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 Z, H8 }4 r[点击查看原图]
3 k3 [' b9 C2 `* U: _% I+ i2 v/ G5 S1 q4 q
书评篇名(点击阅读书评原文):论语的面目
7 J/ l. E! a. U3 k$ p, _: B8 H, Z% R K- v
2 D2 E+ H8 W6 Y 书评者:何周
3 u; o9 j7 i' X+ L" H( U2 T
I; A+ p# l/ ^: N7 g* n" D4 c 书名(点击在线阅读书籍):《论语》(全部有声朗读,含儿童读经用版本及成人读经用版本)& T6 o8 t/ S5 C" z5 u8 m+ y2 `7 H
$ i* h. }2 k3 X3 H) {
* p+ O! b' N/ Y5 ~$ N" A
[点击查看原图]
2 A0 N; }, O1 ]. x. ]3 b+ j3 e4 U( Z/ E( l# I
何周书评摘录:; K# [/ x. d$ ?; k& w" J
7 J, r$ I& j! `& w' @% L3 p b
打先秦到明清,数千年被读书的国人捧为圣经的“论语”,常被人翻来覆去地考究,在其间搜寻着“微言大义”。3 y" P1 E- r8 w7 i
, L [' }+ j$ V# |- e 其实就“论语”本身来看,那就是本孔子的“语录”。说白了非常简单明了,那就是他本人对于学习,交友,为人的一点看法。这样的道理很简单,但因为是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说出来的,就显得有些难能。
/ b! }* ]1 ^8 Z+ J* e6 O) [
- [2 W4 p* V8 p3 r5 V. V- | 要说深奥,不在论语的本身,而是在这样最简单的道理,从古到今没有几个人能去做到。
) H3 i, ^7 d+ F* f5 x% c) s- c# R* s4 y( Y" _& P1 G1 r
(读论语),不但要学,而且要把学到的东西拿到实际中去验证,那才能做到“悟”。“悟”了才会深刻,才能举一而反之。我们每一个人大多有这样的经历,知道了一个道理,便拿到现实中去实践,每当贴切了,吻合了,甚或获得了进一不的感悟,也就是所谓的举一反三,人就会生出一种极度的喜悦,获得强烈的满足。
7 r0 C' \. l* S% ?' x9 |1 R5 H( d8 k' s' [7 T/ d
总之读“论语”不要把它看得如何高深,更不要去崇拜才是。你就当它是一部传记好了,说的就是一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的事迹。这样才是真正“论语”的面目!& q! s/ T. k9 g! P# S" ?
, A; V$ i B+ M
! {" i- b9 @" S% F7 _8 ^
[点击查看原图]
& n8 t! n% x! w: @ 雅兰点评:4 z' p+ _% P( @2 c5 v7 ^3 u
# H; E4 o1 j+ u
何周君认为论语的面目,一是不高深,不必顶礼膜拜;二是重实践,要在实践中去检验,去解悟。我很赞同他的观点。3 h5 l1 l2 `% f8 S, ~" t
1 N& ^* k% I6 d, p 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以其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录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不管有没有纳入学院教育的正式课程,《论语》的精神早就融入到了中华民众的平常生活中,躬身践行。作为中国的“圣经”,国人自然很有必要读一读《论语》。翻开书页,你会惊喜地发现,许多耳熟能详的句子——“啊,原来在这里!”
0 k$ f# R! }4 @- Q
0 B5 V* b0 x" I* y: n, q! o5 i 读《论语》,最重要的始终是实践,最难的也是实践。在此且挑选出三个句子,个人以为,能做到这三句,已经相当不错了:
+ R" D* I: W" Q3 u6 m# p6 G0 X3 h) R N$ v: J1 B7 E+ E
1、己所不欲,莫施于人。
B! S5 g. k# w9 y7 B. i/ f4 @ 2、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 @8 a* O4 L- { Q7 l- I9 W, | 3、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 D5 R$ D/ A4 m7 j! ]+ R% N
3 t, _+ ]* C+ }) @& ]. I8 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