( K, y# X( i[点击查看原图]7 k* X& D2 G+ j# F; b  {. v  L

3 r+ ], d: u. y$ d- b* I  雅兰书评摘录:& r4 Q! w- A3 ?2 k; u4 F" }9 {: ~
8 S$ O( a( u! ], O
  从2006年11月图书首发以来,于丹的《〈论语〉心得》一直在毁誉参半中不断创造着销售量的奇迹。只见这边厢,它已成为书店售架上的宠物;那边厢,却是网络上的口诛笔伐;两边都是一样的火爆。
/ n# t" m1 O8 W6 Z+ y, Y3 J( b' e
  的确,于丹的书,在那些学富五车的国学家看来,的确是浅显的,但正是这种浅显,拆掉了国学那道森严厚重的青灰色的围墙,转而换之一道粉红色的蔷薇篱笆。  C2 d, R; n( c) q
* }* f  n( W2 L; j* {* v/ x4 k! f
  这道篱笆春意盎然,温馨可爱,浅显易懂,引得众人驻足观赏。人们借此窥探到了国学城内的奇山秀水,其中的一部分,开始欣然向城内出发。
  \6 `: s& j# \: |& D; V7 F6 w3 p9 w5 t1 g4 [+ a! v0 ?3 v( U( B
  我们对宣讲国学的书籍,实在应该抱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一来因为国学于中华民族之重要;二来因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学精髓已渐行渐远若彼岸花。多几个于丹来普及一下国学基本知识,其实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 n# _; j4 n- X) N8 u

+ `+ T" J* I9 G# Y7 j4 g  (书评附《于丹〈论语〉心得》摘要)/ Y4 c: ]' N6 G( t5 J6 ]2 d

- v5 }! e" K6 X# C  X   + A5 R# A) T2 O
[点击查看原图]
3 ?5 V( S- D! O# E# b
5 }; c" O/ R! K4 U9 g  总帖点评:, q3 `; |  M- P% I
; ]( B% F' t& u' G# D7 V- q- D$ [
  在关注这本书的时候,我自相矛盾地感受着两方面的欣喜:一方面很高兴看到于丹的书卖火了,《论语》以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民众中普及开来;另一方面,我也很高兴看到这么多的人在反对于丹的“浅显”,这说明存在一大批的人,对国学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理解,而且,相当一批反对者还很年轻。
8 j( ~; G6 }2 w5 T% g1 X5 k$ m, \2 F! |* i3 w
  摘录绿袖的评论,说得非常到位——“因为于丹的讲座而去关注国学经典,比如老庄,比如论语,才是正途。但正途是达不到普及的程度的,比如佛法的精妙如何能让普通大众真正解得?也只好说到积德行善,往生极乐而已!”
, y6 S; c' b. [
2 U# }2 D; ^8 V) g  
发表于 2008-3-3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 K; |. q3 h8 t7 k
[点击查看原图]
0 |- W. D0 b: j- w, L$ b+ t) _8 Y
  书评篇名(点击阅读书评原文):如焉,茹嫣
0 r( b  `4 z5 ?& d3 b. U
1 I( a5 \; H, ^; d* X, H  书评者:hanahubuki_雪海
+ R6 @- ]# f7 u' S
3 s6 L  k1 \- a+ l# |; u& U  书名(点击书名在线阅读):《如焉》. V1 M0 L8 a6 E( r3 S( Y4 |$ I  I/ |

; f, p/ Q/ i5 W% J! M. j" L* }- f  作者:胡发云,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v; `; g! c9 m
$ }2 ~( O2 ]9 _  
) x% \, ~" ?" y9 m5 V* S[点击查看原图]+ K3 l  f2 x; d& r

