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曲面上的百分点”选项 这种方式通过设定点在选定表面的U、V方向的百分比位置来创建该表面上的点群。单击“点集”对话框的“曲面上的百分点”按钮后,系统着弹出“百分比”对话框,用户在U、V百分比文本框中分别输入设定的值来创建指定位置的点。如下图所示的就是这种方式的例子。 9)“面(B-曲面)顶点”选项 这种方式主要以表面(B-曲面)控制点的方式来创建点群。单击“点集”对话框的“面(B-曲面)顶点”按钮后,系统要求用户选择相应的B-曲面,这样就会产生与B-曲面控制点相应的点集。如下图所示的就是这种方式的例子。 10)“点成组-关”选项 该选项主要用于设置产生的点群是否需要以组群化的方式建立。如果打开该设置,则产生的点群会有相关的性,即如果删除了具有组群化属性点群中的一个点,那么全部的点群也会被删除。 2.1.7 曲线到角在工具图标栏中单击 或选择菜单命令插入†曲线†曲线到角,系统会弹出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到角”对话框。系统一共提供了两种倒斜角方式:简单倒角 和 用户自定义倒角。 % f/ ]" j% W4 s, e
(1)简单倒角 此选项主要用于建立简单倒角,其产生的两边偏移值必须相同,且角度值为45度,而且该选项只能用于两共面的直线间倒斜角。单击该选项后,在系统弹出对话框的“偏置” 文本框中输入倒角尺寸后,再选择两直线的交点处(选择球要同时选中两条直线),系统便会在两直线间产生等倒角尺寸的斜角。如下图所示的是这种方式倒斜角的图例。 (2)用户自定义倒角 此选项主要帮助用户进行自定义倒角,用户可以定义不同的偏移值和角度值。该选项可用于两共面的直线或曲线(圆弧、样条曲线、二次曲线)间倒斜角。单击该选项后,系统会弹出如下图所示的对话框。 在这个对话框中,系统提供了三种曲线修剪方式:自动裁剪、人工裁剪 和 不裁剪。 l
" n+ v% G% p" n& ]- a" o+ q自动裁剪 用此方式建立倒角时,系统会自动根据倒角来修剪两条连接曲线。 l
) l" I+ l1 O" \0 Y- Z: B4 y人工裁剪 用此方式建立倒角后,需要用户干预来完成修剪倒角的两条连接曲线。单击该方式后,系统会提示是否修剪倒角的第一条连接曲线,若修剪,则选定第一条连接曲线的修剪端。接着确定是否修剪倒角的第二条连接曲线,若修剪,则再选定第二条连接曲线的修剪端。 l c! f |5 v' o* F3 l* s
不裁剪 用此方式建立倒角时,则不修剪倒角的两条连接曲线。 在利用自定义方式倒斜角时,系统提供了2种倒角尺寸定义的方法。 l# p ^1 F5 E: O% b- Z
偏移值与角度 选择此种方式时,系统弹出设置对话框(如下图左边所示),分别在“偏置”及“角度”文本框中输入偏距和角度后,再先后选择曲线1及曲线2,最后设定一个倒角交点的大致位置即可。如果选择了人工修剪方式修剪曲线,则随后还应响应系统提示的如何确定两曲线的修剪。如下图所示的是这种方法的图例。 l2 e( [) |* Z) A1 T' c/ P. c6 C2 i+ g
偏置值 单击“偏置值”选项后,系统弹出设置对话框(如下图左边所示),分别在“偏置1”及“偏置2”文本框中输入两偏距,再先后选择曲线1和曲线2,最后设定一个倒角交点的大致位置即可。如果选择了人工修剪方式修剪曲线,,则随后还应响应系统提示的如何确定两曲线的修剪。如下图所示的是这种方法的图例。 : ?9 @ Z8 w# L$ q# _( I
