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华模具培训学校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青华模具培训学院
查看: 2137|回复: 10

【门第书香】于丹《论语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7 Z8 ]. J: ~, o, O【门第书香】于丹《论语心得》_[点击查看原图]; }7 M! B* u* w0 c

$ G$ d4 g9 N, ^7 |$ V7 z% E( p  于丹拆掉了国学森严的围墙6 V9 Q( Y* ]. s3 {1 s( T

7 k# N/ p, A/ t; A$ T  文/雅兰
3 Y2 L' H: q5 y" ~+ k
6 i5 p( y6 b- [" z& W) Y; q  从2006年11月图书首发以来,于丹的《〈论语〉心得》一直在毁誉参半中不断创造着销售量的奇迹。只见这边厢,它已成为书店售架上的宠物,店员们细心地把书叠摞成各种形状,摆在最醒目的路口。那边厢,却是网络上的口诛笔伐,斥其“肤浅”者有之,批其“庸俗化”者有之,谓其为“文化垃圾”者有之。两边都是一样的火爆。
3 p. b1 a" [% z
4 R* o. r! a5 J9 R0 S  这本书摆上我的案头,缘于朋友的相赠。说是见到书店里卖火了,知我平日也喜欢翻翻《论语》,于是卖了一本送来。用两三个晚上的时间,通篇阅读完此书。掩卷回思,我先是认同了网络上的一个评论观点——浅显。于丹此书,把论语写得极为浅显,除了书中以今释古的那些例子,都是耳熟能详的一些案例外,所列举的《论语》条目也不多,整本书只是有所侧重地写了七个心得: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在她的笔下,论语被写成了中国人自己的“心灵鸡汤”。- i. ?! N6 I2 Z2 u
/ _1 g2 I0 e. ^6 ?  E) L3 a
' w8 B8 B4 P) l7 G
  我心目中的《论语》,是很阳刚、厚重,宽阔、严谨的一本书,比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比如“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比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再怎么样,都无法和于丹那温情脉脉的“粉红色心得”挂上钩。. C$ T5 R$ P: R. k; Z% {
! y8 T; k+ U8 G& L' n- G% A, J7 D) e
  但是,看着节节攀升的销售量,我也深知“存在的既是合理”的道理,于是我开始寻找其中的原因。渐渐地,发现有朋友借着这本书,开始关注论语了,他们之中许多人原来对论语都是敬畏颇深、不敢触及的;个别人还有一种相见恨晚,豁然开悟的感觉,对国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涉猎老庄学说。我和他们探讨于丹的“浅显”,他们的回答是:“对你来说或许是浅了,对我们来说,刚刚好。”
& i- S! `1 R. z+ ]: u0 ^3 |
: w! @- `( [" a. x% I  一句话,令我也恍然大悟。毋庸置疑,于丹的书,在那些学富五车的国学家看来,的确是浅显的,但正是这种浅显,拆掉了国学那道森严厚重的青灰色的围墙,转而换之一道粉红色的蔷薇篱笆。这道篱笆春意盎然,温馨可爱,浅显易懂,引得众人驻足观赏。人们借此窥探到了国学城内的奇山秀水,其中的一部分,开始欣然向城内出发。: S3 N8 I# N7 F2 L
( \/ v% A5 q  d: k  B
  我们对宣讲国学的书籍,实在应该抱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一来因为国学于中华民族之重要;二来因为近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学精髓已渐行渐远若彼岸花。多几个于丹来普及一下国学基本知识,其实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300万的销售量,300万阅读者,若得百分之一由此深入国学领域,十分之一将来学有所成,那么,此书当可用上“功德无量”四个字,何必再苛斥呢。
8 M4 [, N4 e! [) b4 b
0 Y# Y0 i8 W7 J9 w& a7 x; Q* g   " x4 \) U. T4 W4 ?  }
【门第书香】于丹《论语心得》_[点击查看原图]* J5 ?9 a% D3 G: p3 d, x
/ z2 d) o  O6 e* z9 x9 x
  附:于丹《论语心得》摘要5 P+ i2 \1 S3 I: p& H6 l6 `

6 g1 d6 h$ W5 U; O! J% c  心得之一:天地人之道——“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地无言。”的天地之道;“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君子终身践行之道。
+ E. g( ?# o% v* ^$ `# \& ~3 W: W9 N; v& N2 S8 X0 O0 n/ j
  心得之二:心灵之道——君子能做到“日三省吾身”,“泰而不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便能实现内心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2 l; b# T9 n. p' e! `

# [0 W+ ]* \6 J0 V3 V% ^0 d  心得之三:处世之道——做人的尺度“以直抱怨,以德报德”;交友的尺度“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做事的尺度“在其位,谋其政”;自我修养的尺度“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1 @3 j! ~: T/ H8 \