  \# @( k) I- V+ e9 @1 y. a4 v, }6 t  hanahubuki_雪海书评摘录:
8 O5 y5 @! i" U9 d$ s* w
: K6 W* e) v  W  《如焉》讲述了中年女性茹嫣(网名如焉)丈夫猝然去世后儿子又出国留学了,开始接触网络,并由此结识了民间思想者达摩,走近原“青马”(成立于“文革”期间的一个思想团体)的一些成员和他们的精神导师卫立文。茹嫣在同事江晓力介绍下与副市长梁晋生相识相爱,SARS爆发后,各方矛盾凸现,茹嫣的网络文章给梁晋生的仕途带来威胁,最后梁晋生与茹嫣分手,选择了江晓力。
$ i. C: X8 n+ F) P$ A1 M
+ N9 @( i/ J9 X1 S  O- Z% j+ T  看似平常的内容,打开后无可挽救地陷入。里面没有现在最有卖点的那些激情故事与描写,却有很多的思想,关于社会的,关于历史的,关于思想的,关于修养修为的,关于心灵剖析的,……。常常在里面看得见自己的影子,看得见周围社会的影子,许多的共鸣好似夜阑人静时大提琴的音箱发出低沉的轰响。
9 ?. l: E1 R6 k$ ?# w
5 Z% T; v& w5 _2 v! n8 {2 V  茹嫣就是一株顽强的植物,会有枯萎的枝叶,会有卷曲的季节,但是葳蕤盈润的绿终是她沉静的生命底色,以淡雅优柔的姿态。喜欢茹嫣。) a2 V& M" c8 ?7 `
1 [) \$ |( L1 z. {: u% N$ ]7 A
     i- L; v1 e/ L9 X; V
[点击查看原图]
6 ~/ W% m0 r  X) s& ^/ l, }$ B5 D# s  ^; `" f# s+ P
  雅兰点评:
7 |5 g3 V7 H% O( n) s% r  J: D, Q6 C% [% k
  很久没看过小说了,说不清什么原因。; x. N5 w! m3 s0 I
  e$ V$ _6 x( y8 j" f, y3 ~5 z
  因了雪海的推荐,因了雪海所评述的那句:“茹嫣就是一株顽强的植物,……”我上网浏览了这本书,以囫囵吞枣的方式。
  V& ?5 s: M0 M. a2 Z9 B. v: l( f- Y' Z; k4 @3 E
  这是一本纪实小说,许多人应该都能在其中找到一点自己的影子,特别是上网一族。很偶然看到一篇此书的书评,我觉得评论得很全面,摘录如下:
$ `$ j( O4 l1 J  H7 l1 @# K; B7 R: x6 O
  文章中提到茹嫣说:她是一个生性淡薄恬静的人,她是一个需要被爱的角色,她是柔弱的,甚至低于我们所能够认为的最低的社会安全感(有个可以依靠的肩膀)和内心安全感(有个可以说话的人)。7 B1 o1 n, h4 r, O: A& ]5 I- O

2 }$ v! W/ b5 O+ u# W8 k( w: r  文章提到本书的三条主线:儿子出国前留下的一条狗;上网遇到的网友达摩等;现实中遇到的新恋人本市副市长梁晋生
9 x0 u2 y5 x# O( I: o% ]8 J/ J# r9 i0 f* Z7 Z# d6 o( D- _
  文章评论小说的结局时说:书写到这里,已经没有悬念了,如焉开始跟随达摩他们,进行那种形而上的思想交流,因为她在这里能够找到内在层面的安全感——都是一群有着赤子之心的人。而梁的第二个五年任期保住了,被调到了南方某地。似乎,高尚归于高尚,世俗归于世俗——而这本无所谓好坏的,只是两种生活方式而已。如焉和梁的一段短暂感情告以失败,作为一种情感,他们各自获得了自己需要的,作为人生,并没有虚度。
& ]6 d8 I+ l" }3 C% b& Z( R  f5 d( a: o7 {
  
发表于 2008-3-3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 E, i6 V0 ~9 {. P6 n6 t
[点击查看原图]
$ a  E4 D- s/ s6 v8 l* `3 D7 I7 u- h4 v5 k$ \2 d( `8 H
  书评篇名(点击阅读书评原文):寻隐者偶遇:《瓦尔登湖》8 C( E4 Y* G- X

4 E8 w3 A# Z( i: _$ A# j' c$ N  书评者:绿袖) a" ]6 I/ g/ y0 V( a
$ \8 \- R2 ~% @+ q! H- ?# s! d
  书名:《瓦尔登湖》(点击阅读中文版)1 m) b; t% K0 `7 {

0 R- i# G  t' K5 K  《Walden》(点击阅读英文版)
4 e- e- \. n8 K; ~% Q9 V" K
9 _4 g" C7 K+ i3 |/ G$ s6 c- \  作者:[美]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徐迟译- y+ f$ |- R4 A2 u
- A0 I; j- b( [0 V+ v2 n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O) z2 J9 }$ Y: X5 O* s( R  
$ M) c6 T1 B5 ]7 i2 D% ~+ X. ?. \[点击查看原图]6 s7 a9 `% ]( i+ i/ D
. d% t  E. y1 P9 d
  绿袖评论摘录:: E' E, I% B7 D: Q3 U$ O  L
- T4 `( q7 Z$ ]$ V
  《瓦尔登湖》,这是一本寂寞、恬静、智慧的书。其分析生活,批判习俗,有独到处。, z9 U$ @- t3 z$ ]2 A
3 B* o, a- I/ Q% E( d- ]2 k8 @" l
  (这本书)是一位挚友送我的,里面很相配地夹着两张写有我不认识的东巴文字的书签。给我这本书的朋友,其实也是个特立独行的另类人士,我给他命名为:行者!他一个人在中国各地行走的时间已经超过中国人民抗日的年头,他只是行走,感受,看望,拍摄,记录,说:我走过。浪迹天涯,居无定所,这两个词很适合他,他说:“许多早晨醒来的时候,我要很努力地去想今天我是在那里。”
5 }/ L' q# ?  {/ h/ W; n2 W
" y/ H4 M) g- I$ B7 j0 S  书的译文不是很达畅(如果有能力,最好看原文),但足以让我领会到作者的境界。本书内也有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有启发性。- n. r; @- a. z4 ~. t
+ ~$ h; }; Z: r* z; ]* e
  这是一百多年以前的书,至今还未失去它的意义。黄昏以后,心情渐渐的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处辨不出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衷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澄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X' }" t- a( ^6 M" o
+ P& h0 ^- I- e/ n, o3 m, T
  应当指出,这本书是一本健康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作了极其动人的描写。读着它,自然会体会到,一股向上的精神不断地将读者提升、提高。书已经摆在读者面前了,我不必多说什么了,因为说得再好,也比不上读者直接去读了。9 c: X' E! X( D- N6 `, i
  