) i7 e/ R% a/ r& D, ]3 w
2.1.8 矩形在工具图标栏中单击 或选择菜单命令插入†曲线†矩形,系统会进入矩形创建功能。这时系统会弹出点创建对话框,提示用户指定矩形的第一个角点位置,然后再选取第二个角点的位置,这样系统将完成一个矩形的创建。 2.1.9 正多边形在工具图标栏中单击 或选择菜单命令插入†曲线†正多边形,系统会弹出如下图所示的两个功能对话框。 首先弹出的是左边的对话框,需要用户来设置创建多边形的边数。接着系统会弹出右边创建多边形时半径定义方式的对话框。在这里一共给用户提供了三种半径定义的方式:“内接半径”、“多边形边数”和“外切圆半径”。 (1)内接半径 此方法使用内切圆创建多边形。单击该选项时,系统弹出其设置对话框(如下图左边所示),分别在“内接半径”和“方向角度”文本框中输入内切圆半径及方位角度数后,再利用弹出的点创建对话框设置正多边形的中心即可。如下图所示的是这种方式的图例。
8 t7 U9 |( m" A- h* }# s(2)多边形边数 单击该选项后,系统会弹出如下图所示的设置对话框,分别在“侧”和“方向角度”文本框中输入正多边形的边长及方位角度数后,再利用弹出的点创建对话框设置正多边形的中心即可。 (3)外切圆半径 此方法使用内切圆创建多边形。单击该选项后,系统弹出其设置对话框(如下图左边所示),分别在“圆半径”和“方向角度”文本框中输入外切圆半径及方位角度数后,再利用弹出的点创建对话框设置正多边形的中心即可。如下图所示的是这种方式的图例。 2.1.10 椭圆 在工具图标栏中单击 或选择菜单命令插入†曲线†椭圆,系统会弹出点创建对话框,让用户选取椭圆的中心。接着系统会弹出如右图所示的设置对话框。用户在相应的参数文本框中输入设定的数值,系统即能完成创建椭圆的工作。 对话框中的椭圆参数的意义分别如下图所示。
6 z7 Q/ K9 T9 N8 _7 X: N
2.1.11 抛物线和双曲线 (1)抛物线 在工具图标栏中单击 或选择菜单命令插入†曲线†抛物线,系统先弹出点创建对话框,让用户确定抛物线的位置,接着就会弹出如下图所示的抛物线对话框,用户确定有关抛物线的参数后,系统即可生成抛物线。 该对话框中各参数的含义如下图所示 。 (2)双曲线 在工具图标栏中单击 或选择菜单命令插入†曲线†双曲线,系统先弹出点创建对话框,让用户确定双曲线的位置,接着就会弹出如下图所示的双曲线对话框,用户确定有关双曲线的参数后,系统即可生成双曲线。 该对话框中各参数的含义如下图所示。 2.1.12 一般二次曲线二次曲线包括圆形、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如下图所示)和一般二次曲线。在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圆形和椭圆及抛物线、双曲线的创建方法,本小节主要是介绍一般二次曲线的创建方法。 在工具图标栏中单击 或选择菜单命令 插入†曲线†一般二次曲线,系统会弹出如下图所示的二次曲线创建方式的对话框。 在这个中提供了二次曲线的7种生成方式,选定相应的生成方式后,逐步响应系统的提示,便可生成一条二次曲线。下面先介绍一下有关“顶点(锚点)”和“Rho值”的含义。 l
$ J' T5 D) i+ g2 D& F; w顶点(锚点) 它表示的是二次曲线两端点切线的交点,如下图所示。 l