- Z+ r& o6 _4 w  心得之四:君子之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之三道,学而不倦,内省不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L5 ]$ [2 \1 g5 }4 F
3 T( h& d" z" t& o5 @' m
  心得之五:交友之道——“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 T0 L) J% D7 p9 @# Q5 `9 h2 c* `: {* i% ^
  心得之六:理想之道——“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也”,士不可以不弘毅,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须以内心的定力和信念,积圭步以至千里。
6 W9 g( v0 K1 B$ Q4 |' l; t8 d) y
2 Y& x: b- x  }" o" P/ T1 u  心得之七:人生之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 J, u6 [. n* R. I% [
1 T) Q1 T+ M" l' s3 r+ H2 g$ G
  
发表于 2008-3-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兰儿的沙发是要坐的,哈哈哈!!!
& K1 b0 J1 \& |1 G
3 Y3 h9 T  C7 a( @. h布衣上课前,常对学生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不想听,可以走.坐在这里,就不许讲话.现在,我姑且讲之,你们姑且听之!!!布衣不敢说,每个人都很认真地在听,但我敢肯定,不听的人绝不会影响听的人,能这样我已经很满意了.
: X8 t* c) J8 q- a3 f$ X. m# }: x, U, [
所以,布衣认为于丹老师这样讲论语,自有她的道理,你愿听就听,不愿听就不听,但是别讲费话影响他人去听,如此简单!!!' Q5 n- g; I; ^( n; r( c0 }

& v* \6 V0 D% G6 n有本事,讲费话的人也去讲讲看,看你能讲得怎样?& q3 P, Z; ]5 K
  s  o3 ^/ k9 F, N, M" U; Y1 E& \( g
" g# ?2 K' m% a  \( \
  8 b# E1 R8 L3 C- R

/ i, \7 Z0 z5 M9 B9 H/ b7 r  于丹拆掉了国学森严的围墙
, l$ \- I, _  K$ u8 y6 ^0 `" H4 h; E8 L
  文/雅兰
* P- O& M- R0 X4 T$ m- u2 ^# \/ A. g
  从2006年11月图书首发以来,于丹的《〈论语〉心得》一直在毁誉参半中不断创造着销售量的奇迹。只见这边厢,它已成为书店售架上的宠
发表于 2008-3-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前不久和一个朋友谈论于丹讲“论语”的得失时,就说过,她的功劳在于将蒙在“论语”这样一部单纯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上神秘、神圣的面纱扯去了,至少是部分扯去了。而且她的所作所为,和赵丽华的“梨花体”诗歌事件不能相提并论。
. G* g# E! _# {. @  G( d但我自己还是会去读原著的,于丹的问题是在扯去面纱的同时,又在按另外的目的为它蒙上别一样的面纱。心灵鸡汤是什么意思?那我们读蒙田,读卢梭,该是什么汤呢?
发表于 2008-3-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独到的角度,中肯的点评。6 R( ]# b% C4 f% N

; o* b. p1 {4 l7 q: \  问好雅兰
4 ]$ @* u7 _; R2 p2 _0 y1 k& v1 y. e+ D5 P
   ; j7 g# Q5 _; G3 r. T
/ F2 P1 z4 H! C7 l

* d+ ?& R/ |. g6 T9 W' \5 _1 k0 h0 B  于丹拆掉了国学森严的围墙# F- }* e3 ]% e) G3 W% ?- [) a

" @; P; s$ c- [4 d3 ^  文/雅兰
" |+ v4 G% f- i2 F
2 k0 h3 G3 d5 {1 x  J* c' S0 N+ Z  从2006年11月图书首发以来,于丹的《〈论语〉心得》一直在毁誉参半中不断创造着销售量的奇迹。只见这边厢,它已成为书店售架上的宠
发表于 2008-3-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心目中的《论语》,是很阳刚、厚重,宽阔、严谨的一本书,比如“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比如“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比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再怎么样,都无法和于丹那温情脉脉的“粉红色心得”挂上钩。
# G+ W& c& p# t( {9 D; e1 P! z( w0 M
  ********************************************************2 D7 a* w4 P) C
7 }" b* X) p$ w5 ~8 j8 e- F
  赞同雅兰的感觉!4 y# b. Q0 O/ H7 a, W9 t, U0 Q
2 u1 e  }0 _$ l* n, F! f5 X# L
  我听了一点于丹的论语心得,浅显易懂用词生动,确实适合大众的口味,如果有很多朋友因此而去重读论语(而不是于丹的心得),这就是于丹讲座的最好处了!
' N) Q# H/ _  G+ g* f
) c* B# R1 h. U0 A3 G: Z  我几次试图认真听于丹的讲座,但坚持不下去,节奏太缓,信息量太少,有点小家子气,着急,没耐烦!
) |" v: k+ Z1 U$ ~2 V9 n& `4 P1 E& Q6 H
  我宁愿看雅兰写字。我宁愿自己咀嚼甘蔗。* y# J/ H" D. x( n% E; a* _; ]
, D/ X& J# l6 {
   ) [$ c* K! y. U" f0 \) {( @) M! s
" U0 k$ ]7 D* X# }' `
/ C# v# N0 l  o2 c* G
  于丹拆掉了国学森严的围墙8 x! j. m4 w% b+ |+ P5 {1 V