' n9 O- u' y- t1 ~8 p9 L[点击查看原图]0 o# ^: F. b) h* {) Z0 i: \
  绿袖评论隐士
4 f, J6 r7 [: X# @& m, a0 p! o/ b4 H3 l- U- m
  事实上梭罗应该算是个外国隐士,有人称他为美国的庄子。只可惜我们古代无数真正的隐士可能隐藏得太彻底太出世,所以变成了无人知道的小草,自生自灭,并不能给他人在精神上有所启迪和暗示。像老子、庄子、陶渊明什么的,都得留下点文字才让我们舍不得锦衣玉食的俗人仰慕。3 ^. x$ w5 `0 w; u6 s& Y  }2 k

# k( M$ @/ R; A3 Z) U4 n  这件事有点难办,隐得太深入太深刻了大家找不着你,跟不存在没啥两样。所以隐士隐的妙处在于半隐半露之间,神龙见首不见尾,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境界,隐士要做点和俗人不同的事,最重要的是要写点文字记述自己与众不同、乐在其中的生活,好让我们这些纠缠在喧嚣红尘中的凡夫俗子自愧不如,痛心疾首,心向往之,让我们时不时别有幽愁暗恨生,时不时独上西楼望断天涯路……
, p) l  x3 s# q7 t% M3 U$ J  x' E  a4 V
  隐士在林中玩世不恭地独乐乐,而我们一边在暖玉温香中想着可望不可即的高洁隐士,一边罗曼蒂克地自责着、痛楚着,好歹证明自己自虐型的高贵品质。% z! k2 ?0 x& x! F) D5 l" i
   : {9 r+ w4 K& Q" `% Q) N
[点击查看原图]8 x7 K* w- P3 d" |4 S
  雅兰点评:2 U2 t$ f+ F3 P
+ G& {8 n( V& Y) g3 H8 G/ C+ o
  很喜欢绿袖写的书评,文中既有她自己的独到见解,又有她精心收集回来的与该书有关的内容。若你有时间,读完她的书评,还可以再去细读书籍;若你没有时间,读完她的书评,也足可以全面了解了《瓦尔登湖》其书,以及梭罗其人。4 e, U# Q; Q+ O. k4 i) T9 s$ {
' g: ^5 B  }$ r
  除了书评外,我还对绿袖那位“浪迹天涯,居无定所”的“行者”朋友感兴趣,也对绿袖关于“隐士”的一番评论忍俊不禁。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总不可避免地要出世,“隐”只能是生活其中的一个层面。从这番文字中,可以体会到绿袖恰到好处地把握了隐与出的尺度,积极地过着“凡夫俗子”的日子,又怡然自得地从隐士的原野汲取生命之源,甚喜。* j: H% k( ]9 O0 W3 u

  Y, L/ Y; _, N$ ]: L  至于书籍本身,我阅读了一部分,确如袖子所言,书的译文不是很达畅。——其实袖子介绍的戴欢翻译的版本应该比我找到的徐迟翻译的版本要好一些,单从目录上看,“诗意的添补、青青豆叶、隐居林中”这样的题目,已经诗意很多。可惜找不到戴欢的网络阅读版本。
$ N; o; d, l; ]: e# l
/ l2 s% ]" F# N! ^4 f7 {! B  而让我惊喜的是,居然“一不小心”找到了《Walden》的英文版阅读地址,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亲自地去探访一下这位美国的庄子——Henry David Thoreau(梭罗)本人,在那清雅宁静的湖边。
发表于 2008-3-3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 Y0 O$ V% B% |8 f; L# r
[点击查看原图]3 _0 E% o2 S% ?$ z. x. K2 y9 w/ \