( z) V. w0 P# e! k! O2 q, s% ?Rho值 Rho值的含义如下图所示,表示锚点到二次曲线两端点的距离与其在二次曲线上投影点到两端点距离的比值。当该值小于1/2时,生成一椭圆或椭圆弧;当该值等于1/2时,生成一抛物线;当该值大于1/2时,则生成一双曲线。 ( Z/ ]1 Y( u5 f6 a
2 @" H* A3 k g; s) D! Z# T ^
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一下二次曲线的7种生成方式。 (1)5 点 此方式是利用5个点来产生二次曲线。单击该按钮后,逐步响应系统提示,利用弹出的点创建对话框依次设定5个点,便可生成一条通过这5个设定点的一条二次曲线。在这种方式下可以产生如下图所示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二次曲线。 抛物线形的二次曲线 双曲线形的二次曲线 (2)
4 [8 [- ^: l# A. c' b点,1个切矢 此方式是利用4个点和一个斜率来产生二次曲线。单击该按钮后,逐步响应系统提示,利用弹出的点创建对话框设定第一个点,再设定第一点的斜率,然后依次设定其它三个点,便可生成一条通过这四个设定点,且第一点斜率为设定斜率的二次曲线。 在二次曲线的生成过程中,系统提供了如下图所示的四种斜率设定方法:矢量分量、方向点、曲线斜率 和 角度。 l
! p& j! C: y; X5 g矢量分量 此选项是以矢量分量作为二次曲线的斜率。在如下图所示的图例中,用户确定了P1点的位置后,系统会要求用户在矢量分量的文本框中输入各分量的值,此时就会以此矢量作为P1点的斜率。然后依次选取P2、P3和P4点,系统就会生成二次曲线。 l$ q/ f$ \% x( F1 E( _$ l
方向点 此选项是以方向点的位置来定义二次曲线的斜率。在如下图所示的图例中,用户确定了P1点的位置后,系统会要求用户确定方向点的位置,此时就会以方向点的位置来定义P1点的斜率。然后依次选取P2、P3和P4点,系统就会生成二次曲线。 l' v1 y% e6 R& v |# Q) V
曲线的切矢 此选项是以另一曲线的斜率来定义二次曲线的斜率。在如下图所示的图例中,用户确定了P1点的位置后,系统会要求用户选取一存在曲线的端点,此时就会该端点的斜率来定义P1点的斜率。然后依次选取P2、P3和P4点,系统就会生成二次曲线。 l# f- O7 F9 G! R4 j5 Y9 W
角度 此选项是以角度值的方式来定义二次曲线的斜率。在如下图所示的图例中,用户确定了P1点的位置后,系统会要求用户输入角度的值,此时就会改角度值来定义P1点的斜率。然后依次选取P2、P3和P4点,系统就会生成二次曲线。 (3)3点,2 个切矢 此方式是利用3个点和两个斜率来产生二次曲线。单击该按钮后,逐步响应系统提示,利用弹出的点创建对话框设定第一个点,再设定第一点的斜率,然后依次设定其它两个点,最后设定第三点的斜率,便可生成一条通过这三个设定点,且第一点、第三点斜率分别为各自的设定斜率的一条二次曲线。如下图所示的就是这种方式的图例。 (3)- |% P* i4 R n0 g ]) D' M
