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7 U1 o; R, _) b
8 ]7 {# S8 x4 J0 W5 U- c" v与普通流道模具相比,热流道模具有省时省料、效率高、质量稳定等显著优点,但曾一度因在使用上易产生故障而影响其广泛应用。随着模具工业的技术进步,热流道模塑在流道熔体温度控制、结构可靠性及热流道元件设计制造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使得热流道技术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2 ]" N, T' m( {: u+ o# ^
& }( m' I1 }/ x) `
一、浇口处残留物突出或流涎滴料及表面外观差
1 F! J8 _5 c7 d4 v2 D
1. 主要原因 浇口结构选择不合理,温度控制不当,注射后流道内熔体存在较大的残留压力。 ! v0 t4 b1 S; @% X1 |
2. 解决对策 1)浇口结构的改进。通常,浇口的长度过长,会在塑件表面留下较长的浇口料把,而浇口直径过大,则易导致流涎滴料现象的发生。当出现上述故障时,可重点考虑改变浇口结构。热流道常见的浇口形式有直浇口、点浇口和阀浇口。 2)温度的合理控制。若浇口区冷却水量不够,则会引起热量集中,造成流涎、滴料和拉丝现象,因此,出现上述现象时应加强该区的冷却。 3)树脂释压。流道内的残留压力过大是造成流涎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情况下,注射机应采取缓冲回路或缓冲装置来防止流涎。 ! q6 J9 i: [/ Q: M( N! `
二、材料变色、焦料或降解 : f }6 x6 U: }7 y9 T7 W$ {; u
1. 主要原因 温度控制不当;流道或浇口尺寸过小引起较大剪切生热;流道内的死点导致滞留料受热时间过长。
0 [9 r0 S" W# @( z
2. 解决对策 1)温度的准确控制。为了能准确迅速地测定温度波动,要使热电偶测温头可靠地接触流道板或喷嘴壁,并使其位于每个独立温控区的中心位置,头部感温点与流道壁距离应不大于10mm为宜,应尽量使加热元件在流道两侧均布。 (2)修正浇口尺寸。应尽量避免流道死点,在许可范围内适当增大浇口直径,防止过甚的剪切生热。内热式喷嘴的熔体在流道径向温差大,更易发生焦料、降解现象,因此要注意流道径向尺寸设计不宜过大。 , @) q! w, v7 S6 h" i
三、注射量短缺或无料射出 0 l' |" D# c3 p5 ~* ~- R9 B
1. 主要原因 流道内出现障碍物或死角;浇口堵塞;流道内出现较厚的冷凝层。
: z6 I/ f, P! L7 m4 g, a. D
2. 解决对策 1)流道设计和加工时,应保证熔体流向拐弯处壁面的圆弧过渡,使整个流道平滑而不存在流动死角。 2)在不影响塑件质量情况下,适当提高料温,避免浇口过早凝结。 3)适当增加热流道温度,以减小内热式喷嘴的冷凝层厚度,降低压力损失,从而利于充满型腔。
, f' \! l) U. h" ^* M8 b7 ?
四、漏料严重 , E; X! E( B! A
1. 主要原因 密封元件损坏;加热元件烧毁引起流道板膨胀不均;喷嘴与浇口套中心错位,或者止漏环决定的熔体绝缘层在喷嘴上的投影面积过大,导致喷嘴后退。
8 W9 A7 W3 O7 n
2. 解决对策 1)检查密封元件、加热元件有无损坏。若有损坏,在更换前仔细检查是元件质量问题、结构问题,还是正常使用寿命所导致的结果。 2)选择适当的止漏方式。根据喷嘴的绝热方式,防止漏料可采用止漏环或喷嘴接触两种结构。应注意使止漏接触部位保持可靠的接触状态。 1 O( g+ ?5 G6 q4 C4 x/ m
五、热流道不能正常升温或升温时间过长
. ~( ^+ {1 F# e5 i* K
1. 主要原因 导线通道间距不够,导致导线折断;装配模具时导线相交发生短路、漏电等现象。 3 r- L/ j/ K: @# m/ s7 M. n
2. 解决对策 选择正确的加工和安装工艺,保证能安放全部导线,并按规定使用高温绝缘材料,定期检测导线破损情况。
) n8 m/ E7 u. D% `) v# g
六、换料或换色不良 + [) H7 |2 N1 N! }4 K
1. 主要原因 换料或换色的方法不当;流道设计或加工不合理导致内部存在较多的滞留料。
" O3 v+ F, T8 Z8 v
2. 解决对策 2 q4 M# ]% Z+ H a7 V& }; U
1)改进流道的结构设计和加工方式。设计流道时,应尽量避免流道死点,各转角处应力求圆弧过渡。在许可范围内,流道尺寸尽量小一些,这样流道内滞留料少、新料流速较大,有利于快速清洗干净。加工流道时,不论流道多长,必须从一端进行加工,如果从两端同时加工,易造成孔中心的不重合,由此必然会形成滞留料部位。一般外加热喷嘴由于加热装置不影响熔体流动,可以较容易地清洗流道,而内加热喷嘴易在流道外壁形成冷凝层,故不利于快速换料。
- B1 `2 y3 U+ p; X" d+ j
2)选择正确的换料方法。热流道系统换料、换色过程一般由新料直接推出流道内的所有滞留料,再把流道壁面滞留料向前整体移动,因此,清洗比较容易进行。相反,若新料粘度较低,就容易进入滞留料中心,逐层分离滞留料,清洗起来就较为麻烦。倘若新旧两种料的粘度相近时,可通过加快新料注射速度来实现快速换料。若滞留料粘度对温度较为敏感,可适当提高料温来降低粘度,以加快换料过程。 % U; k: l- l, k"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