) W8 W# }" v& M8 t7 q  书评篇名(点击阅读书评原文):$ e: r2 l  P/ S: y3 n
1 H# D9 Y& G# y$ V3 G4 u
  读《一心一意来奉茶》书评者:羽翎3 r6 e, y$ O+ y8 O- C) U; u/ q) ^% ~
6 E6 h3 T  c5 b5 m) `  p& [
  书名:《一心一意来奉茶》6 l4 W4 B- l7 K  S
, Z& d: s) X' Q! q. l. V
  作者:程然,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 F1 M( J! W& {5 p1 \( t5 B; V8 r: T& r. l( o
   7 U2 m5 }% y5 p5 O
[点击查看原图]% Z/ N% u" I+ J$ Z( h, S
5 l1 R3 U# `' W+ \/ F
  羽翎书评摘录:
0 b: D2 o# r' v/ U+ b
9 \+ b8 C1 k! Q( `, l/ v7 \: G  上帝叫人一心一意,便可见得真我。于是就有了《一心一意来奉茶》中难得的沉静与专心。做为一本写茶的书,这本书贵在对茶的感知颇为独到新颖,别有一番见地。令不懂茶的人初识茶之习性。令爱茶之人欢喜茶之外的天意。
& W1 f. a) k( L# }& o( x( }( a2 I/ A& ^) X2 K- E& q& Q% b
  兰花观音如此静美,却也只能在那偶遇中绽放。说的有些惆然。桂花余香满口仅仅云雨灌溉,就能酝酿佳茗。浓艳的桂花竟是最平常。玉蝴蝶是治疗咽喉炎症的茶。可是再好的良茶,却治不了相思之苦,不禁为小艾而落泪。谁道情书写到一千张,蝴蝶就能飞过沧海?还有龙井、武夷岩茶、蒙顶甘露,无不是兰若在行走路上,记录茶与人的百转千回。
* [# `- U! b+ i4 G" i* D' S! u7 b: e# I/ a* h
  中国的茶品丰富多变化,而中国人对茶水,不止于妙喜与贞亲,还有一种素朴的大气。如今茶之本来的功能在茶文化里已经退居其次,而由喝茶到品,到仪式化的衍变,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物化过程。当任何一种外在的东西被融入到一个人的生活里后,这种外在的东西已经成为了她的生活向外延展的触角,是人精神的寄托。我们的心理都需要某种暗示和寄托。兰若俨然与茶融为一体。既在观茶、品茶,又如茶人。惜茶、爱茶。至以茶来了悟人生之悲喜、佛家之三昧。倒是应验了佛曾说的世间法即佛法,人之修行即一茶一饭如此而已。  |4 b8 @/ F5 r9 V4 g9 e& I; @

6 F7 i3 ~8 e6 [  前些日子和兰若聊天,初时我有些害羞,默默在旁观看她与朋友们的话语。当有人问起她修习佛法一事。兰若一一道来,谦卑而诚恳,说是我们一起修习,互相观照。突地让人一下亲近起来。待看到她的照片,真是如茶般优雅淡然的女子。
1 f2 h1 s9 v$ J  y/ i( S% c$ u( l+ }$ s6 Q7 U# U5 O
  在这样的春天,许多人的脸上都带着笑意的善。挟些书而行,流连于小区的树下,树叶已经换了新的嫩芽,明前新茶也上市了。我也愿这善,能给我带来喜乐,淬炼出如新茗一样芬芳的冰心。
9 a8 H: j: T# T( D: E; o  l( f2 Z9 g3 i5 B+ M7 {3 s
  书中满是珠玑之句。但我最爱这两句:! w3 S/ K+ }" q5 d+ w

9 U! E2 n/ J  x1 P  “真正懂得茶道的人,一定懂得待人之道。有一些知己,相遇,只是为了错肩。微笑,却只能告别。”
; D, ^5 u2 H" p$ C- T2 J$ a3 s7 Q$ ]! n
  “我们走世界,不需要认识世界;唯一需要认识的,是自己。”/ r: W2 _0 K1 v4 `0 n* T* u

2 y% F" W, N$ Z6 G' Z# g   8 z7 v: I" Q. k3 A+ \* O
[点击查看原图]
6 }1 d& |# s$ I/ Y: v
9 U9 H7 A" D9 C* A- z! Y  雅兰点评
6 {8 o4 R( a" u2 C- E, P+ T/ f# E. h0 ~7 ?  n; v8 h$ |. K
  羽翎的书评写得太好,以至于我在汇总帖里摘录片断时,难于取舍。谢谢羽翎的书评和推荐的好书。
/ l: x& S( }! j
* O) ?5 S+ _: g0 _, o' `3 b  《一心一意来奉茶》,不仅仅是讲茶的一本书,便如茶之于中国人。程然写了茶,也写了茶之外的天意,泡上清茶一盏,顺着程然的笔触去体味茶香,再延其思路去细品茶道,一定是件非常惬意的事情。
0 e, H0 d% f( K+ }+ K& }2 {0 R( N5 Z/ K% A
  “真正懂得茶道的人,一定懂得待人之道。”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程然以茶香回甘来深切地祝愿:幸福从那大苦的底里来。
2 i8 w- j# o8 V+ \- ?/ z  `
/ V+ Z' f1 q) q5 S" R- ?! d8 L  PS:这么好的一本书,可惜找不到在线阅读的网址,实在是很遗憾呀。; @$ s: Z0 l5 Y7 p& \4 e' o
5 `; q4 }6 d. e1 I; I
  
发表于 2008-3-3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 }8 Y5 {. z- f1 H3 E[点击查看原图]
9 j3 a" W( I7 S, Z& `$ c% W9 W0 W& l) Z- `( \; ~/ K
  书评篇名(点击阅读书评原文):可爱的小虫子——《昆虫记》
5 f' O' N7 z! ~' K- _! ^; d" W1 @
! {5 U8 A4 c% [. M: H! u  书评者:靓靓! {- U* `- n. j+ R- C% M& g