点,顶点 此方式是利用3个点和锚点来产生二次曲线。单击该按钮后,逐步响应系统提示,利用弹出的点创建对话框依次设定三个点,然后再设定一个锚点,便可生成一条通过这三个设定点,且其锚点为设定锚点的一条二次曲线。如下图所示的就是这种方式的图例。 锚点位置的设定可以用来修改二次曲线端点的斜率,如下图所示的就是锚点的位置对二次曲线端点斜率的影响。 (5)2点,顶点,Rho 此方式是利用2个点和锚点并配合Rho值来产生二次曲线。单击该按钮后,逐步响应系统提示,利用弹出的点创建对话框依次设定2个点,再设定锚点确定切线方向,最后设定一个Rho值以确定二次曲线的形式,这样便可生成一条通过2个设定点,其锚点为设定锚点,Rho为设定值的一条二次曲线了。 在确定Rho值是要注意它必须介于0和1之间(不包括0和1),否则系统将显示错误信息。如下图所示的就是Rho值对二次曲线的影响,如果Rho值小于0.5时将产生椭圆,如果Rho值等于0.5时将产生抛物线,如果Rho值大于0.5时将产生双曲线。 (6)系数 此方式是利用设置二次方程的系数来产生二次曲线。单击该按钮后,在随之弹出的系数对话框文本框中分别输入二次曲线的一般方程式Ax2+Bxy+Cy2+Dx+Ey+F=0中的6个系数A、B、C、D、E及F,这样系统即会依照工作坐标原点的位置生成一条二次曲线。 (7)2点,2 切矢,Rho 此方式是利用2个点和2个斜率并配合Rho值来产生二次曲线。单击该按钮后,逐步响应系统提示,利用弹出的点创建对话框设定起始点,并设定起始点的斜率,然后设定终点和终点的斜率,最后再设定一个Rho值,便可生成一条起点与终点为两个设定点且斜率为设定斜率,Rho值为设定值的一条二次曲线 2.1.13 规律曲线 规则曲线就是X、Y、Z坐标值按设定规则变化的样条曲线。利用规则曲线可控制建模过程中某些参数的变化规律,如螺旋线中螺旋半径变化的控制、曲线形状的控制、面倒圆截面的控制及在构造自由曲面过程中的角度或面积的控制等。 在工具图标栏中单击 或选择菜单命令 插入†曲线†规律曲线,系统会弹出如右图所示的规则曲线创建方式对话框。 创建规则曲线时必须依序定义X、Y、Z坐标值的变化规律,系统中提供了7种规则曲线的变化规律方式。 (1)恒定的 该选项控制坐标或参数在创建曲线过程中保持常量。单击该选项后,在弹出的如下图所示对话框的规律值文本框中输入参数值即可。 (2)线性 该选项控制坐标或参数在整个创建曲线过程中在某数值范围中呈线性变化。单击该选项后,在弹出的如下图所示对话框中的“起始值”及“终止值”文本框中输入变化规律的数值范围,即起始值和终止值即可。 (3)三次 该选项控制坐标或参数在整个创建曲线过程中在某数值范围中呈三次变化。单击该选项后,在弹出的如上图所示对话框中的“起始值”及“终止值”文本框中输入变化规律的数值范围,即起始值和终止值即可。 (4)沿着脊线的值—线性 该选项控制坐标或参数在沿脊线设定两点或多个点所对应的规律值间呈线性变化。单击该选项后,逐步响应系统提示,先选择一脊线,再利用点创建功能设置脊线上的点,最后输入“规律值”即可。 (5)沿着脊线的值—三次 该选项控制坐标或参数在沿脊线设定两点或多个点所对应的规律值间呈三次变化。单击该选项后,逐步响应系统提示,先选择一脊线,再利用点创建功能设置脊线上的点,最后输入“规律值”即可。 (6)根据公式 该选项利用表达式来控制坐标或参数的变化。在使用该功能前,先要利用下拉菜单命令 工具†表达式,设定表达式中变量及欲按变化规律控制的坐标或参数的函数表达式。然后单击该选项后,在弹出的如下图左所示对话框的文本框中输入变量名,再在随后弹出对话框(下图右)的文本框中输入在X上欲按规律控制的坐标或参数的函数名,最后同样依次完成Y和Z上的设置即可。 (7)根据规律曲线 该选项利用存在的规则曲线来控制坐标或参数的变化。选择该选项后,逐步响应系统提示,先选择一存在的规则曲线,再选择一条基线来辅助选定曲线的方向,也可以维持原曲线的方向不变。 在完成了X、Y、Z的规则方式定义,弹出如下图所示的规则曲线定位方式对话框。其中提供了规律曲线的3种定位方式:定义方向、点构造器 和 指定参考坐标。如果不选择这三种定位方式,可以在下图所示的对话框中直接单击OK,则系统将以当前坐标来定位规则曲线。 l ]/ H3 E- N. L9 i, L& q- @4 A
定义方向 单击该选项后,系统提示用户选取一条直线,并以该直线的选取点与其距离最近的端点的方向为Z轴的正方向,再设定一个点来定义X轴的正方向,最后设定一个基点作为坐标系的原点,这时系统就以此坐标系来定位创建的规则曲线。 l
/ n' s' N, \9 J+ P# Z5 n点构造器 单击该选项后,系统提示用户设置一个基点作为坐标系的原点,其坐标方向维持不变,这时系统就以此坐标系来定位创建的规则曲线。 l
- Y' r, P+ I* _: G" N! }+ e指定参考坐标 单击该选项后,系统提示用户选择第一个参考面,并以此参考面的法向来定义坐标系的Z轴,在选择第二个参考面,坐标系的X轴沿着两个参考面的交线方向,最后选择第三个参考面或参考轴,如果选择了参考面,则坐标原点为三面的交点,如果选择的是参考轴,则坐标原点为参考轴与第一个参考面的交点。这时系统就以此坐标系来定位创建的规则曲线。 2.1.14 螺旋线在工具图标栏中单击 或选择菜单命令 插入†曲线†螺旋线,系统会弹出如下图所示的螺旋线创建方式对话框。 在此对话框中分别进行了参数设置后,系统即可产生一条如下图所示的螺旋线。下面详细的介绍一下该对话框中各选项的功能。 (1)Number of Turns(圈数) 此文本框用于设置螺旋线旋转的圈数。 (2)Pitch(螺距) 此文本框用于设置螺旋线在旋转每圈之间的距离。 (3)Radius Method(半径方式) 此文本框用于设置螺旋线旋转半径的方式,系统提供了两种半径方式:Use Law(法则方式)和Enter Radius(输入半径值方式)。 l
, v6 N5 r( X* h4 b% S$ J H. g使用规律线 该方式用于设置螺旋线半径按一定的规律法则进行变化。选择该单选项后,系统会弹出如下图所示对话框,可利用其中提供的7种变化规律方式来控制螺旋半径沿轴线方向的变化规律。 1)恒定的 此选项用于生成固定半径的螺旋线。单击该选项后,在系统弹出的对话框中输入“规律值”的参数值即可,这个文本框的数值将会决定螺旋线的半径。 2)线性 此选项用于设置螺旋线的旋转半径为线性变化。单击该选项后,系统将会弹出如下图左所示的对话框,在对话框中的“起始值”及“终止值”文本框中输入参数值即可(例如圈数为20,螺距为0.2,起始值为0,终止值为5时,产生的螺旋线如下图右所示)。
2 y/ g, r; W) }
. Z4 v0 H. Q0 N% W# d
3)三次 此选项用于设置螺旋线的旋转半径为三次方变化。单击该选项后,系统将会弹出如下图左所示的对话框,与线性相似,在对话框中的“起始值”及“终止值”文本框中输入参数值即可。这种方式产生的螺旋线与线性方式比较相似,只是在螺旋线形式上有所不同。如下图右所示的就是按上例参数设置生成的三次方式的螺旋线。
: v& Z: N( Y6 k4 a5 q1 n& h
' `3 D" T8 i$ ?, k u3 r