( F" R4 h, [9 I) K  文/雅兰/ Y8 z0 k3 t) ?$ M+ J
3 Y5 h; c, A6 q9 R
  从2006年11月图书首发以来,于丹的《〈论语〉心得》一直在毁誉参半中不断创造着销售量的奇迹。只见这边厢,它已成为书店售架上的宠
发表于 2008-3-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于丹的讲座而去关注国学经典,比如老庄,比如论语,才是正途。但正途是达不到普及的程度的,比如佛法的精妙如何能让普通大众真正解得?也只好说到积德行善,往生极乐而已!
发表于 2008-3-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周君,拆围墙也好,扯面纱也好,都是于丹论语心得具有其普适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只要越来越多的人对论语感兴趣了,就是一件好事情。
3 W9 y2 H5 I: v! F& t
; U6 y, [% E( g' W" |  至于原文,相信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有能力去看论语原文,至少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是一定要借助译文的。所以我欢迎于丹的浅显,而且我也会去仔细阅读,因为我也要学习,学习她最终感染了我那些朋友的方式。
# D& w) z* y5 F$ [
* \1 g8 E$ \: a3 W5 x  
) E$ [+ b, j4 O& q- c3 r我在前不久和一个朋友谈论于丹讲“论语”的得失时,就说过,她的功劳在于将蒙在“论语”这样一部单纯的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上神秘、神圣的面纱扯去了,至少是部分扯去了。而且她的所作所为,和赵丽华的“梨花体”诗歌事
发表于 2008-3-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袖子你这一句,说的太妙了!!我会把它用到总帖里去。怎么喜欢看我写字?我喜欢看你写诗、说话,哈哈哈……
2 }& I5 ]0 j( x/ b9 r% z$ _9 J2 z" D1 U6 |0 E
  今天累了,我要早早去睡觉。ZZZZZzzzzz……
- t1 [2 S; k3 I' M' R" I/ f8 l8 ^) A& S: ?
  
; }( u3 Q4 j) L5 h8 j' e/ ~8 ?因为于丹的讲座而去关注国学经典,比如老庄,比如论语,才是正途。但正途是达不到普及的程度的,比如佛法的精妙如何能让普通大众真正解得?也只好说到积德行善,往生极乐而已!
7 |5 I/ K% v$ a7 T3 E6 q7 m* Z$ n
3 l0 b* A0 A3 F" _# ^1 w- U% q' \7 I) j- l* W* n9 W& n- o
  
* c$ @9 e3 t6 Y: S7 ?% z( S[点击查看原图]
发表于 2008-3-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奇怪,早就该有人来扯去那层神秘的面纱,为什么一定要是于丹这个并非专业的人呢?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说半部“论语”养一家。是的,至少能让众人去注意这样一本薄薄的书。总不去HI,去熬时光的好。凡望天下太平的人有两种,一种是什么都有的,还有一种是感觉自己能有些什么的。“论语”就是为这样的人群量身定夺的。: f5 i& L; i. D# E" Q. \
其实这本书里的语言是半白话的,并没有说的那么艰深。凡艰深的文章,无不是在故弄玄虚。欺负老百姓没文化,那才有了:民可以由之,而不可知之。
发表于 2008-3-20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书名(点击书名在线阅读):于丹《论语》心得
0 h+ H- E3 M/ W( Z" x& @' }3 k, `# ?, L; ~
  作者:于丹,出版社:中华书局
4 [: w8 Q; A* K6 P
$ r- e+ y4 v( a* q9 F9 t  
) s4 k( ?0 }; }* \  ^[点击查看原图]
0 T7 n" U- R/ x% i8 ^
* v7 t0 M8 y2 k7 ^  总帖点评:! M, r# r3 r; S8 m+ ]% G) B. I
% ~, s+ @2 H$ X% S
  在关注这本书的时候,我自相矛盾地感受着两方面的欣喜:一方面很高兴看到于丹的书卖火了,《论语》以几十年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民众中普及开来;另一方面,我也很高兴看到这么多的人在反对于丹的“浅显”,这说明存在一大批的人,对国学已经有了相当深入的理解,而且,相当一批反对者还很年轻。' j/ Z! k5 i3 U1 T

0 y% z; F& X$ W2 Z/ R- j  X% l  摘录绿袖的评论,说得非常到位——“因为于丹的讲座而去关注国学经典,比如老庄,比如论语,才是正途。但正途是达不到普及的程度的,比如佛法的精妙如何能让普通大众真正解得?也只好说到积德行善,往生极乐而已!”* V- x5 P, k& C6 O1 S9 h
  E/ H& r+ r& W, C4 \5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sitemap|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UG网-UG技术论坛-青华数控模具培训学校 ( 粤ICP备15108561号 )

GMT+8, 2025-4-6 07:36 , Processed in 0.10946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