- l7 c9 {$ v$ v. ]% x  书名(点击书名在线阅读):《昆虫记》
0 l' f# Q* i. z
; y- j% K2 S9 E8 ]6 Q2 C  作者:法布尔(法),出版社:各种版本都有,出版社较多
$ y3 n% f9 l  q& b0 Q% R" b
, ?' k* l% {: u& m' H8 b% S  
/ Z3 c/ x3 F" y) e( u[点击查看原图]! W) {& p5 {# j" T2 C7 c$ w
- Y6 ~6 r. {# v
  靓靓书评摘录:
. f7 x! l( F) N: |, H& Y5 n& V8 V! j, K+ H! K! N( S7 `
  作者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他笔下记述了昆虫的习性、生活习惯等各方面和情况,虽说是昆虫学家,在他的笔下的小虫子,一个个活灵活现,充满了灵性。让我知道了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7 e; ?, V9 s+ W8 s3 H
/ i* Y3 j  A% S; `
  一点也不象生活中看到的那些普通的虫子,但却又是一个个现实生活中的东西。作者对昆虫的观察耐心,真是细致入微。0 |' T0 K# C% z) s# w
# ^3 s" Q" D9 u; q" M: F
  本书虽长达二三百万字,但从开始看,就能吸引你往下看,而不觉得像看学术书那样枯燥无味,让你看后觉得这些小虫子太可爱了,而且让你觉得妙趣横生。
/ {0 a+ `3 h& Q6 ]/ L% m' j+ ?3 ^. x5 Y5 Y; d
  《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 E! \4 t9 Z  I
$ U# z% \( u$ t  M8 J5 E  
/ g7 m, {1 u$ {[点击查看原图]  v) M' Y8 p. T" ^' n

  t+ C7 x! \+ L. M' t  雅兰点评:5 z: H, M9 c7 C1 M% V* H4 t; Z

) k6 w3 V" T" a2 e  《昆虫记》这本书太出名,很多人家的藏书里,也许都有这一本。在考虑如何做汇总帖时,我思考了很久——是就书说书,还是就书说事好?几经权衡,我决定还是就书说事,因为书本本身太出名,不必多说。! n. B/ s! y$ k. X0 M- U

0 G" ~3 z: k7 U* d6 i  说事,是说我的孩子读此书的过程。个人以为,这是一本很适合启发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的书。记得前几年,我的孩子七八岁的时候,很喜欢小昆虫,又能听得懂一些晦涩的词语了,我于是给他读《昆虫记》。文中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述,的确如靓靓所说:妙趣横生。厚厚的一本书,每天一两页,孩子居然听出了兴趣,后来上厕所和洗澡的时间,也要我拿了书在卫生间外高声朗读给他。1 v5 \  d7 Y( E, H' ^0 Y: p! |

  f! E% M! T- u7 Z  这本书,如果是我自己的话,绝对不会专门找时间去看了,但我很庆幸,为孩子读完了它。当然,基本条件是我的孩子非常喜欢自然科学知识。
- h; Q3 d8 z8 g. ]" Z% s; ?9 b2 ^( L" i6 ~2 G$ G
  摘录一段《昆虫记》序言里的话吧,和大家分享。1 |" V, Q% f% f% Y* Q/ U2 k3 H
! G2 e: n; ]1 |
   4 B6 R3 B: i) A. M- g7 Z
[点击查看原图]2 T, |6 O0 ~5 D/ ~- X1 N5 f# l

1 g+ m2 w5 e* ?* W  《昆虫记》序言摘录
0 a/ w* O. y# S2 I- \8 e
7 z- n# {, j" }* V  A  人人都有自己的才能和自己的性格。有的时候这种性格看起来好像是从我们的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然而要想再追究这些性格是来源于何处,却又是一件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
$ Z% {/ Y- N; d$ l2 Q; t4 h1 Y( G; F/ F
  例如,有一天看到一个牧童,他正低声地数着一颗颗小石子,计算这些小石子的总数,把这当做一种消遣,于是他长大后竟然成了十分著名的教授,最后,他也许可以成为数学家。另外又有一个孩子,他的年龄比起别的小孩子们也大不了多少,别的孩子们只注意玩闹的事情,然而他却不和别的小孩子们在一起玩儿,而是整日幻想一种乐器的声音,于是当他独自一人的时候,竟听到一种神秘的合奏曲子了。可见这个小孩是很有音乐天才的。第三个小孩,长得又小又瘦,年龄也很小,也许他吃面包和果酱时,还会不小心涂到脸上,但他竟然有他独自的爱好——喜欢雕塑粘土,制成各种各样的小模型,这些小模型被他雕塑得各具形态。如果这个小孩子运气好的话,他将来总有一天会成为一名著名的雕刻家的。4 X9 [. }, d+ q6 I+ t& G

) i2 a2 ]) ?1 t9 E# v; ~5 D; E  我知道,在背后议论别人的私事,是十分让人讨厌的一种行为,但是我想也许大家能允许我来讲一番,并借这个机会来介绍我自己和我的研究。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已经有一种与自然界的事物接近的感觉。如果你认为我的这种喜欢观察植物和昆虫的性格是从我的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那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因为,我的祖先们都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乡下佬,对其他的东西都一无所知。他们唯一知道和关心的,就是他们自己养的牛和羊。在我的祖父辈之中,只有一个人翻过书本儿,甚至就连他对于字母的拼法在我看来也是十分不可信的。至于如果要说到我曾经受过什么专门的训练,那就更谈不上了,从小就没有老师教过我,更没有指导者,而且也常常没有什么书可看。不过,我只是朝着我眼前的一个目标不停地走,这个目标就是有朝一日在昆虫的历史上,多少加上几页我对昆虫的见解。
/ N, H# b# b5 P+ N) m+ t( ^5 ]6 k) r- z5 G
  