4)沿着脊线的值—线性 此选项用于生成沿脊线变化的螺旋线,其变化形式为线性的。单击该选项后,响应系统提示,先选取一条脊线,再利用点创建功能指定脊线上的点,并确定螺旋线在该点处的半径值即可。 在创建螺旋线后,如果还没有退出螺旋线对话框,只要再选中“使用规律线”单选按钮,就会弹出如下图所示的对话框。此对话框中包括了三个选项:改变规律类型、Change Law Parameter(改变规则参数)和改变公差。 当选取了前两个选项时,系统就会弹出如下图所示的对话框,用户可以重新设置规律变化的方式和参数规律值。
7 r8 y' `9 ~; C7 m$ h当选取第三个选项时,系统会弹出如下图所示的公差对话框。其中包括了Distance Tolerance(距离公差)、Angle Tolerance(角度公差)和Join Tolerance(连接公差)三个参数设置文本框,用户可以在这里设置螺旋线的公差。 5)沿着脊线的值—三次 此选项是以脊线和变化规律值来创建螺旋线。和上一种方式类似,单击该选项后,先选取脊线,让螺旋线沿此线变化,再选取脊线上的点并输入相应的半径值即可。这种方式和前一种创建方式最大的差异就是螺旋线旋转时半径变化的方式,前一种是按线性变化,而这种方式是按三次方变化。 6)根据公式 当在“根据公式”对话框中(选取菜单命令 工具†表达式)定义了参数表达式后,利用该选项可以创建指定的运算表达式控制的螺旋线。单击该选项后,系统提示用户先指定X上的变量和运算表达式,同理依次完成Y和Z上的设置即可。 7)根据规律曲线 此选项是利用规则曲线来决定螺旋线的旋转半径。单击该按钮后,先选取一规则曲线,再选取一条基线来确定螺旋线的方向即可。产生螺旋线的旋转半径将会依照所选的规则曲线,并且由工作坐标原点的位置确定。 l8 T3 H+ T2 ]7 w/ V1 t6 J3 L
输入半径 此选项是以数值的方式来决定螺旋线的旋转半径,而且螺旋线每圈之间的半径值大小相同。当选中该单选按钮后,用户可以在下面的“半径”文本框中输入确定的半径值决定螺旋线半径的大小。 (4)旋转方向 此选项用于控制螺旋线的旋转方向。旋转方向可分为Right Hand(右旋)和Left Hand(左旋)两种方式,如下图所示的就是这两种旋转方式的示意图。螺旋线右旋方式是以右手的大拇指为旋转的轴线,而另外的4个手指为旋转的方向;左旋反之。 (5)定义方向 此选项用于选择直线或边来定义螺旋线的轴向。在系统中提供了3种方式来确定螺旋线的方位。 l+ v2 }2 Q/ j& g# ?
在Helix对话框中直接单击OK,则螺旋线轴线为当前坐标系ZC轴,螺旋线的起始点位于XC轴正方向上。 l
# a" e0 v0 ]. g2 K. I7 w直接在绘图工作区中设定一个基点或利用螺旋对话框中的点创建功能设定一个基点,则系统以过此基点且平行于ZC轴方向作为螺旋线的轴线,螺旋线的起始点位于过基点并与XC轴正方向平行的方向上。 l* ?- E" g, @ i9 X; N. B5 P
选择螺旋对话框中的“定义方向”选项后,选择一条直线,以选择点指向与其距离最近的直线端点的方向为Z轴正方向,再设定一点来定义X轴正方向,然后设定一基点,则系统以过此基点且平行于设定的Z轴正方向作为螺旋线的轴线,螺旋线的起始点位于过基点并平行于X轴正方向上。 (6)点构造器 此选项用于选择一点来定义螺旋线的生成位置。 操作范例这里将以样条曲线和螺旋线的操作范例为代表,向读者介绍复杂曲线创建的操作过程。 例1.
