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企业是中国现阶段国民经济成分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发达地区经济成分的主流,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认为,中国中小企业大多处在成长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主要表现在:发展速度过快——形式粗放,发展规模过剩——无序,过缆。粗放,无序,过剩是目前中小企业的现状情况,因此,整体有效,科学的整合,各方面综合素质,综合实力的提升是接下来各中小企业都必须面对的严峻课题。 3 l4 L, W: I) w6 G
2 X' N2 w3 w4 \7 k. R6 x# K. b 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长,大多认为是企业本身的品牌力难以与强势品牌抗衡所致,但是,调查分析表明,中小企业内部管理薄弱,缺乏企业精神支撑是中小企业长不大的症结所在。
1 D% l/ J: [7 n4 |5 ]# O7 w0 u6 N7 y) _/ L. U# j
其一、企业高速成长掩盖了管理上的缺陷
' x: @4 ]) Q- b8 ^# t' s! E% I3 E: s: S5 r1 s' {( b6 P9 C
东莞一家汽车模具厂陈老板请罗百辉来公司作企业管理顾问,像大多数民营企业老总一样,陈董也非常重视管理的重要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其理念与行为却相背离,究其因,概是企业高速成长掩盖了管理落后的缺陷,相比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是最有活力的企业,三位数的成长速度几乎只能在中小企业里面听到,而且,在经营管理上,中小企业因为决策灵活机动,对市场反应快,更容易抓住和把握市场机会,加上企业基数小,常常显示出倍数式增长,当局者常常认为只要营业额上升,前景一片大好,不禁踌躇满志,在市场开拓和队伍扩张上不遗余力,但是在内部管理上有些偏废,忽略公司利润率等财务成长因素的考虑。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通过企业管理带来的效益很难量化,而且由于行业快速成长的外生性因素对企业的拉动力往往会掩盖管理带来的边际效应,而致使经营者在潜意识里认为管理不重要,抑或不是那么迫切。' @' N- @ c' V8 m! u2 p
6 ^& m Q) {) w9 |# S: V1 a1 _: D
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在如何通过管理来提升效益方面,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还不知道切入点在哪里。不管是哪一种原因所致,问题不在此,管理水平的提升或达到一种层次是一个长期持续改善和优化过程的结果,企业在优越的市场环境中,忽视管理,无异于自己在坐失良机,一旦外在有利因素消失,企业的处境不言而喻,而恍然大悟管理重要性也必定为时晚矣,这或许是中国中小企业逃不出"各领风骚三两年"宿命的症结所在。1 b% [, p5 D4 d8 E2 I5 V) K0 N
- L/ x# Z0 r5 R4 I+ q 其二 、企业发展思路缺乏战略性6 P/ f h( L6 w% i( u$ q# n
2 `. g1 U& @1 T" a/ N 在中小企业里,提到企业的发展思路,几乎九成的中小企业没有明确的战略方向,几乎没有企业对市场进行研究。中国的中小企业几乎百分之百是私有的,而且都比较年轻,企业管理队伍大多家族成员为主,职工队伍零时性工人居多,经营决策者大多注重今年能赚多少,考虑到明年情况怎么样已经不得了,企业在考量业务单元熟轻熟重时,只能以短期的利润指标,抑或财务指标,这也是企业最为惯常的所谓考核方式,而这种思路恰恰就是"管理近视症" 的症状表现。
# r. j8 O- Q4 k
* x1 z( @+ W* ~& x3 b k 其三、管理流程与制度粗糙
% F5 G4 \3 R p) u1 V) m5 O
; M: u' w3 I( M- S, z* n 在中小企业制度流程文件不系统是普遍现象,的确,中小企业的组织架构因为企业规模快速成长而经常调整,企业的战略方向因为外在市场不确定因素太多,对企业影响很大而经常调整,以致企业的制度流程的适用性经常发生变化。加上中小企业缺乏管理制度和流程的人才,也没有专门的部门或职员负责,更加导致制度和流程的适用周期缩短,因此,从表象上让当局者感觉中小企业不需要制度和管理流程。然而,相信随着企业的成长,当企业管理靠经营者亲力亲为无法实现有效管理的时候,经营者会明白制度和流程其实是管理者管理能力的一种延伸。何况,制度和流程的集合是体系化的管理框架,没有这个框架许多新的管理工具和方法就很难应用和落实到位,一些先进的管理思想难以在企业积淀下来,相反会随着企业人员的流动而消失,不能在企业内部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且,缺乏制度和流程的管理,企业内部的行为因为没有标准而显得混乱,从而降低效率,抑或使整个企业陷入"推一下,动一下"的被动无序状态。# w4 i7 Y3 X! U6 v9 A3 A& `
9 C/ P/ s) z H* p
其四、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h! D, r& N3 N/ o0 S
2 R% [6 j( `# C L/ [3 G; \8 D
在中小企业几乎很少谈企业文化,抑或有好多企业主就根本不明白企业文化属何物,综观中国中小企业而言,有半数以上的企业主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本身文化程度就不高,大多数经营者都是那种"直率型,现实性"人物,一致认为现实点好,多给点工资就是善事,就能万事俱成。其实际情况是另外一码事,一个企业要想发展壮大,赚钱当然重要,但是,一个企业在当今的或以后的市场里到底能够走多远,比企业一年到底能赚多少更重要。企业要确保持续发展,必然要面临各种不可预测的风险和困难,而抵遇各种风险和困难的有效力量不是金钱而恰恰是一个企业的固有文化也即企业精神。8 S9 J8 h" U5 z0 a# X& K" L u
9 w: K' [! L0 e% Q
在当今全球化战略的氛围里面,大家都知道最值钱的东西是品牌的价值,而品牌价值的主要成分就是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许多成功的企业可以值得骄傲的东西就是在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建设方面有胜人一筹和独到之处,而中小企业始终不能成长为大型企业的只要原因也一定是因为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缺乏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企业精神的培植。
/ [7 M" c/ U) k: E; ^ `) w# S" p+ O
7 h8 X% _" I( v/ b3 M9 g5 G* p罗百辉,70年代人,出生湖南衡阳,中华全国总工会成员,企博网优秀职业博客,价值中国最具影响力百强专家,模具专家论坛版主,中国谋士联盟专家,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深圳市模具技术协会专家委员,北京华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东方模具》杂志社、模具网等多家工业媒体专家顾问/编委, 清华大学盛景商学院MBA,制造业资深职业经理人,企业培训师。 出版有《冲压模具技术问答》、《生产管理工具箱》等书,对珠三角、长三角、京津环渤海及西部经济圈的制造业有一定的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