发表于 2008-3-3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1 I+ [& }4 ^$ R0 h" e. y2 [# K! P0 _[点击查看原图]
9 n' y7 `, o7 z! t% M( H2 |  n. @6 `1 m, W2 {# Z6 `
  书评篇名(点击阅读书评原文):《细雨汪曾祺》
8 r+ N8 I. f  O3 u. a6 i) j- D  ~8 M( ~1 ~8 ~: H: C
  书评者:羽翎# k  L  m4 [! A% a

  z, F7 {. o# r: e  书名:《汪曾祺散文》,作者:汪曾祺,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M4 y- d) Z& l: \% o2 J) D
& ?$ i( Q/ z0 @- _
  推荐一个汪曾祺作品集在线阅读网址:http://www.szqm.com/xd/w/wangzengqi/
6 h1 n7 O8 i3 O9 q+ j3 J% r* |
4 y2 `( p! ]4 s  
6 X0 x  T7 D4 v- r( A[点击查看原图]# m6 p7 R( ?: s

' T$ L4 H. M0 W! A+ ?  羽翎书评摘录:2 t( E" u% k( M7 |1 n7 n3 K) |+ F

( i7 u+ a! }3 K9 X  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也是现代作家中文风最疏朗清淡的人。他的笔下所写都是些很常见的东西,但一旦经由被他的笔,以挥洒的线条表现出来,便能有种极度的美。. h) ~- C4 S/ D  h7 X, c0 J

& `1 Q4 J# T, t7 e+ j  汪的父亲是画家,会篆刻,画写意花卉。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这种人情使后来汪身上和文字里流露出浓浓的人文关怀。正是因为如此,他的文字宛若中国传统的写意绘画,所有的内涵都经由那些朴实无华的随意汨汨流淌而出。
9 s& Z) `9 P! c* i% ?8 K% R. x* Y  r% _
  汪曾祺小时认识一些和尚,后来的小说《受戒》也是于此有关。因为人生的经历如此,汪养成了很散淡的性格。他的文章里所展示的,是一种只有东方文化才具备的谦让与容纳。读汪的文章,是一种忘却。对世俗,对纷争,对一切烦恼的忘却。因为在他的文字里,洋溢着的是中国文化禅的真谛。- V. b( ]1 i& X' B* J5 N$ r, ?
/ j( _& q5 e% s
  读他的文章,直如于空谷听音,似无着力处,却又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坚实与平和。所谓“宁静以致远”便是汪的精髓。当你真的进入到他为我们营造的那个世界里时,一切的幽怨愤懑皆会云散烟消。仿佛飞鸿过际,了无痕迹。
; K2 g, J/ Y: }
' O/ T) H& f6 \4 C+ @7 t' @" A  春天有一种雨,细细密密的如雾。落在头发上,没甚感觉,可是过了一会儿,一摸,手上全是水珠。汪曾祺就象细雨般。与你拉家常里,掏心掏肺,听者净心屏息,立时心无旁骛。
2 R" t0 `$ h; O$ f6 T: L/ Y- m/ J3 @% O- v& H
  有人说他是最后一位士大夫文人,想来是不无道理的。读他的文章,需得如品上上之佳茗,当想平心静气,抛却一切嗔怒色相,于无可无不可间缓缓理来。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其实要知道什么是我们民族的?他的文字已然披露殆尽。
; E" s1 b5 M7 B* s% Y9 A% M; H" T/ P2 N& v/ v9 `' m
   ( Q& \3 ^6 j% V. V5 Z/ a0 x6 Z
[点击查看原图]# A7 B  G7 J2 T6 r/ O0 ?6 ^- i! w5 O6 m
) i! H0 [9 `" ?8 n9 n7 ~4 G4 O
  雅兰点评:
  P, \: z  c# N0 W+ R, M6 u* j
: l6 `4 E8 q5 V4 \6 m4 H  喜欢羽翎的书评,写得很认真,很细致,很深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于是我很认真地去阅读汪曾祺的在线文章,让自己,也融入羽翎的心情里。而我发现,以“细雨”形容汪曾祺,的确很到位。4 Z6 m8 R+ C3 h& m8 s" K. F

6 Q  V8 U; Y6 A' ~6 F& |  汪曾祺自己,应该也是极喜欢细雨的,除了它的文章中常见写雨之外,还很可见证于他写的那句“往事回想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 }$ Z. ?$ a$ S# A