0 ^1 a6 X5 _: E+ t( }0 c: K0 f# e螺旋线的创建
线性螺旋线 平面螺旋线 等半径螺旋线 操作提示: l e! s9 W# l1 J8 P
创建线性螺旋线。在螺旋线对话框中设置“转数”和“螺距”值为“4”和“1”,并将“半径方式”设置为“使用规律线”,在接着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线性“按钮”,并设置半径的“起始值”和终止值”为“1”和“2.5”,系统即可创建线性螺旋线。 l
& _- u! e- z/ O$ {7 q创建平面螺旋线的操作步骤和创建线性螺旋线大致相同。只是在“螺旋”对话框中将“螺距”的值设置为“0”即可。 l
) R7 w5 ~4 t1 |& |3 G创建等半径螺旋线:在螺旋线对话框中设置“转数”和“螺距”值为“4”和“1”,并将“半径方式”设置为“输入半径”方式,并设置“半径”值为“3”即可。 例2.创建规律曲线 F! R. x d. H
l% G, P4 p/ B9 ~1 U' i6 k4 S( P
选择菜单命令 工具—表达式,在表达式对话框中创建如下的表达式。 a=1; t=1; yt=a*cos(720*t); l9 v/ V* j$ j* N
选择规律曲线图标 ,或者在菜单中选择 插入—曲线—规律曲线。 l
9 _% u( v+ n6 g3 s* j2 B指定X方向规律,如下图所示,在规律曲线对话框中单击“线性”按钮,并设置X方向的“起始值”和“终止值”为“0”和“10”。 l
' V8 U% @' C5 t8 I( U, v0 I指定Y方向规律,如下图所示,在规律曲线对话框中单击“根据公式”按钮,并在随后出现的对话框中先后输入“t”和“yt”。 l- K# ]) ~# @2 L' S: ^5 I [
指定Z方向规律,如下图所示,在规律曲线对话框中单击“恒定的”按钮,并设置Z方向的规律值为“0”,即可创建规律曲线。 8 O) F# |1 c/ \% ^- l; f: D
! A+ T2 W; }+ D0 q
2 Z2 @5 X2 m( R* I9 Z例2.螺旋线的创建 我们已经详细的介绍了创建螺旋线的各种方法,下面我们利用“沿着脊线的值—线性”方式来创建螺旋线。 1)因为该方式用于生成沿脊线线性变化的螺旋线,因此要先定义脊线,在此先创建长度位50mm的直线为脊线。用户先选择工具栏图标 或菜单命令 插入†曲线†基本曲线,在弹出的“基本曲线”对话框中单击直线图标 ,进入直线创建功能。然后在绘图工作区中选取一点作为直线的起点,在单击直线对话框中的ZC按钮,创建一条平行于ZC轴的直线。再在参数工具栏的长度文本框中输入50。
* c" N/ A A O% R/ `8 O( B0 U: _, Q 2)为了让创建的螺旋线比较有规律性,要在直线上生成10个点,每个点之间相距为5mm。单击工具图标栏中的 或选择菜单命令 插入†曲线†点集,在点集对话框中单击“曲线上的点”按钮,选取直线为操作对象,最后在“曲线上的点”对话框中设置“点数”文本框的参数值为10即可。 + s0 q( F- o. H; }1 X! F9 t
3)在完成了直线和点的创建后,就可以创建螺旋线了。在工具图标栏中单击 或选择菜单命令 插入†曲线†螺旋线,在弹出的螺旋线创建方式对话框中,设置“圈数”和“螺距” 文本框的值为50/4和4,并选取“使用规律线”单选项。
2 u# K! ?5 \. ~: @/ m% q$ l4)选取“使用规律线”单选项后,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单击“沿着脊线的值—线性”按钮,然后选取直线为操作对象,再在“规律控制”对话框中单击“点构造器”按钮。 * q% j5 p# Q e' K4 A$ z
5)现在利用弹出的点创建对话框来指定螺旋线各点的旋转半径。弹出“点构造器”对话框后,用户依次选取直线上的已定义的10个点,并在选取每个点后,在弹出的参数对话框中输入每个点的旋转半径。从上到下各点的旋转半径依次为0、1、2、3、4、4、3、2、1和0。 6)完成各点的半径设置后,单击确定按钮,会返回螺旋线创建方式对话框,再单击确定按钮,则系统就会按用户的设置创建螺旋线。 |