4 K) `2 @- q% `- t3 X- A% F7 p6 z6 ^. y  汪曾祺,这个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散文大师,人们评价他的作品是“在疏放中透出凝重,于平淡中显现奇崛,情韵灵动淡远,风致清逸秀异”。也许因为他还善于作画,他的散文便透着唐诗的意蕴美和中国水墨画的笔趣,有一种朦胧的雨意。他自己也说:“我喜欢疏朗清淡的风格,不喜欢繁复浓重的风格,对画,对文学,都如此。”这种风格,我也很喜欢,相信很多人都喜欢。7 m2 ?8 G  x4 {$ K; r
3 ~' u; a2 `2 x; }$ ]( x
  细雨无丝,润物却无声无息,沁湿了柳芽,浸润了花心,朦胧了春的田园。翻开汪曾祺的散文,细雨心情,平淡而有至味,不知不觉中,也滋润了自己的心田,干干净净地,过上一两个小时。
7 q9 W5 [; |3 D: a0 V! W' R' u8 D
. a% x' d6 b7 E; p9 p+ i   8 `1 e1 k7 d! W7 O+ X
[点击查看原图]
发表于 2008-3-3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 ~+ v  T. L  n* q- ][点击查看原图]. ~5 f7 q; B% [
" p7 f/ v  \6 ^$ l5 r5 P2 Y. c
  书评篇名(点击阅读书评原文):《雅致人生》
6 d/ X0 m8 |' y7 S5 v$ B( N6 Q2 P& [$ T* }7 O9 [
  书评者:靓靓
1 Y9 i/ }! E, o- V" ~/ X' ]2 k! Q) }2 C6 ~' h# [
  书名:《雅舍小品》,作者:梁实秋,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 ?, t1 m. J& n' Q! s7 C7 G/ [/ i) \
2 R  K9 R  Z2 f" V: ^$ K4 @   ; {3 v4 w4 o  M
[点击查看原图]. R7 R/ K5 {9 k+ k  l* D. b- W
# j. n" b- ^4 Q: v
  靓靓书评摘录:
5 J1 w; |6 P# A) N* g
) a" e) [+ V! e- z* ^) X/ d- w( N% x  常放在我床头的读本中,《梁实秋小品》要算是其中之一了。首次看到这本书时并没太在意,随手拿起翻了几页,看后觉得十分有趣,此后,她就成了我床头的“嘉宾”了,没事时都翻上一下。* e7 |) Z' _% p' \* Q
0 W9 N$ t2 h7 G
  梁实秋的散文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杂文》和《雅舍谈吃》。: i# A5 Y: m/ N
$ G  ~3 m& f6 W' D0 `3 x  J
  梁实秋的散文,取材平易,多是见惯的事物或是习惯的行为。令人有亲切感,有充分的知识享受。文笔轻松、幽默。每一篇的篇幅不大,但简洁明朗,有的引人自省……; A% D( @. \: Z; W0 Z

* R, S! q/ |/ s# _  雅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也是一种行文风格。有道:“梁氏小品,乃属趣味烹调”。这种风味特别宜于有闲阶层美食家的享用。5 u( [- B5 M" Z. z2 o
9 i4 z% e. _* ~% k8 f
  
7 p7 |+ K, _7 k( @[点击查看原图]
, C8 M8 e0 M$ D1 E- v
* \, d. z; F2 }# B0 r. g  雅兰点评:
; O1 N- u& P; Y: w9 z
% d/ ^8 Q% J9 }9 |1 B. b  梁实秋的散文创作是从20世纪40年代正式起步的,靓靓推荐的《雅舍小品》是他作为散文大家的代表作。《雅舍小品》的文体冶散文杂文于一炉,夹叙夹议,文白相济,简洁优雅,富于情韵。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实秋自由洒脱的人生襟怀,恬然淡泊的心境和卓然不群的人格神韵。
1 f- o7 d  {: @3 p! C- Z4 e5 S' q8 u2 _$ U0 K2 J  R  V
  梁实秋的笔锋谑而不虐、亦庄亦谐,常是寥寥几笔,便以漫画化、喜剧化的方式针砭了陋习,描摹了众生。最妙的是他的笔深得幽默三昧,调侃世俗,妙语连篇,于谈笑风生间,便使人在笑声中接受了作者的善意指责。读《雅舍小品》,喷饭也好,沉思也好,若能从中领悟到一丁点意蕴哲理,那便真是精神的莫大收获了。
+ `) f* x9 {. R; \& T3 Q
/ \; I1 }+ M5 W) z9 W+ R6 ]  我在找寻《雅舍小品》在线阅读网址的时候,找到这样一个网页
8 T' _- W; z; J, s; J' O  f) A5 O/ s6 q$ o0 b  ~( U
  http://bbs.musicool.cn/thread-83380-1-1.html( D% s% F8 |& L" n: U
$ G4 r- w4 J1 y2 f/ G
  在楼主正文下方有个这样的标志——附件:雅舍小品.rar(651.42KB)。有兴趣的朋友,赶快去哦,哈哈。
# [9 U/ Y9 c7 z4 G' J, E/ n+ y5 `9 A# X6 D* ]: s  R' g9 W
  
发表于 2008-3-3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 `0 x( }7 {& g/ U; B[点击查看原图]8 H/ t1 Y: ~2 n+ s2 e' X, g

4 }: i; C6 v4 D* V5 R  书评篇名(点击阅读书评原文):谁能把美丽定格
- b, H, q6 E2 H( W2 o# T6 y. B9 |/ y+ l4 ?4 I  m
  书评者:浮生心若羽2 C5 E- y$ S0 `# @+ `/ u4 }8 p
3 [8 N- p' _9 Y" d
  书名(点击书名在线阅读书籍):《人生若只如初见》% t$ _5 C' D8 K" Q9 Q9 ?7 E/ f2 o* Z( j1 B

; Y; R8 {0 \' @! y; M8 R0 X$ W  作者:安意如,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4 y' a5 z: M* K0 F; U
) Q7 o% v# d  l6 z* J. }1 K  
# L- e) m: v: m$ \- ^[点击查看原图]4 }7 F: D4 _: V, e5 m
$ r' @! e5 V- p& S! B
  浮生心若羽书评摘录:
1 A: A% [6 z, s; S$ C3 S; v- {2 H# h8 R3 |) Z' A5 W) d; Y  K
  今天上班时,冷不防与“安意如”撞了个满怀。惊喜,留存,收为枕边物,以便伴吾眠。
$ T' W# r: r& W6 m8 z
+ W  Y8 W' g5 q6 T  归家后,手捧书卷,不忍即读,只把玩着那本书,琢磨着那书名。; i" |. P; Z6 d
! k3 U2 h: x- a+ M  _3 v% L
  其实,更确切的说,是琢磨着三百年前的纳兰容若和当下的安意如。
+ N! m6 |- E/ t4 s: X( }& `5 u9 I" Q
  三百年的光阴够长久了,长得可移山造海,长得已更朝换代。三百年的光阴又极短促,短得仅一句诗词就能跨越时空,就能沟通心灵。
" k3 ^( W2 F1 @3 ~- ^. S
$ R3 v/ A4 V, \  这是一句极美的语言,不见华丽,只属平淡,非传艳音,而近凄美。那是从千年的唐诗宋词中提炼而得的古典和雅致、朴素又深刻的人生感悟。若非沐唐风浴宋雨的雅者儒士,断不能于随意处突生妙思,于偶然间获此佳句的。& D) Q) z5 D. D

1 S! i  Q% d0 o  对于人生中的这场偶遇,你惊艳也罢,你欣喜也罢,一切都还处于纯粹又明净的拂晓时分。有鲜觉而尚未厌倦、有好感而尚未牵挂;才握手而尚未纠缠、始动心而尚未投怀,更没有什么利益的冲突和利害的算计,一切的一切都还有长长又长长的未来可作期待,故才弥足珍贵,故才分外美丽。, K% `. D$ ~6 t8 E  y6 D1 b! `* g

: |" A( Z1 R' K# F  所以我相信,当纳兰容若吟出此诗时,当安意如借用此句时,绝不是对生活的一种吟风弄月的消遣,而应是对美好时光的一种无尽的追思与悲凉的缅怀,甚至是对一种易逝难留的生命的深情悼念吧。" [" M' \/ s4 z/ z% f- u

& T( k! s* q( f, X; m  `! x  掩卷长思,我幻想着“人生若只如初见”,一时喜极、一时悲来;一时神迷、一时魄走。来路上,有多少的“初相见”已远去,前程中,又有多少的“初相见”在等着我呢?可问世间,谁又真能将那一份美丽定格成永远呢?4 E! Z! k# Y8 W6 ?* k  N4 {) j

* R0 C# l- \& b3 I* \; _" Y* e. k/ }  
1 p' d4 @4 @0 A) |* `" o  G, H[点击查看原图]9 f0 d) A3 N: r. L( e, Q
: f7 V$ J* T0 U: N. p# l: X
  雅兰点评:' W/ ~: h- L0 a1 X: F" y/ p% f

. b$ M7 v. k4 |. d) V- a  若羽说,去读这本书,还得“拜谢雅兰MM所介绍”,我开心一笑。借着读书活动,朋友们互通有无,交流着彼此的读书偶得,回味着你的回味,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
8 G9 f6 K$ f7 \# J8 S0 K/ l; p2 g' ^2 Y/ V
  若羽还说,写此文时根本还没有去看书呢,故只写了对“人生若只如初见”这句话的感想,我不禁赞叹。若羽的散文,一直很令我赞叹,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书名,他已经洋洋洒洒写了好长的文章,词句优美,段落景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宽阔回想的空间。不管他怎么谦虚,这已是一篇绝好的书评,强烈建议朋友们去阅读他的原文; B2 J/ |; r* ?

  m; k0 q) l6 ^5 |# Q9 B* R1 t  好书,值得一读再读;好的书帖,更是不能放过!此乃原则问题,不能犯错!!(说得好的这句话,也应该一再重复!哈哈). c/ X7 B" j0 `& g* u
+ e, _1 K1 n' [" M/ B  d# R8 `6 }
  
发表于 2008-3-3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sitemap|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UG网-UG技术论坛-青华数控模具培训学校 ( 粤ICP备15108561号 )

GMT+8, 2025-2-5 08:11 , Processed in 0.05015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